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三、生命自新之道之【四仁】</b><br><br>【 自新之德,其有四仁。曰继承,曰蕴育,曰发展,曰创新。】<br><br>生命自新之道,除了前面说的四个核心重点,还有四个重点:继承、蕴育、发展、创新。<br><br>前面的【返本、归根、革故、鼎新】,相当于【内圣】,这里的【继承、蕴育、发展、创新】,相当于【外王】。<br><br><b>1、继承</b><br><br>比如,笔者对心象学、视角学、生命自新之道的阐述,虽然有独特的创新之处,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东方传统心性智慧的基础上,不断蕴育,然后发展、创新而来的。<br><br>继承,对笔者来说,主要是指对前辈圣贤们的核心智慧、超越智慧、高尚品格、利众精神的继承。<br><br>在其他领域也是同理,人类的所有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创新成果、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创新。<br><br><b>2、蕴育</b><br><br>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有个成语叫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蕴育。这种蕴蓄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且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的特征。<br><br>笔者之所以能够在视角学、心象学方面不断蕴育积累,是因为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笔者一直以【观心】为修行训练的基础方法,而且直到今天也还是如此。在这二十多年中,不管读到什么样的书,不管学到什么样的理论、方法,笔者都会主动、有意识地融入到【观心】中来,把其他方法转变为【观心】的方法。这样的情况积累的多了,就会发现不管是哪种文化、哪种宗教、哪种教派、哪个宗派、门派,只要涉及到心性修行,最终无不体现到观心上,只是其表述的语言、概念、角度有所差别而已。<br><br>所以,经常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发现,原来【观心】就是一切方法的核心。而在【观】和【心】中,【观】更加重要,所以如何观,怎么观,就涉及到【角度、层次、维度】等方面的问题,将其整合起来,最后发现,这不就是【视角】吗?于是从【视角】的角度来重新阐释生命自由之道、生命觉醒之道,就变成了【视角学】。<br><br>视角学在笔者眼中,其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的特质。笔者曾对一位朋友说,什么是视角学?视角学就是关于智慧的智慧。所有一切人类生命智慧的成果都是视角学的研究对象,而这种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总体上解密产生其智慧的视角,然后在更高的角度统摄到视角学的智慧中,那么您说,这是不是关于智慧的智慧呢?所以,研究视角学,的确需要很扎实的哲学素养,能够用独到的慧眼解析其他智慧的视角,而这些智慧常常都代表着某一个领域的智慧高峰,想要从更高的视角解析之,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对于《视角法则》,特别是《视角学概论》,能够坐下来深入阅读,还能进入其中深得其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br><br>这本身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曲高自然和寡。所以笔者在写作《视角学概论》的时候,就开始了新的蕴育。曾有段时间,“心象”这个词总是会莫名地冒出来,虽然那时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这个词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但对于如何下手写作,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就简单记录了一些非常零散的关于“心象”的内容。然后继续蕴育,以待时机。<br><br>近一年时间里,一直忙于客户项目,文章都写得很少,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还会不会写文章,竟然一点感觉也没有。但生命本身自有其运行的规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一些朋友在修行上面临的困惑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也让我不得不深入思考和探究,到底如何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因为有些问题,不是用讲道理能够解决的。必须有一种“犀利”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在前文用【心象剑法】来命名的原因——能够在刹那之间转变视角,重新回到本心之中。对于见到本心的朋友,尚且如此,对于没见到本心的朋友,就更不用说了。<br><br>为了解决朋友的问题,专门写了一篇《心与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心中境】【境中心】和【本体心】,并且深入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心中境】和【境中心】都是映现在【本体心】中的【影像】。看到这里,是不是【心象】已经呼之欲出了。正是如此,这篇文章中的【境中心】是一个关键的突破。之前的关注点,主要是【心】与【境】两方,【心】代表本体心,【境】代表现象。但【境】本身不是问题,【本体心】更不是问题,所以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境中心】的提出,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核心点,【境中心】是【迷惑】产生的【根源】。为什么呢?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境中心】是【不知道】【境中心】本身的【迷惑】的。真是无法形容这一发现对笔者的震撼。其实,这就是长期蕴育之后在某种机缘下的成熟与破土而出。<br><br>于是【观】反而成了“配角”(至少表面上如此),【心】成了“主角”。但这里的【心】已经不是之前的【心】。之前的【心】是从【妄心】慢慢地变成了【真心】,于是,观【心】的重点就一直放在【真心】上。而现在,必须后退一步,看看是什么挡住了【真心】。挡住真心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心中境】,一个是【境中心】。【心中境】不是问题,因为修行者基本都知道,一切外境都是【心中境】,所以不会执著于【心中境】,而且在【心中境】里,心占据主导地位,境处在被主导地位,心的主导性仍然在,所以即使对【境】有执著,修行者也能【知道】那是执著,是习气,但不会成为【破除不了的障碍】。<br><br>但【境中心】就不一样了,【境中心】,【境】处在主导地位,【心】处在被【境】主导的地位,这时,【心】已经完全【迷】在境中了,而且根本不知道!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根源。<br><br>但,不管是【心中境】,还是【境中心】,都是映在【本体心】中的【影像】——这就是破局的关键,能看清这一点,【心】瞬间就【不迷】了。<br><br>一切都是映在本心中的影像,这种影像包括了心中境和境中心,因此不能单用一个【境】或者【像】来概括,必须同时涵括【心中境】和【境中心】两个方面,于是【心象】这个词就再次跃然心上了。而且具体如何下笔来阐述现象、心象、心、本心之间的关系,一切都非常地清晰,只要把它写出来就行了。<br><br>于是《心象的秘密》系列文章马上就诞生了,而且更新速度很快,基本不用太多的思考,很多东西都早已经成熟了,就等着诞生的时机。<br><br>这就是视角学和心象学蕴育的过程,其种子不就是笔者二十年来一直在训练的【观心】二字吗?将其展开来,就成了视角学和心象学。<br><br><b>3、发展</b><br><br>发展,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br><br>内容的发展,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领域,走得更高、更远、更深、更广。<br><br>形式的发展,意味着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承载内容的载体,以更适合人们的需求。<br><br>同时,还可以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在继承、蕴育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体系。<br><br><b>4、创新</b><br><br>创新,意味在融会贯通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新的需求。<br><br>创新,也包括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创新与发展相比,其原创性更大,创新性更高。发展,一般不改变基础架构、基础体系,创新则从基础架构开始,全面更新。<br><br>由心象学、视角学以及生命自新之道共同构成的基于生命宇宙观的生命哲学体系(如下图所示),既是对东方传统心性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带有较大的创新性,其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与传统心性智慧体系相比,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在内容、形式、基础架构、基础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创新性,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br><br> <b>四、生命自新之道之【四义】</b><br><br>【 自新之仁,其有四义。曰唯新,曰惟新,曰为新,曰维新。】<br><br>生命自新之道,【自新】是其灵魂和精神核心,体现在四个方面:<br><br><b>唯新-目标</b>:即以自新为生命成长与升华之道,确定无疑,确信无疑,信仰之,践行之。<br><br><b>惟新-方法</b>:即专注于自己生命身心内在的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br><br><b>为新-实践</b>:即专注于实践生命自新之道,并应用于人生实践,不断开拓创新。<br><br><b>维新-使命</b>:即致力于践行和传播生命自新之道,不断除旧布新、革故鼎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新新自,奉献社会,共创新新世界美好未来。<br><br>在心象学的视角下,所有的【返本、归根、革故、鼎新、继承、蕴育、发展、创新、唯新、惟新、为新、维新】,都紧紧围绕【生命主体性智慧】的不断【觉醒、升级、更新】来进行,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主体性智慧】【觉醒、升级、更新】的实修训练。<br><br>【生命主体性智慧】的【觉醒、升级、更新】,是笔者构建的整个生命哲学体系的核心目标、核心价值、核心功能、核心作用、核心意义。<br><br>视角学、心象学、生命自新之道,既是从不同角度达成这一核心目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也相互含摄,一中含三,三中含一,共同含摄在生命宇宙观之中,构成全息性的、究竟超越的生命宇宙哲学体系(如下图所示)。<br><br>对于这一体系,可以简述如下:<br><br><b>视角学:一切皆是视角。</b><br><br><b>心象学:一切皆是心象。</b><br><br><b>自新之道:生命之道,惟在自新。</b><br><br><b>生命宇宙观:生命即宇宙,宇宙即生命。</b><br><br>将上面四句话整合为一:<b>生命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生命主体性智慧的不断觉醒、升级、更新,别无其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