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 墨香留痕

烟火丫头

<h5>日子呼呼朝前走着,感觉变短了,不经意间,岁末经年。回首这一年,我一如既往像一位执着的老农,起早贪黑,经营着心里这一亩三分田,也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印痕。<br>一<br>关于阅读。<br>工作之余,我喜欢将自己浸泡在文字里。<br>在文字的星河中畅游,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儿。这些年来,阅读于我,已然是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br>在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先前预订的五十本书的阅读。<br>这些作品大致如下。国内作家,学习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一日三秋》。很喜欢他说的这句话:人生就像饺子,无论是被拖下水,还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蹚一次浑水就不算成熟。<br>写这句话时,我感觉自己就是正在涉足文字这条河。至于具体是被人拖下水的,还是自愿跳下的。我想自己是属于后者。看过刘先生的一些视频,此刻想着他说这句话时,那种慢腾腾的,还是带着我们河南人特有的腔调,说出来的特有味道。我会心笑了。<br>这一年,在忙中偷出几分闲,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卷看了一遍。<br>喜欢杨志军老师的《雪山大地》。他那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和错综复杂的故事脉络,宛如一幅宏大精美的时代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喜欢《回响》和《千里江山图》中故事的架构。作品《宝水》也读了一遍,但喜欢的却是她在《最慢的是活着》中娓娓道来的自己和奶奶的故事。<br>名人传记《曾国潘传》这本书,读了好长时间。了解做人不易,做一名成功的名人更是不易。<br>这一年,一如既往地喜欢鲁迅先生文字中的筋骨。闲暇之余,重读了鲁迅文集。读了谷禾新作《镜中逃亡》小说集。读了余华的《战栗》小说集。还有好多短篇小说,不过,大都记不住了。<br>散文方面,读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并认真地选出三十六篇散文,较真地一篇一篇死磕,精心研读其结构和语言。这个过程虽说辛苦,却也收获颇丰。<br>国外文学作评也在欣赏学习中。读了卡佛。读了马尔克斯。特别是刚获诺奖的韩国女作家韩江的一系列作品。<br>偶尔也会想,在这个物欲横流比较浮躁的人世间,自己为何单单喜欢读书?为何喜欢苦守文字世界?一次次发问,一次次搁置。<br>深思后,方知——<br>在书里,文字间,或许我总能找到某些自己喜欢的样子,或者喜欢的人的影子。自己那些个曾经的迷茫、痛苦、喜悦和进步,都能在文字中找到情感之注脚和共鸣。想想,《瓦尔登湖》中,那阒静而深邃的自然之美,能引领自己回归内心的纯真和宁静,也会引导自己去思索人生的真正意义。<br>感觉阅读犹如一面镜子,能映照出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治愈心灵的创伤,在自我内心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br>总之,阅读是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窗户。<br>透过这个奇妙的窗户,既可以跨越山川湖海——心海,又能领略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那怎么能何乐而不为呢?<br>越来越觉得,阅读就是一场自我救赎和提高的修行,是自己需要投入一生去做的事儿。<br>二<br>关于创作。<br>总在说,阅读是输入,创作是输出。创作是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br>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尝试各种文体创作。<br>散文中,我喜欢随笔。随便地,自由自在地,记录一些情感。<br>过去的一年,每月至少二篇随笔写作任务,已超额完成。有时候,我感谢自己的执着和坚持不懈,感谢自己不求结果傻傻的努力和不功利。想来,没有这些努力,我可能就不会成为现在自己喜欢的样子。<br>我喜欢随笔,除了喜欢其自由自在地表达外,还喜欢自己能用文字去描绘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能将身边的人和事,故乡记忆中的袅袅炊烟,儿时的伙伴嬉戏,化作笔下温暖有力的文字,去留住那些转瞬即逝,却又刻骨铭心的美好瞬间。<br>诗歌,这一年写得甚少。<br>但一年下来,还是有那么一两个比较喜欢点的。一个是为迎合市写作协会举办的五月端午纪念屈原的诗歌诵读而作的《忆屈子》。另一个是文联发起的活动,很用心的参与其中,并创作出《宜居宜业,富强宜阳》。当然后者完成之后,有人好事者规劝我,说我不适合写诗,说我写诗超不过那谁谁谁。<br>我淡然一笑。<br>我写诗不是为超越谁谁。我写诗,仅仅是喜欢它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简洁表达,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喜欢在迷茫困顿或者在繁忙工作中,捕捉灵感的火花,把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世间的感悟,凝练为跳跃的诗句,或激昂,或低吟。<br>小说创作也在进行中。<br>短篇小说《娟子家的肉铺》发表于《牡丹》第三期,《再给我一条鱼吧》收录于洛阳文选小说卷。除此之外,写了几个尚在修改中,使得自己的鱼缸里多出了几条小鱼。只是外围环境不好,也不知自己养的这些鱼儿会不会胎死缸中?能不能长大?可不可以养得活?一切都是未知数。<br>那就顺其自然吧,老天自有安排。<br>三<br>当然,创作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br>有时,坐在桌前面对屏幕,脑海似浆糊如干涸的沙漠,挤不出一个字。有时,也会对自己的作品百般挑剔,反复修改,却仍不满意。<br>但我从未放弃。<br>每一次的困境,都是成长的契机。我不断阅读,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向先生请教学习,在挫折中砥砺前行,努力让自己的文字更具深度,更有感染力。<br>文学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要扎根生活的土壤,才能开出绚烂之花。<br>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这一年,我积极参与各类文学交流活动。网上聆听一些主编的讲座。与天南海北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群里热烈讨论,从对一部作品的解读,到创作技巧的分享,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与此同时,排除万难,参加文学讲座与研讨会,聆听知名作家的创作心得,如沐春风。<br>当然,这些交流活动,不仅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让我看到文学世界的广阔与多元。我明白自己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宛若在黑暗中,有人为我点亮一盏明灯,指引着不断前行。<br>回顾这一年,虽有收获,但也存在诸多不足。<br>现在认真想想。阅读方面,自己涉猎的领域还不够广,对一些专业类文学作品的理解,尚显肤浅,尤其是一些名家小说,研读得尚不够精细。创作方面,作品的创新有待加强,不能陷入固有的写作模式。<br>再有不到半个小时,就是新的一年了。辞旧迎新之际,大致规划一下接下来的一年往哪儿走?去哪里?<br>嘻嘻,当然好的不用说,要继续保持。不好的,尽力避免或改之。要继续以书为友,拓宽阅读视野。要深入钻研各种文学佳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创作上,也要勇敢突破自我,尝试新的题材与风格。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用文字传递更多有价值的思考。<br>文学路上,做一名永远的追光者。以笔为剑,以梦为马,在岁月这条长河中,镌刻属于自己的文学印记。<br>—— 写于小宅<br>附上2025目标:<br>1.读五十本喜欢的书。<br>2.去一个没有去过的远方。<br>3.集中小说创造和修改<br>4.《石头花》完完整整修改一遍<br>5.做好自己,一如既往爱家人,做个好妈妈</h5> 作者简介: <br><h5>王爱芳,网名丫头,司卫平工作室文创人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宜阳作协副主席,宜阳实验高中英语教师。发表文字一百多万,出版长篇小说《黄花苗》,散文集《爹大娘亲》,长篇报告文学《精彩开始的地方》(合著),城市散文《宜阳宜阳》(合著)。</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