<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南北朝的前秦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的传播,古代艺术家们在敦煌莫高窟开创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无疑。敦煌在当今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历史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最吸引旅游者的胜地。 我怀着对古代艺术和历史的好奇,在网络上仔细地阅读了对这些敦煌壁画的介绍,这不仅是知识的充实,而且也是各种人生观和历史观的重塑。眼前环绕着这些壹千多年前的绘画,脑海中不断出现困扰着我的问题。我需要一个答案,我想知道我出生在怎样的一个文化环境中,我的同胞都是谁,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我们都做了什么,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正在流向何方。 具体说来,什么是华夏民族,我们和其他民族有什么不同,曾经辉煌的汉唐和罗马帝国谁更发达, 为什么教科书和文物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绘画本质是写意吗, 。。。。。。我需要亲眼看看壹千多年前的世界,去解答我心中的这些困惑,但是几乎所有的历史存在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殆尽了。非常幸运的是敦煌的壁画让我回到了曾经辉煌的汉唐。这些壁画不仅刻画了唐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憧憬,也为后代真实地重现了当时的文化历史,社会风俗和生产力水平。 这也是我分享这个美篇的目的。</p> 敦煌美术馆的“敦和万象”乐舞专题展出了多幅与舞蹈和奏乐有关的壁画。从画中可以看见来自于西域的海螺,琵琶,答腊鼓,中原汉族的琴,筝,笛,排箫等乐器。舞蹈有来自佛国净土的天宫伎乐,飞天伎乐,经变画乐等。另外来自于民间的胡旋舞,腰鼓舞,巾舞,琵琶舞等。这些舞蹈和乐器跨越了时空,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和民族关系。 “药师经变”根据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绘制。是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药师经变”。壁画中有大型乐队,分内外两层共计32身乐伎表演。宝池台阶上有两身迦陵释频迦乐伎奏乐。演奏的乐器有腰鼓,都云鼓,鸡娄鼓,鼗鼓,羯鼓,锣,琵琶,琴,笙,排箫,拍板,横笛,竖笛,箜篌,阮和铙等。 胡旋舞源于西域康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代。舞者在一小圆毯上急速旋转,展现了高超的技能。壁画中绘制的胡旋舞说明这种舞蹈在隋唐时期已传入中原,是一种盛行的宫廷表演。 “报恩经变”壁画是根据 “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经文描述了释迦莫尼过去千世报效佛恩的故事。画面主平台上是主尊佛讲经说法的场面。两侧有在曲桥上对舞的长巾舞者2身,对称分列两侧奏乐的乐伎16身。 “报恩经变”壁画局部和乐器 “报恩经变”壁画局部和乐器 “弥勒经变”根据 “弥勒下生经”绘制。表现了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美好景象。弥勒佛端坐莲花座上,旁有菩萨听法。平台上楼阁林立,七宝池中莲花盛开。画中八身乐伎两列向背而坐,分别面对舞伎伴奏。演奏的乐器有琵琶,笙,排箫,拍板,筝,竖笛,箜篌和铙。这些不仅展现了当时民众对佛国世界的向往和憧憬,而且也是唐朝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 莫高窟第220窟初唐时期的“药师经变”依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而制。“药师经变”乐舞中有舞技四身居中,在小圆毯上旋转舞蹈,两侧有乐队,坐于方毯上演奏。图中绘制了巨大的灯楼和灯树,展现了盛大的舞乐场面,将净土世界的欢悦渲染得淋漓尽致。虽然是表现佛国,却是隋唐宫廷宴飨的真实写照。 “飞天”在佛教中被称为 “香音神”。他们用散花施香,礼奏乐器等方式以示供养。敦煌壁画上绘有5080身飞天,其中994身演奏乐器。 佛经中有“金刚歌菩萨”,“金刚舞菩萨”,“音声菩萨 ”等以乐舞为职司的菩萨。他们通常出现在表现“不空绢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密教题材的壁画中。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不知名的奏乐舞蹈的菩萨伎乐。 “弥勒上生经变”描绘了弥勒菩萨作为未来佛曾经居住在都率天宫为天众讲经说法的场景。画正中是说法图,两侧有三重楼阁,表示天宫四十九重微妙宝宫。每层中有舞乐表演,乐器有:五弦,箜篌,曲颈琵琶,直颈琵琶,筝等。 “普贤经变”和“文殊经变”是一幅中唐时期的绘画,它描绘了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乘坐骑缓行于云端,侍从,帝侍樊天,天龙八部,随行的经幡,宝盖组成的听经队伍浩浩荡荡行进的场景。整个画面青清秀娟丽,细密精致,敷彩雅淡。 “不空绢索观音经变”描绘的是普陀洛迦山宝殿会的盛况。绢索本是捕鸟的网,被佛教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菩萨能用救渡众生,而且不会落空,因此称为不空绢索。画中的主尊观音一面八臂,中左手执宝瓶,中右手握柳枝。两侧分列护法菩萨,天王,金刚力士和乐伎。天空中还有不鼓自鸣乐器。 天王属于佛教护法神之一,其中四大天王中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其他密教壁画中绘有奏乐或者舞蹈的天王,金刚所持的乐器有金刚铃,琵琶和凤首箜篌等。 图中菩萨手持三叉戟首四弦箜篌。敦煌其他壁画中也出现了凤首一弦箜篌和凤首四弦箜篌。 东方提头赖吒天王以琵琶当法器,象征佛法威力,此壁画中的天王所持琵琶为莉形,曲颈四轸有拨,面板上彩绘捍拔。 此画表现藏密凤格题材,图中供养菩萨束高髻戴宝冠,饰璎珞臂钏,怀抱箜篌,右手握琴头,左手捧琴。 “迦陵频迦”一词是梵文“Kalavinka”的音译。人首鸟身,因“其音和雅,空灵悦耳”故称“妙音鸟”。主要司职是唱歌弘扬佛法或以乐舞供养。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综合了汉藏民族与显,密宗的艺术于一体,是西夏艺术中发展最完善的阶段代表。图中绘制了乐器达29件,是现存密教题材中乐器数量最多的壁画。乐器包括:曲颈琵琶,竖箜篌,阮咸,嵇琴,笙,排箫,筝,拍板,铜钹,方响,鞀鼓,扁鼓,腰鼓, 钟,金刚铃等。 穹顶壁画 穹顶壁画 敦煌壁画除了展现人类对理想天国和极乐净土的无限憧憬,也描绘了在各个时期,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舞蹈和艺术。敦煌壁画中有很多世俗乐舞图景,它们既是千年人间百态的真实再现,也是古代社会风情习俗演变发展的生动写照。壁画的内容包括婚嫁,酒筵,达官显贵出行,民间杂耍等场面。这种“乐从天上来,音从画中出”的画面让当代观者深深沉浸在古代丝绸之路各民族欢歌载舞的和美之境。<br> 据统计,敦煌壁画中共绘有46幅婚嫁图,其中唐代有35幅。这些壁画描绘的婚嫁乐舞场面,是当时社会婚嫁习俗的真实再现,为研究古代民间乐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代的 “宴饮乐图”常在酒席间以打令为规则进行歌舞游戏,叫做“打令舞”。 “祭祀乐舞”是以积功德为目的,在礼佛敬祖时进行的歌舞。 张议潮,沙洲(今敦煌)人,唐朝后期将领。公元848-861年间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851年唐政府在河西设归义军,委任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这幅出行图展现的是张议潮于咸通二年(861年)攻占凉州后率军仪仗队出行的场景。其中队列前部有鼓吹前导,舞伎方队和乐伎方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宋国夫人出行图”与“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在莫高窟156窟北壁对称出现。宋国河内郡夫人的夫君就是张议潮。作为当时河西地区掌管实权的节度使家族,张氏夫人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宋国夫人出行图”可分为前部杂技乐舞,中部宋氏,后部饮食供应三部分。前部可见顶杆杂耍十人, 杆顶端有三小孩悬空表演惊险动作,中端一小孩双手展开作亮相动作。旁边有一人保护,乐师四人,用笛,拍板,打鼓伴奏。杂耍近旁有舞技十一人,乐师七人。舞伎着交领长袖衫,齐胸拖地长裙,扭髋交足,扬袖起舞。乐师分两排演奏,乐器有笙,琵琶,箜篌,拍板,手鼓和腰鼓等。 队列中部可见行李马车十二人。大道中央是辎车一辆,白马驾辕,二驭者左右夹马扶辕而行,车前榜有“司空夫人行李马车”。 张议潮女儿轿子二十八人。八人抬大轿两座,后各随侍者六人。轿夫着红色长衫,弓腰喘行。 队列后方辎车四辆四十人。驭手各两人,车后侍女各六人。 “弥勒经变”根据 “弥勒下生经”绘制。表现了弥勒菩萨下世成佛后的经历以及净土世界各种美妙的景象。经变画中的殿廊台布局疏朗,庭院中花木扶疏,禽鸟漫步,七宝池中莲荷盛开。画师创造的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人间美景的再现。画面表现出的各种空间结构,正是中唐时期宫廷建筑的代表作。 在莫高窟第172窟的主室南北壁对称地画有“观无量寿经变”。北壁画中的建筑组群近处是平坐与露台,后面是三进大殿,阁等中心建筑。大殿两侧的配殿又是一殿二楼的组合。众多的殿楼堂共同组成了跌宕起伏的天际轮廓线,庄严雄伟。 南壁的画面以俯视的角度,绘制出一座布局对称,多进深的大型寺院,而中轴线上的殿阁以仰视的手法,使佛殿更显高大恢弘。与同窟北壁净土寺院都是盛唐建筑画的杰作,它们反映出唐代寺院建筑组合的杰出成就。 敦煌壁画中的楼橹重现了已经失传了的建筑结构。在壁画中的楼橹上,端坐着佛,菩萨或乐伎,呈现出一派祥和氛围。 平阁和楼橹一样,是唐代建筑中使用的两种结构单体,丰富了寺院空间结构组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的唐代建筑如今已是风毛鳞角。敦煌壁画无疑向我们重现了它往日的辉煌。 “东方净土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它描述了东方净土世界的美妙庄严。佛经说我们处的世界有七个佛国,皆是净土世界,其中最远的名为“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为此世界的教主。在这幅画中,宏伟开阔的寺院空间容纳了丰富的建筑。庭院中央有一大型露台,前面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五个小露台。中轴线上有五开间大殿,左右两侧展开十八间回廊。大殿前月台开阔,众多佛,菩萨及侍从漫步其间。回廊之后,更有殿宇恢弘,楼阁耸峙,飞虹当空,是当时宫殿寺观豪华建筑群的真实写照。 莫高窟第148窟壁画描绘了 “药师经变”中的两侧三间开配殿建筑。配殿下有须弥座台基,正面额枋下悬挂帘幕。歇山殿顶,下有曲脊,顶上部前后两坡两侧的博风板下有悬鱼。透过山面开口可见山内的檐条。华丽的重台须弥座出现于盛唐,对中国建筑史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居因为木构的原因和古代频繁的战争,保存至今的宋代及以前的民居极为稀少。现在对元代以前民居的认识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和认知。敦煌壁画中形象地再现了至北魏,隋唐,五代等时代的民居形象。古代的画家以建筑为背景,同时绘制了古人的生活情景,使当代人能观赏到千年前的建筑和种种生活面貌。 这幅壁画中的宅院群由门,堂,廊组成。堂和门由单檐两段式斜山顶构成,这在北朝和隋唐的建筑中多见。 这幅“法华经 臂喻品”画面中的大型院落分为三进。前院有堂,中院有寝,后院有室, 均在中轴线上。堂的左右是厢房,前堂后寝中分别坐男女主人及仆人多人,概括地表现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住房布局的影响。 这是一座建于山中平地上的三开间草堂。中有板门,侧开方格窗,檐下勾画了斗拱。穹窿式顶上覆毛草,中央树立着类似塔刹的装饰。 敦煌壁画非常形象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敦煌官府所使用的刑具和监狱监禁罪犯的情景。中国古代监狱形制多见于文献中,具体形象已难以知晓。 在一间三开间的建筑中,挂满了肉食。房间外一屠夫正在分切肉类。该壁画再现了晚唐时期的一间肉坊和屠夫的形象。 此图反映出唐代马圈建筑的样式。围墙是夯土而成,墙内草庵是马夫的临时住所。马圈的大门是由两根立柱和一根横木构成的乌头门。 <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是以绘画的形式阐述了《弥勒下生经》中所描绘的“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的内容。《弥勒下生经》认为,信徒在临终前与世隔绝,一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得到更高的修行境界,甚至可以进入极乐净土世界。显然老人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希望自己可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诵经念佛,在安心修持中,离开今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中为家人将老人送入墓室居住的情景。老人安详地坐于墓床上,床前有弧门装饰,墓内挂山水屏风画。坟墓下打两重台基,上建墓室。整座墓圈体现了中西两种建筑形式相融合的过程。</span></p> 壁画描绘了盛唐时期的一座心形庭院建筑。庭院平面做对称心形,后部呈半圆形,前部自中门两侧为半个圆。前后两进,中门和过厅处于心形的凹处,两侧突出的廊院形成一段扇面墙,中门两侧与廊的交点上均有院门。 释迦莫尼在成佛以前居住在兜率天 (梵名Tusita),它是欲界第四天。未来佛弥勒佛也居住在兜率天。这里有清静庄严的环境,也有菩萨说法。该壁画绘制于盛唐,兜率天宫被描绘成十座庭院,院落平面有方形,心形,前圆后方形等多种形状。纵深有一进和多进,反映了唐朝院落布局形式的多样性。 莫高窟第138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了一座五道门的城门。中国古代对城门采用的道制有严格规定,在隋唐以前,三道门是天子的规格,所以五道门有异于古制。这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歭竞争,五道门城门的大型建筑是南北礼制和建筑攀比的结果。在隋唐初期,建筑学家宇文恺已对明德门采用了五道门设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五道门城门。历史长河实物已随波而去,唯有敦煌壁画还呈现了这唯一的一座五道门城门。 莫高窟第85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了一座晚唐的四道门的城门。门楼主体为三开间,四阿顶建筑。两侧各配有一开间的挟殿。这种结构的城门在现实中已经消失了,在敦煌壁画中也仅此一幅。 莫高窟第53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了一座五代的三道门二层楼的城门。此三门双层楼为敦煌壁画中的孤例。此壁画表现了砖台基过道上的三开间木构门楼。下层有墙体门窗,上层四面通透。印照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在管卡设置多重楼以利于观察的目的。目前此类古代建筑在我国已无实物可见,仅限于近代和日本。在壁画中存有此类建筑外观,弥足珍贵。 莫高窟第231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了一座中唐的两道门的城门。这座一门双道的城门是为了表现维摩诘经变中的毗耶离城,城门是双门道,墩台上起平坐,上面是三开间的城楼,城门用花砖贴面,门首略作券形。目前这种实物遗存很少,偶见元代砖砌栱券,该壁画证明中唐已出现此种营造方式。 莫高窟第159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了一座中唐的单道门的花砖城门。该城门表面用菱形花砖平铺贴面,与现存河南安阳修定寺唐塔方式相同,可见花磁砖贴面是唐代建筑装饰的普遍方式。 莫高窟第172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盛唐,图中是大寺院的一侧。可以看到五开间的二层楼配殿,回廊和角楼。在二层楼之后还有一座圆形木塔掩映在树丛之中,引导观众想象还有很多建筑和院落的遐想。在有限的画面营造出无限空间的意想。似是园林造景,借景手法的写照。 莫高窟第321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初唐,图中描绘了一座二层楼的楼阁和斜廊建于水中平台上。阁前廊上有菩萨一手扶柱,一手前伸,招引水中莲花里的花生童子。这一细节使西方世界的生活里充满了世俗的生活情趣。 莫高窟第338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初唐,图中描绘了弥勒菩萨居住的兜率天宫。天宫由一殿两堂二廊组合成“山”字形平面,中部是四阿顶的大殿。两侧为歇山顶的堂,体现出殿堂屋顶的等级秩序。建筑堂前布满花树。该壁画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园林图像。 莫高窟第148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盛唐唐,图中描绘了 “药师经变”中的建筑的回廊台基,地面,栏杆,斗拱,屋面及瓦件等构件。 榆林窟第25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中唐,绘制了 “净土寺院”的配殿画面。其中配殿为二层楼,殿内置大床,床后屏风隐约可见。柱间的额枋下帘箔高卷。腰檐的博脊上起平坐栏杆,天女坐在栏杆上,优雅自在。歇山顶上面有曲脊及悬鱼。楼的细部结构勾画明晰,反映出唐代建筑秀丽庄重的风格。 中国山水画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界。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大多见于山水植物之中,人工营造与天地山川浑为一体。这是中国画的传统美学。至于画作的写意还是写实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多数敦煌壁画追求的仍然是对景观细节的刻画。无论作画的技巧如何,敦煌石窟作为宗教石窟,通过艺术营造空间,仍然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籍慰。 莫高窟第320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了一幅宫墙外的山水画。画面视点极高,透过建筑能看见远方的原野与近处的山岩河流。水面的波浪漩涡画得生动自然,树叶的点法十分娴熟。这种唐代的绘画几乎已经绝迹,只能在敦煌壁画中可见。 莫高窟第320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盛唐,绘制了一幅长河落日圆的山水画。画中悬崖壁立,松树与菩提树下韦提希夫人席地而坐,望着远处的夕阳遥拜。一轮红日沉落在暮色中,河流由远及近流淌而过。从这些山水画壁画可见唐朝时期中国山水画除了对实景的写真,也赋予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意愿。此画中作者对近处植物树叶的细致勾画,对远处树木略施点缀,这些都是早期中国画的多点透视技巧。 榆林窟第25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中唐,绘制了一佛弟子迦叶山中禅修画面。悬壁之间架着木桥,桥下流水潺潺,一派田园趣味。中唐的画家仔细地描绘了小桥,竹亭的纹理细节以及树木灌丛的枝叶茂密。这些都说明唐代的中国山水画仍然是在追求自然的写实。 莫高窟第61窟是供奉文殊菩萨而开凿的。它的西壁绘有五台山全景图。它既是风光山水图,也是全息地理图。该图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教胜景和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的画卷。 该画作者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雄伟的五台山的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 全图包括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是世界罕见的巨大的形象地图。 五台山图据说是武则天称帝后,某天梦见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说法,于是第二天就命画工按她梦中所见的五台山画出了该画。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7月,梁师成和林徽因正是以“五台山图”为线索,找到了寂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这是当时发现的唯一存在的唐朝建筑, 现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 植物是中国绘画和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花木不仅具有拓展空间,装点山水,渲染色彩的功能,还是人们寄予文化价值,托物言志的载体。敦煌壁画中的花木正是保存至今的历史图像。 莫高窟第45窟的一幅壁画创作于盛唐,画中有宫廷的一个庭院中,树干苍劲,上有满藤缠绕阿,树枝繁茂,墨线勾勒的树木体现出唐代山水画的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