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在五代十国时期,杭州为吴越国的国都,享有“东南佛国”之称。而位于杭州西湖区天竺路旁的天竺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据记载,西印度和尚慧理曾在灵隐寺修行,将此地称为“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从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p> <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将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为上、中、下三竺。清乾隆为三竺亲题寺额“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天竺三寺历史相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p> <p class="ql-block">《灵山志》称:"宋时定地,以飞来峰之南为天竺,以飞来峰之北为灵隐。因北麓为灵鹫寺,故峰为异其名。" 南宋时,中天竺寺曾被评定为“禅院十刹之首”,上、下天竺寺同被列为“教院五山前茅”。</p> <p class="ql-block">古刹几经兴废,明清时期,香火最盛。《武林旧事》记载:“三寺相去里许,皆极宏丽,晨钟暮鼓,彼此间作,高僧徒侣,相聚梵肤,真佛国也”。</p> <p class="ql-block">天竺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寺宇壮丽;寺庙周围环境优美,山岚云影,佛学教观,源远流长。苏轼曾言:“天竺禅师有作家”。</p> <p class="ql-block">登高祈福是杭州元旦的习俗之一。从市区乘坐公交车可先至上天竺寺公交站,沿天竺溪而下,依次为上、中、下三天竺。</p> <p class="ql-block">上天竺寺,又名法喜寺。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僧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为上天竺开山祖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近三十多年先后进行了几次修缮扩建,现寺院规模为三天竺之冠。</p> <p class="ql-block">这里除大殿外,有肃仪亭、夜讲堂、白云堂、两峰堂、雪坡轩等。寺四周有白云峰、白云泉、乳窦峰、乳窦泉等名胜。其中白云峰的白云茶曾是南宋岁贡的西湖名茶。</p> <p class="ql-block">苏轼曾数次来游,留下《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等诗篇。宋朱熹、吕祖谦、戴复古,元赵孟頫、倪瓒等均有游上天竺诗。</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抗金英雄岳飞《归赴行在过上天竺寺偶题》:“强胡犯金阙,驻跸大江南。一帝双魂杳,孤臣百战酣。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昙。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直抒胸臆,气壮山河!</p> <p class="ql-block">上天竺寺需购票入内。进寺院门,赠送每人三枝香。烧香祈福的人真不少。香炉附近烟雾缥缈,似乎在袅袅传递着众人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寺院两侧廊房上,设置着一幅幅铜版箴言,印着古德明训、乐生劝学歌以及养生之道:“笑口常开是百药之王”“知足之人心长乐,能忍气者心自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span>“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沿天竺溪下行,上天竺至中天竺不过千米。中天竺寺由宝掌禅师创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明代改称法净寺,位于天竺山之稽留峰下。1947寺院曾遭遇火灾,损失巨大。2006年开始进行修缮整治。</p> <p class="ql-block">唐代白居易曾有《寄韬光禅师》诗:“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p> <p class="ql-block">中天竺是免费开放的,香客反而稀少。寺院规模果然小了许多。一些建筑正在施工,仍处于扩建中。</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两颗珊瑚朴树,均有240年树龄。古树虔诚地守护着寺庙,相依相伴。在这里,巧遇一只小松树从树上下来,蹲在厢房瓦背上啃树叶,吃的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中天竺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幽美,历史上还有“稽留旭日”“合涧沉钟”、“七星潭月” “永清竹浪”等景点。现在天竺溪边设了“七星潭月”景点,因溪水少,水质欠佳,没有拍摄。</p> <p class="ql-block">继续下行约500米,便是下天竺寺,创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这是杭州唯一的尼姑庵,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在三天竺寺中历史最悠久。</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下天竺寺在兵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年)再次重建。现在依然在不断修缮中。</p> <p class="ql-block">下天竺寺内有两颗古香樟树,一株树龄439年,一株406年。古树沐浴着阳光,浸润着佛心向善的度化,也经历着火与雷的洗礼。有了它们的相伴,寺院便拥有了千百年的灵气,千百年的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两位年轻的尼姑从寺院出来,看见这只猫在附近,招呼着,猫便沿着桥栏过来了,可见她们是老朋友了。</p> <p class="ql-block">透过时光,隐隐约约的,我们能从历史深处,听到传来的晨钟暮鼓,还有令人心静的缕缕佛音。人生需要沉淀,宁静方能致远。愿心纳吉,万事欣,岁安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