釆凉山奶奶庙的遗址与传说

杜熳5971818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凉山奶奶庙的遗址与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杜熳</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釆凉山一带附近的村民,不仅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就是现在仍有部分村民在沿袭延绵着这一习俗,那就是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去一趟所谓的奶奶庙或者说是赶一集庙会。</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人们带着烧纸、焚香、用纸扎的公鸡,更有虔诚者带着活公鸡。三三两两沿着曲折坎坷的山路结伴而行,去奶奶庙践行各自曾经或者正准备对曹奶奶要许下的承诺,也就是许愿。久而久之,人们把俗成约定的这一天,仿佛演绎成了一个地方传统节日,说不上个有多热闹却也算得上是一道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俗称的“奶奶庙”里供奉的是何许人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她的头衔和称谓可谓多多,被称为九天圣母、九天娘娘、九天玄母、玄女娘娘、阳元女圣、大帝玄牝氏、九天玄母天尊等,圣女是尊称。而具体到地方上又另有别称,采凉山一带的人们叫做“曹奶奶”。(本来这个庙里的奶奶并不姓曹,叫曹奶奶也许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而来的。因为据说在民国年间的大同城里确有一个名叫曹奶奶的,並且是有名的职业接生婆,助产技术精湛,疑产难产都能胜任,被大同地区的人们称为活曹奶奶。这正好和奶奶庙里供奉的奶奶有着相近的特殊,故而把奶奶庙里供奉的奶奶也称为了曹奶奶),其实奶奶庙里的奶奶和曹奶奶並无任何瓜葛,且神通比真实的曹奶奶广大了许多。神话传说中的奶奶,被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其在民俗信仰中又是以护佑孩子和妇女著称,拥有十分显赫的地位,深受民间广大妇女的崇拜。这是有着切身意义的,比如说谁家没有小孩子啦、有了男孩还想要个女孩啦,有了女孩还想要个男孩啦,再是让孩子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啦。这均是对于作为一个女性来说的所盼。所以,那女人们都会如期而至,前去给曹奶奶烧香磕头、许愿祷告求保佑,俗称“拴孩子”。这样的活动直至自家的孩子到了十二岁,也就是所谓的“圆锁”,在奶奶庙举行了最后的一次圆锁仪式后才算是告一段落。至于结果如何,总有一个说法会圆场的,或说其显了灵验或自惭心不诚,各自对号入座地平衡着脆弱的心理。但明眼人都会认为那无异于是皇帝的新装,虽然知道是自欺欺人,但却又唯恐失去了也许的机会。反正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在那样地延续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被人们习惯了称谓的奶奶庙,其实正宗的却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雅称叫碧霞宫,供奉的奶奶是碧霞元君。这奶奶庙里供奉的奶奶,上述巳经有了那么多的称呼外,这里何而又叫碧霞元君?这是缘于许多地方的奶奶庙里供奉着共有三个奶奶,依次叫碧霞元君、佩霞元君和紫霞元君,她们的擅长职能也各尽不同,这碧霞元君是道教中的女神,一说是黄帝派遣的玉女,一说是由汉代民女石玉叶得道成仙的。她是以护佑孩子和妇女称著,当然地受到了广大女性的崇拜和信赖。采凉山上的这座奶奶庙是单独供奉的碧霞元君,所以叫做碧霞宫。(距离最近的水峪村民开始叫奶奶庙,后来因之年久坍塌,庙宇不复存在,干脆叫作了四月泊儿,这是又因为每年的四月初八这天人们去那里烧香祷告,顺便取了日期的谐音又进行了儿化而已)。</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在这里建个碧霞宫,这要从神话故事里的传说说起。</p> <p class="ql-block">  民间相传,天庭玉帝为解下界之苦,曾有过旨令曰:“凡天庭地界之神仙,均有择山替民除灾免难之天职”,并指出,有功者,尽皆为其晋道加德。一时,各路神仙纷纷尊旨下凡。武曲大帝关羽关云长,虽比其它神仙升天晚了好几百年,但他那刚烈好胜和仗义济世的秉性促使他也出了南天门,云游各名大山川,择分水宝地立足修行。</p><p class="ql-block"> 这一日,关帝驾祥云来到采凉山上空,俯瞰巍巍峰巅,见其山高崖奇,怪石林立,十分雄伟壮观;盛夏之际,积雪不化,透射出一种不凡的气势。关帝感到十分惊喜,忙拔开云头细观。又见整个山涧,古木参天,花鲜草嫩,百鸟纷飞,众兽嬉戏,涧水潺潺,万物争荣,虽不及蓬莱仙境,也绝对是自己修神养性的理想之地。遂按落云头,拔出护身宝剑插于山顶留作标记。</p><p class="ql-block"> 关帝刚走,曹奶奶也光临此地,一眼就看中了采凉巨峰,随即按落云头,准备也留点占山标记。还不等她双脚点地,山顶突然一道寒光射起,直刺眼帘,曹奶奶大吃一惊。定神细看,山顶上明晃晃插了一柄关公护身宝剑。曹奶奶知道自己迟来了一步,好不婉惜,她依依不舍地围着剑柄转了一圈又一圈。情急中,突然眉头一展,顿生一计,忙命侍女们合力起剑。关帝是何等神明,他早已料到会有神仙移剑占山的,遂把剑插入一块巨石之中,他自以为天神中除了他自己,再没有能拔出这柄剑的。所以,侍女们使尽了全身力气,宝剑仍纹丝不动。曹奶奶见状,倒吸了一口凉气。但她仍不甘心就这样把一座宝山让给关公。于是,她挽了挽袖口,往手掌心吐了口唾沫,一只小脚踏在另一块巨石上,使出全身解数,也加入了拔剑行列。拔啊拔啊,整整拔了三天三夜,凭借人多势众,方将剑一点一点地拔出。精疲力尽的曹奶奶喜出望外,忙将自己的一只绣花小鞋脱下,命侍女塞入石缝,又使出浑身解数,将宝剑原封插入。一切处理停当,曹奶奶顾不得回天庭歇息,便化作凡人,飘然下山,点化凡界修庙去了。</p><p class="ql-block"> 几日后,关帝率周仓再次临山,远远就发现山顶人来人往,热气腾腾。近前一看,自己的宝剑还在,人们却视若不见,在剑旁破土动工,正在修筑奶奶庙。关云长何时受过这等窝囊气,当时便怒发冲冠,卧蚕眉倒竖,“哇呀呀”一声暴吼,晴空响了一个炸雷。他立即拨转云头,直奔天庭,他要告御状。</p><p class="ql-block"> 玉帝听罢关帝的陈述也很生气,便命太白金星唤来曹奶奶问询。曹奶奶说:“我早已将一只绣花鞋铸入了一块巨石之中,我埋鞋时根本就没见过什么宝剑,一定是我在先,他在后。”玉帝一时难以断定,遂派李太白前往实地验证。于是太白金星率关帝、曹奶奶二神一同前往。来到采凉山顶,果见一柄宝剑插入巨石之中,寒光四射。李太白伸手拔剑,使尽全身力气,仍纹丝不动,遂请关帝代拔。关帝用力一拔,宝剑尖上竟带出一只绣花鞋,正是曹奶奶平时所穿之鞋。李太白见宝剑在上,绣鞋在下,并宝剑穿透了绣花鞋,断定曹奶奶在先,关帝在后,遂代玉帝将山判给曹奶奶占用。关帝见状,也一时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只好同李太白回天复命。</p><p class="ql-block"> 可笑,堂堂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的武圣大帝,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须眉太白,竟因一时糊涂,败在了一位小神仙的巧计之下,留下千古笑柄。</p><p class="ql-block"> 曹奶奶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一“伟大”胜利,在修庙过程中始终没舍得动用这块巨石。据 说这块石头中间有一个扁圆的孔,如果谁家女人不生孩子,或生了孩子难以存活,只要上山虔诚地向“曹奶奶”祈祷祈祷,再在这块巨石旁上柱香,并在石头上坐一会儿,回家后管保如愿。</p><p class="ql-block"> 关帝失掉采凉山,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便选定了采凉山西的方山,即今西寺梁山。两位神仙,一西一东,一个为“保护”镇川沟一方的平安,一个为凡界“繁衍发展”,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灵气十足,倍受当地百姓的崇拜,无论春夏秋冬,两庙始终人来人往,香火旺盛,终年不绝。</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另一个神话版本的传说,和上述的大同小异。说的是,相传,一日,托塔天王李靖奉命巡视人间,当他踏着祥云来到采凉山上空时,只见采凉山,山势险峻,巍峨壮观,山上古木参天,涧水潺潺,鸟语花香,正是修身养性之所,决意要在此地建造一座庙宇。随按下云头,飘落在山头上,取下身佩宝剑,即命身边童子在一可心的地方插上宝剑,留作记号。</p><p class="ql-block"> 谁知李天王刚走,送子娘娘曹奶奶也驾临此处,一眼就相中采凉山这块儿风水宝地。她在山上巡视一番,看中一块儿地方,有意在此地建一行宫。但她发现李天王在她相中的位置插上了宝剑,她知道李天王也选中了这里,明知此地有主,但她对此宝地恋恋不舍,决意在这里建宫,于是她心生一计。她脱下自己的一只绣鞋交与侍女,并在她耳边一番吩咐,还留一侍女在附近盯守,嘱咐:“天王来时,及时回宫报知。”</p><p class="ql-block"> 再说李天王回到天庭,把自己要建庙宇之事告于太上老君,并请他为建庙宇择一良辰吉日。太上老君不加思索说道:“若论动土兴建七日之后便是良辰吉日。”</p><p class="ql-block"> 七天时间说到就到,李天王率领天兵天将来到采凉山上,站在自己插剑的地方,指手划脚安排建筑事宜。这时曹奶奶得到报告,也来到采凉山上,与李天王见礼后,便问:“天王来此有何贵干?”</p><p class="ql-block"> 李天王用手环指采凉山道:“娘娘你瞧此地,山势峻拔,林木茂密,百草丛生,俯视山下,御河近在咫尺,宛如玉带,真是块宝地也。本王要在此地建一别院,你看如何?”</p><p class="ql-block">曹奶奶听后微微一笑道:“本娘娘早已看上了这块儿地方,准备在此处兴建壁霞宫,只等良辰吉日。不想天王也看上此地。不过,事情总得有个先来后到,本娘娘事先做了记号,天王只得让先了。”</p><p class="ql-block"> 李天王很生气,指着地上插的宝剑正颜厉色道:“本王选中此山,有插剑为证,信物在此,你有何话讲?”</p><p class="ql-block"> 曹奶奶也不相让:“本娘娘来此山时并没见着你的破剑,并且埋有绣鞋一只留作信物,也在此地。”</p><p class="ql-block"> “既有信物,为人一观。”</p><p class="ql-block"> “本娘娘怕你耍赖,须得公断。”</p><p class="ql-block"> 二人遂去见玉帝,玉帝派太白金星到现场评断,太白金星即跟随他们前往采凉山。一路上太白老头子十分为难:“天王说他有插剑为证,娘娘说她有绣鞋为证,可谁先谁后如何断定?”</p><p class="ql-block"> 他琢磨的工夫,已经来到采凉山上,他先见天王宝剑,便问:“天王的剑在此,娘娘绣鞋埋于何处?”</p><p class="ql-block"> 曹奶奶不慌不忙的说道:“可在天王插剑之处往下挖。”</p><p class="ql-block"> 天兵们地挖三尺,顷刻间露出了一只绣鞋。拿上与曹奶奶身上带的绣鞋可为一对。太白见是如此,当下决断:“绣鞋在下应为先来,宝剑在上定是后到,此山理当归曹氏娘娘所有。”</p><p class="ql-block"> 李天王也纳闷儿,自己的剑妙妙儿的插在这老太婆的绣鞋上,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另择良地了。</p><p class="ql-block"> 曹奶奶建的行宫叫:“壁霞宫”,碧霞宫建成后,十分适宜居住,因此曹奶奶在此地居住的日子比别处多,所以采凉山的娘娘庙十分灵验,想生儿女的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山上祈告的,娘娘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 过去当地人有个串话:“曹奶奶埋鞋施巧计,抢占采凉建府邸,碧霞宫前磕响头,孩子娃子生一地。”</p> <p class="ql-block">  这碧霞宫始建于北魏(386~543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当初那可是亭台楼榭,雕梁画栋,溪水缠绕,华丽优雅,是天上才有地下仅有的、神仙般的圣境。其香火鼎盛,尤其是在四月初八这天,朝圣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香雾弥漫,人声鼎沸,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惊艳了上天神仙,赐给了釆凉山一座奶奶庙(碧霞宫)。但时过境迁,正应了俗话常说的,十里长亭沒有个不散的时候,这处在采凉山最高峰(海拨2144.6米,九天圣女峰)山脚下的碧霞宫,也难免会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局而告终。因之该庙宇坐落在避远的深山,加之年代久远后续无人看守,没能够很好地将这一釆凉山上的名胜古迹保存下来。不仅是人去庙空,就连庙也坍塌不再。现在只落下个残墙断垣,满目疮痍的荒凉,除了给采凉山更增添了一丝凉意外,而更多的则是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不解的迷团。</p><p class="ql-block"> 神话归神话,这奶奶庙的曾经是真实存在的。在遗址上有幸留下了的一个石碑足以证明着它的过去,也为有证可循弥补了些许。</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块石碑的文字残缺不全且大多数的字迹又模糊不清,要准确详尽地解读难度极大。一是缘于对这方面的历史知之甚少,二是碑文过度破损,很难断定其具体的内容。但有些文字依稀可辨,能够认定的文字如下(仅供参考,因部分文字是根据前后的相关内容来判别的,故不一定完全正确)</p><p class="ql-block"> 盖囗採掠山囗⋯⋯</p><p class="ql-block"> 囗可悉举(舉)野兽(獸)不囗⋯⋯</p><p class="ql-block"> 九天庙(廟)囗陈(陳)岳(嶽)殿囗⋯⋯</p><p class="ql-block"> 大明宗室潞城王囗⋯⋯</p><p class="ql-block"> 囗囗囗囗囗陲(?)囗⋯⋯</p><p class="ql-block"> 囗陲(?)地不到(?)附近囗⋯⋯</p><p class="ql-block"> 囗或有开種囗囗⋯⋯</p><p class="ql-block"> 囗囗囗⋯⋯</p><p class="ql-block"> 共四十囗家查囗⋯⋯</p><p class="ql-block"> 将非囗者同禀囗囗⋯⋯</p><p class="ql-block"> 囗囗囗⋯⋯</p><p class="ql-block"> 囗囗囗⋯⋯</p><p class="ql-block"> 依碑文竖行从右到左,可以这样认为,盖(于?)采凉山(採掠山,为采凉山的别称)九天峰下的奶奶庙,因第二行的几个字无法断定,故具体内容与前后难以匹配衔接,不得不将其暂时略去。第三行,在九天庙(即九天圣女庙、奶奶庙)院里,(盖有?)一个陈(?)岳(嶽)殿,第四行很重要,也是此碑内容的关键,非常清晰地提有大明宗室潞城王⋯,但就此,很难断定这里指出的大明宗室潞城王,是指的前面陈岳殿里的供奉之对象,还是指这块碑 与奶奶庙的建筑有关。</p> <p class="ql-block">  本来这奶奶庙与大明宗室潞城王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在这里何以提出了大明宗室潞城王?不仿我们先了解一下有关大宗明室潞城王的简要历史,再作之后的推测。</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山西人,初看到潞城就很容易地认为指的是山西省长治市的潞城,其实此潞城非彼潞城。但在历史上曾有过直接的关系,那就是当时山西潞城的地主豪绅大举南迁,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今)圈地为营,沿用了山西潞城的旧名至今,由山西潞城原始的一支姓氏落脚成全了江苏潞城。但在潞城后面加上了一个王字(石碑)时,这就和山西的潞城无关要紧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值得一提是有关明代宗室王朝的人口问题,在明祖朱元璋建国初期,(据史料记载)明代宗室的人口不过五十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永乐年间已经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七人;嘉靖年间进一步繁衍至一万九千多人;到了万历年间更是剧增至八万多人。据史学家推算,到了崇祯年间的大明皇族成员,已经超过百万。人口何以递进式的加速度增长,这是与当时大明王朝奉行的封爵制度有关。明代宗室皇族,分封子孙各地,“初分郡王、将军就有四十九位”。在政策的刺激和诱惑下,人口剧增。具体到坐镇大同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亦生有十子七女,这在太祖系亲王中也算的上个名列前茅。由于既有亲王又有总兵,官坐大同镇堪称明代九边重镇之首,城内宗室、军民混杂,拥挤不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府郡王众多,行事各尽其所地肆无忌惮。有人“乞诸封号,而不开年岁”、有人“求讨多物而不思事例有无”、有人“已蒙恩赐及奉圣,断而又重复奏请”,简直无法无天,甚至还有镇国将军跳过郡王、亲王,派家人校尉“赍本诣京”。整个代王府的管理可谓混乱至极。</p><p class="ql-block"> 人口稠密,氏族繁杂,拥挤不堪,矛盾百出,弄得个皇帝都头痛不堪。鉴于这种状况,在天顺三年(1459年),左佥都御史王俭提出,部分藩王室迁出大同。得到了英宗的同意。但执政不力,把个迁国之争闹得沸沸扬扬,离也不是去也不是,引起了轩然大波。</p><p class="ql-block"> 最终,留在大同的代王次子的几个王子中,其中的潞城王一是考虑到年事已高(五十五岁),二是子嗣众多且都已开建府弟,迁国成本太高而理所当然地留在了大同。这潞城王名叫朱逊(火宁),是代简王朱桂的庶三子,生于1402年。在列郡王将军中的第五位。</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迁出的还是留守的,不管遂心不遂心,都会是高官厚禄衣食无忧。多子多孙多福气,潜移默化地深入骨髓成了他(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样分析的话,得知就近的采凉山上有一个奶奶庙(碧霞宫)里的奶奶,有着掌管分配生儿养女的神通,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前去那里礼膜崇拜,跪求在曹奶奶膝下,祈求曹奶奶大慈大悲,能够托福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地世袭享乐皇宫的礼乐日月,何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会是采凉山奶奶庙(碧霞宫)遗址上留下的石碑上,铭刻有大明宗室潞城王的缘由吧。我这样地解析有无道理不敢保证。(最终结果有待专家学者的确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这块石碑上的碑文不光文字残缺不清,就是落款也无影无踪的连点蛛丝马迹也没有了。这就给想要了解潞城王与奶奶庙的因缘留下了不解之缘。但有一点肯定,那就是这块石碑不会是与该奶奶庙的始建为同步而立,因为在时间年代上相差甚远。据说这奶奶庙是建于北魏(386~543年),而明朝则是1568~1614年。具体在386~543年之间的可能性极大。另,据说在奶奶庙附近还有一块硕大的黑色花岗岩,上面有几个字平时看不到,只有在雨天或洒了水的时候才能看到,可能是用硃砂颜料书写的,因年久褪色的缘故平时看不到。见到的人都说不认识。(可能是篆体字)水峪村有的人一说这块石头现在还在,一说可能让开采花岗岩的人炸碎了。如果这块石头还在的话,也许在那块石头上能够了解一些有关奶奶庙有价值的东西。(但愿如此)</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日</p><p class="ql-block"> 下面附几张采凉山奶奶庙遗址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