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达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既表示种子的“种(zhong第三声)”,也表示播种的“种(zhong第四声)”,所以芒种之意就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时节就会失效,故有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之说,它是农事耕作时机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由于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很适宜谷类作物耕种,是南方插秧种稻的忙碌时节,而北方则是麦子成熟收获的紧张之时,真的是南方忙种,北方忙收,南北皆忙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芒种三候是:一候螳螂生、二候䴗(ju第二声)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说,去年深秋螳螂所产的卵,到了芒种时节,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二候时,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到了三候,平时喜欢学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阴气的出现反而停止了鸣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三个物候中,我要重点讲的是二候的伯劳鸟。伯劳鸟,号称“雀中猛禽”,嘴形大而强,酷似鹰嘴,脚又粗又壮,趾有利刺,其目光敏<span>锐</span>,飞行速度又快,尤其善于俯冲而下捕捉地面上的青蛙、蜥蜴、老鼠甚至蝗虫,就连正在飞行的蜻蜓也难以幸免。伯劳鸟也很会捕食小鸟,就连形体较大的鹧鸪和竹鸡之类也不在话下。更有趣的是,伯劳鸟捕获的小型兽类、鸟类、各种昆虫和其<span>他</span>动物后,就把它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并撕碎而食之,所以人们又把伯劳鸟称为“屠夫鸟”。如今全球的伯劳鸟存量不多,已被联合国列入濒危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关于伯劳鸟的记载,民歌《西洲曲》中,有“日暮伯劳飞,风吹乌<span>桕</span>树”的歌词;后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便根据民歌将它改写成一首七言诗,并被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中,叫“东飞伯劳歌”,也同样有“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所以被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成语“劳燕分飞”的出处,用来表达夫妻、情侣的别恨情愁,总之,在我国的传统诗歌里,劳燕分飞的<span>寓</span>意是: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一时的相聚都无法改变飞行的态势,因此,相聚总是太短,离别总是太急,东去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两相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不再聚首的象征,给人一种特别凄凉悲伤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在这个成语形成之前,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一则寓言故事:传说中有一种伯劳鸟和一种燕子,它们总是一起飞翔和觅食。有一天,伯劳鸟发现自己的翅膀受伤了,无法飞行,可燕子却不愿意留下来陪伴它,而是独自飞走了,伯劳鸟非常伤心,认为燕子不真诚,不值得信任。后来,伯劳鸟的翅膀好了,又可以飞翔了,就再也不想和燕子一起飞了。说穿了,这则寓言就是在告诫人们,朋友之间应该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真诚陪伴,不该在朋友有难时,撒手不管,分道扬镳。由此可见,这则寓言才是成语“劳燕分飞”真正的源头,上段所述只不过是据此进一步延伸罢了。</p><p class="ql-block"> 芒种的主要民俗有以下几项:</p><p class="ql-block"> 习俗一、送花神。农历二月初二花神节是迎花神,而到了芒种之时,百花相继零落、凋残,于是民间就利用芒种节气,举行祭花神仪式,给花神饯行归位,企盼来年再相会。此俗今已失传。但《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对“送花神”民俗尚略有叙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再重新翻阅一下。与此同时,古人还评定了十二种各月有代表性的名花,并将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戴上男花神、女花神的桂冠,使各种名花更具自然和人文双重内涵,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到之处,无不令人拍手叫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俗二、安苗。安苗这一农事习俗活动,流行于皖南地区,始于明初。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之后,为祈求秋收有个好年景,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和家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植物本色染上,作为祭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俗三、打泥巴仗。此俗流行于黔东南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中,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节日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伙伴陪同,下田参加集体插秧,边插秧边嬉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后进行评比,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胜利者,就是最受欢迎的人,有的地方可能还设有奖品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俗四、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指青梅)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人们夏季饮用的酸梅汤,也不是直接用青梅熬煮而成的,它是用青梅经过特殊加工后成为乌梅,再加上菊花、陈皮等其它配料制作而成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有一段“煮酒论英雄”的场景,煮的就是青梅<span>。</span>大家可以再看一遍,听听当年的曹操是如何评价几<span>位</span>“英雄”人物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语“望梅止渴”是由一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假谲》篇,成语中的“梅”也是指青梅,典故说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打不起精神来,曹操心想,这无水之地<span>却</span>不可久留,务必尽快离开,可将士们已渴得没有力气了,更别说加速行军了,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高声喊道:“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又酸又甜,到那里就让大家吃个够!”,消息一传开,将士们高兴极了,于是加快步伐,都想赶紧到达前方那片梅林。想着那又酸又甜的梅子滋味,口水都流出来了,也不觉得累,于是很快走出了这片干旱地,度过了艰难的一关<span>。</span>脱离了危险,顺利到达了目的地,恢复了战斗力。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望梅止渴”,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时,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但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span>映</span>出曹操这个政治家、军事家高超的智谋和卓越的领导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习俗五、吃君踏菜。这个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宁波地区。君踏菜是南方地区芒种前后的一种季节性蔬菜。据说当年康王赵构南逃过程中,慌乱中踏烂了一片菜地,第二天,经过春雨的滋润,原来被踩坏的蔬菜不仅顽强存活,而且长得更加茂盛。后来赵构登基即位,是为宋高宗,因为这种菜是君王踩踏过的菜,故名“君踏菜”。这种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天吃了据说不长痱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芒种时节,中原地区进入麦收大忙季节,北方也大多进入干旱高温之时,但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将进入多雨的梅雨时节,雨量充沛,气温也显著升高,所以此时的养生保健,中医特别强调以下几点:一是饮食要清淡,还要注意多补充水分。尤其是南方人应少吃粘腻湿滑的食物,要多吃芳香化湿类食物。二要适应昼长夜短的节气变化,与日月同步,顺应自然,晚睡早起,并养成中午稍憩片刻的午睡习惯。三要注意调养精神,清心寡欲<span>。</span>不发无名之火,戒躁戒怒,避免心火亢盛。四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避免感受湿气,并适当加强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讲课堂互动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选择题:“煮酒论英雄”是曹操与(A孙权 B刘备 C诸葛亮 D杨修)二人,边煮酒边评论当时英雄。</p><p class="ql-block"> 二、问答题:自南北朝开始,直到两宋时期,中国女子很盛行“梅花妆”(也称“落梅妆”),经久不衰,请问,此俗缘自何人、何故,此人还被后人尊奉为“梅花花神”,请作答(简答即可)。</p><p class="ql-block">作者 | 林柏松</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