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br>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天气:晴。今天,游览都江堰景区后,队友们午餐后集结,大巴车直奔今晚驻地千年古城成都,当下午安全抵达入住酒店时间比较早,相约队友老李、老白在成都转了一圈。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等文人墨客的故乡。 成都,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青城山、都江堰等,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锦里等。成都市更是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慢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天府之国”的代表。本文将带你走进成都市的历史与传奇,探寻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与风情。 成都市,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辖地级市,是四川省会,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东部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早在距今约4500年至3700年以前,成都平原已出现被后世称为“宝墩文化”的一系列古蜀先民聚落中心。前316年,秦灭蜀,始设蜀郡并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前311年,修筑大城和少城,被后世公认为是有文献记载的成都建城标志。1921年,始设市政筹备处,1928年,成都正式设市。 距今3200年前,当时这里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被称为古蜀文明。金沙遗址就是古蜀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文物,展现了古蜀先民的智慧和艺术。 古蜀国共有五个朝代,先后定都于瞿上、郫邑、新都、广都等地。春秋末期,第五世(或第九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而命名为成都。这也是成都市得名的由来。 【成都古城墙】始建于明初,在宋、元城基础上筑成,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城垣建筑。明末,战乱频繁,城墙多被破坏。时至康熙年间,由四川巡抚在明城废墟上重新修建了清城。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花费巨资重修,所建城墙周围长二十二里八分,上有垛口及箭孔8122个,八角楼4个,炮楼4个,城墙高5丈。城墙四周分别建有4个门,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 据《成都城防古迹考》记载:“原来之东、南、西、北四门,皆有月城。因其地城墙城门皆双层,形如半月,民国时陆续拆除,辟为街道。至抗日期间为避空袭计,四面城墙增开缺口甚多,兹不备举。今日唯北较场口军区后,尚有旧军校修之城门洞便道,为旧城砖所砌,是仅存之城砖及城垣之样品。” 雍正《四川通志·城池》记载:成都城墙“高三丈,厚一丈八尺,周二十二里三分,计四千一十四丈,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垛口五千五百三十八,敌楼四,堆房十一,门四”。此城较乾隆重修的城二十二里八分略小。 清城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江桥,西曰清远,北曰大安。门外建有方形瓮城,并遍种芙蓉,间植桃柳。而这就是“蓉城”的来历。。《华阳新志》称:成都城墙“楼观壮丽”“冠于西南”、“不亚于京师”。 成都人春日爱登城墙,发思古之情幽。从城墙上放眼望去,满眼的青砖瓦房、四合院、吊脚楼,铺石板的老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古刹钟声传来,成都城平添一种古老的遗韵。 古城墙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残垣断壁,但城墙不被人加以保护,不断被人取土、撬砖、开荒种地、堆垃圾,搭建破烂席棚,终于被夷为平地。今天只有一小段城墙还在,还是用残砖废土重修的,算是对那么一道古城墙的见证。 有人戏称:载誉几千年的成都而今只剩下一段墙(北较场的老城墙),一间房(杜甫草堂),一座庙(武侯祠),一堆坟(王建墓),一口井(薛涛井)。 有人反思:西安之所以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古城,因为它有兵马俑和古城墙作为见证。成都凭什么说自己也古老?城墙挖掉了,皇城炸掉了,城内的河道填平了,古桥拆光了,池塘没有了.水也废弃了.幸亏还有几件出土文物放在博物馆里,但要卖那么贵的门票也少有人参观。 【成都古城墙】成都这座千年古城,已经看不到历史的痕迹,只能从残留的古城墙感受一下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成都古城墙,追根溯源,成都自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0年)筑城,至公元1949年,历时2059年。 它是威武的战士,金戈铁马,勇战沙场,抵御外敌;它是忠诚的护卫,数百年里,坚定守护一方安稳;它是虔诚的见证人,记录成都历史几世的兴衰浮沉、沧桑巨变。 但岁月沧桑,而今成都市遗存的古城墙只有北较场、中同仁路、成都制约厂一厂、西较场、滨江东路北侧等处了,总长度不足千米。其中,尤以北较场的古城墙保护较完好,长度最长,规模最大。<br> 第一段:锦里西路古城墙。知道锦里西路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因满街银杏而来。却少有知道这条街的背后,还留存着1985年7月就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段古老城墙。更少有人知道,这一带还是1990年考古发现的罗城遗址。<br> 第二段:小区私享古城墙——水西门城墙。这是段小城墙,小到融进了小区里。水西门城墙位于同仁路“锦都”内,现在只剩一角,俨然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 第三段:中同仁路古城墙文化地标。位于中同仁路与二道桥街交汇处,准确说这算不得古城墙。而是将古城墙的砖石堆积在一起,围成一圈而成,有意思的是,中间还被种上了榕树。<br><br> 第四段:防空洞古城墙——西城墙。位于实业街与下同仁路口。这段城墙在成都市妇幼保健院的斜对面,现在已经被围得严严实实,里面正是拥有防空洞的城墙。防空洞是抗战时期的产物,能容纳百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该防空洞被废弃,原成都水表厂将其作为存放汽油和煤油的仓库,此遗迹才得以保存至今。 第五段:北郊场古城墙。这里是西面一段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城墙,长300余米,高约 9米,保存下来的墙体为黄土筑成。墙西为饮马河,是古代的护城河。1985年7月,该段古城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石立在城墙之上。抗战时期,黄埔军校曾迁址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军校设施逐渐被拆除,只剩下这段古老的城墙。 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青羊区少城片区蜀都大道西段。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院落,占地约32公顷。宽窄巷子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后,年羹尧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 宽窄巷子,慢慢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发建设传统零售商铺,结合少城老城区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公馆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了许多中产阶级和创意阶层群体,最终宽窄巷子成为老成都悠闲生活的代表。 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投入数亿元。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宽窄巷子沿街店宅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商业街,其院门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漫步其间,人影攒动,酒楼茶肆喧嚷繁华,古宅戏楼古朴典雅。巷子的建筑,整体彰显古朴清旷、幽静素雅之感。小院花木宜人,曲径通幽。 宽巷子、窄巷子的四合院平面形制规整,中轴线明显对称,房房相连,檐口相对较宽,结构为穿斗式,天井面积较大,为采光演变为院落。据测量,天井与房屋面积比例约为1:3,比北方四合院略小,这些布局充分体现了成都平原民居的固有特点。 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苛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 从外部通道来看,成都宽、窄巷子保持了北方胡同的空间形态。但宽、窄巷子的长度仅为200余米,宽度约3-4米,少了些北方胡同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悠长韵味。何况民居将胡同作为了公共场所,煮饭、洗衣、纳凉、小孩游玩等等都在胡同、院坝进行,街区是民居的感情交汇场,小小的街道则完全成为了公共空间,比较起高大厚重的北方胡同,更具亲和力。 宽窄巷子里的四合院,一改北方四合院建筑立面肃穆规整的特点,墙面朴素,台基低矮,一般为一步。屋身也较矮小,屋顶坡度平缓,坡度多为四至五分水。 铺小青瓦,每开间有二至三片“亮瓦”,房屋上部梁柱间有只用竹篾片编织分隔的,便于通风。屋脊平直变化少,也没有屋檐装饰。柱间围护墙采用了川西平原特有竹编夹泥墙。厢房多设为单层。这可以看出,宽窄巷子住宅既保持了北京四合院的方正严谨,又因势利导予以变通,因而别具风味。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 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宽巷子】在城区西部,青羊区辖,东起长顺上街分叉处,西止下同仁路,长391米,宽7.7米。清代,因与邻近街巷比较为宽,习称宽巷子,后更名兴仁胡同,民国时又恢复宽巷子旧名,沿称至今。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其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可以体验风土和老成都民俗。 【窄巷子】与宽巷子邻近平行街巷,东起长顺下街,西止下同仁路,长390米,宽6米。清代因街巷比较宽巷子而言较窄,习称窄巷子。后名太平胡同,民国时复称窄巷子,沿称至今。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位于紧邻窄巷子的南部建设控制区内,长375米、宽10米,清初名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而称明德胡同。街中有水井,故称井巷子并沿称至今。 1990年10月西城区人民政府在井旁立一石碑,上书“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军驻防成都时饮水而凿,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辛亥革命后因巷中有此井,改名井巷子。” 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 恺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宽巷子11号,该建筑东邻宽巷子7号,西邻宽巷子15号,北邻宽巷子街道,南邻窄巷子12、16号。恺庐是原八旗住宅原址上最早修建的宅院之一,建筑占地面积约693平方米。 恺庐,筑最初的主人为旗人。据史料记载,满城开放后该建筑第一位主人为四川军阀王陵基部下的一位旅长,建筑规模只在现址的第二道院门以内。当时在原大门外与街面之间留出空坝,本意是为进出的人停放车辆时所用。 民国六年(1917年),该建筑转卖给一位开银号的曾姓人家,曾家在原大门外空坝处新建大门,并将围墙外延,大门左边形成一个小院坝,右边打了口水井。又从安全起见,保留了原有大门,据说该建筑在当时是这条巷子里唯一有两道大门的宅院。 恺庐历史建筑的第三位主人是陈西源先生,陈先生原是二十四军少将。20世纪50年代将该建筑的房间分别转卖给了5户人家。建筑现主人拉木尔羊角先生为其中的一户,房子在1951年过户到他岳母的名下,总共包括正房、耳房、厨房三间以及后院右侧空间。 建筑平面布局最初为四合院样式的一层平房,由堂屋、正房、耳房、厢房、天井构成,房间外部设有通道,隔扇门相连接。第二,根据建筑大门的朝向推断出恺庐历史建筑平面布局注重风水意向。 从风水上来看,家宅的大门是入气的地方,两门相对,直冲的气流不藏风、不聚气,对家人健康和财运都不利。因此,建筑主人将新建大门与原始大门形成了夹角进行化解。 图中之人就是恺庐前的旗人后代,拉木尔羊角。羊角先生喜爱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无价之宝。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砖文化景观墙是井巷子中,一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雕塑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的创作,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段,阐述着千年成都,演绎着百年历史。 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 小洋楼位于宽窄巷子内,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一座与众不同的小洋楼。 宽巷子37号为典型的老川西民居风格。它的色彩十分朴素,以冷色调为主,“雕而不画”。青瓦、粉墙、茶褐色梁柱、棕色门窗、小门楼。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巷子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院内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清朝古街道,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 宽窄巷子:正直豁达,智慧精微,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成都宽窄巷子文化气息的背后是哲学意薀,从久远的过去中透显出的时代气息,方寸之间、宽窄自如,宽窄文化的哲学表达是“正直豁达,智慧精微”,宽是豁达,窄即精微。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位于成都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成立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由政府组建的从事书画创作、美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专业艺术机构。画院占地2238.54平方米,建筑面积1744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 画院常年举办艺术展览、公益讲座,开展艺术创作活动,是成都市重要的文化艺术名片,主要开展艺术展览、美术创作、艺术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艺术交流、文创开发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成都画院的前身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后蜀主孟昶在成都建立的“西蜀翰林图画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编纂的中国画院史中,也视“西蜀翰林图画院”是为我国画院制度的始祖。而当时主管翰林院事的成都画家黄筌,还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画派——“黄筌画派”,对中国院体画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整体风格为清末民初的川西民居宅院风格,占地面积2238.54㎡,建筑面积1744㎡,展厅面积800㎡。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地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所在地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及周边的区域自古就是成都重要的宗教聚集地和文化中心,目前的院址唐代时曾是严真观,清代为关帝庙。 成都画院,现有的建筑为上世纪80年代初,将原位于署袜街的静安旅馆(原陕西会馆)和红星路附近的叶家祠堂迁移合并复建于此。整体风格为清末民初的川西民居宅院风格,建筑基本为中轴对称,三进院落与葱郁的银杏古木相互掩映,和浓厚的人文底蕴融为一体。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自建院以来,典藏工作就是核心工作之一,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传统入藏形式,画院结合自身特色逐步建立和完善画家管理办法,由画院专职画家、画师、特聘画家等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职务作品以充实馆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固定化、特色化的收藏体系。 【少城】又称满城,位于成都老城区西部,是清朝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满城,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人称“少城”。 满清统治末期,满汉互不往来的规矩遭到逐渐破坏,少城内的八旗子弟早年确由成都将军按照祖制供养,此时已经不能为继,破落的旗人子弟开始偷出城外,想尽一切办法谋生;城外的汉族人由此也可以偷入满城之内,做旗人的生意。双方逐渐融合、通婚。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推翻满清帝制,才形成了满汉的民族大融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开放。只有宽窄巷子还保留着少量少城遗迹。民国时期,“各路神仙”是各显神通,在城内修筑了大量的建筑,老成都称之为“X公馆”,其中不乏大量欧式建筑和中式的私家园林。可以说,凡是大人物,必有大公馆在此。 少城周长22500多米,城墙高4.3米,俗称“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有一个较场。少城大致范围是:北起小北街,南达将军街,东至老东城根街,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线。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 少城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满洲国。理论上说,少城四面环水,东有御河(西),西有西郊河,南有金河,在少城北门,古有水流经的“西城角”、“王家塘”、“青龙街”、“玉带桥”经“卧龙桥”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在水东门汇入府河。御街、过青石桥,汇入府南河。 所谓“西御河”,乃是明代“皇城”的西御河,而西郊河,则是古“郫江”北支流与府河支流在“通锦桥”下游(今成都警备司令部北墙外)汇合向南的结果;金河,则是古“郫江”南支流经“石人坝”、“铁门槛”、天十二桥,与北来的西郊河汇合,由古“水西门”城门洞下,经方池街、人民公园、西御街、东御街、过青石桥,汇入府南河。 少城内,支矶石街具有较高的名望,因为著名的“严君平”被传说在此问卦。这位古人被一些稗官野史的传说认为与道教的创立有关。而著名的“庄周梦蝶”也与之不无关系。著名的汉学家杨雄据说是其弟子兼兄弟。他们共同为灿烂的西蜀文化谱写了耀眼的篇章。 【金丝楠木收藏馆】宽巷子中有一家金丝楠木收藏馆——中国红,是一间老宅,一进进天井在雨中显得格外静,又因为夜的暗,更有一种隐藏在旧时光里的感觉。古朴的石阶下是清澈蜿蜒的水,水来自天井中的古井。 天井四周的每一个房间里陈设着精美的木雕,可以免费观赏,若中意了,亦可买回家去,这种集结传播文化和商业发展于一体的做法,十分智慧友好。 中国红—金丝楠木展示馆,位于成都锦里区宽窄巷中段,门面比较小,古朴的中式院门进去每一间屋子里面都陈列着由金丝楠木雕刻的工艺木雕,件件做工精美,当然价格不菲。正中间有个玻璃罩着的据讲解员说是挖掘这些文物保留下来的。最里面还有之前阁楼的样式,可惜年代久远已经类似荒废的遗址。 收藏馆中的金丝楠木,精雕细刻,布局清雅,造型简洁而装饰富丽堂皇。收藏馆里所有木雕,家具、茶具、各种艺术品都是罕见的金丝楠木雕刻而成。 窄巷子30号原为有钱大户人家购置的私宅,正门气派十足,高3米,宽2米。两边各有一只栓马桩,左门左边一小门,高1.6米,宽0.6米,为仆人进出所用。进门左右两房为仆人及管家所住,天井左右偏房为来客所住,正对大厅为主人会客所用,正厅后面小院为主人所居住。 清咸丰六年(1856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把四川分为成都和重庆两大教区(后分八大教区),并以此为据点向周围各县府发展,使天主教很快遍及成都地区。清未民初时期,法国传教士居住窄巷子30号,命人重新修饰,因此院中罗马柱是成都市最早的罗马柱建筑之一,整个建筑保持了原有法式风格。 【张圣奘故居】在宽巷子23号,一座不算大的独院里,一间堂屋、两大厢房。张圣奘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其人精通九国语言,获得牛津、哈佛等名校三个博士学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区内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感的场所。它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古老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与成都的大慈寺、文殊院一同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满洲城静不繁华,种树种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尽,炎天武庙看荷花。”——清·《竹枝词》 窄巷子14号为清未民初时间建筑,吸收了典型的西洋风格,在门头上两边分别放了两个瓶,代表平安的意思。以前这里是一个茶馆——“宽茶居”的所在地。改建后的窄巷子14号,整组建筑分两部分,南半部由侧院及过道组成,侧院包含两平行院落和相应耳房。过道部分分别有一砖门头及一木门头,北半部台阶上为正房,带下厅房和西厢房,临街北房现独立为沿街店铺。 “满城”城墙虽已消失,但从1718年到2019年,历经300余年的59条街巷,犹如鱼骨状排列至今,成了少有的老成都街巷路网格局遗存。焦家巷—红墙巷、支矶石街—仁厚巷、槐树街—东门街……一一对应排列,而作为“鱼骨脊柱”的“满城”南北主干道长顺街,则将这几十条东西小街巷串联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少城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锦里距离宽窄巷子不远,时间还早,前往一观。 【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的一部分,位于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附1号,地处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武侯祠大街中段,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与较为出名的武侯祠仅一墙之隔,西接一环路西一段。 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网红打卡地之一。 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较为古老、较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中国。现在的锦里主要景点有:锦里古街、古戏台、九品小吃街、诸葛井、西蜀第一牌坊、福寿巷、黄龙潭、阿斗井、民俗记忆墙、宋代石刻长廊、刘湘墓。 【西蜀第一街】牌坊作为锦里的标志性牌坊,是锦里一期和水岸锦里的分界。牌坊上的对联“锦上添花辉映庙祠思树立,里中为市传承文化务恢弘”,作为古街区较为繁华的区域,茶楼、客栈、戏台、风味小吃、民俗工艺全部汇集在周围,熙来攘往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一副“成都版清明上河图”正在这里铺开上演。 【锦里古街】带有典型的成都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建筑的主题风格相一致。在这里可以饮一杯英雄酒,唱一段三国戏,品一份三国情。有煮酒坊、阿斗井、诸葛井、乌衣巷等建筑,体验“梦回三国”的意境。定期上演的特色川戏、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等。在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假日,锦里还会举行具有风俗特色的主题活动。 这里有煮酒坊、阿斗井、诸葛井、乌衣巷等建筑,体验“梦回三国”的意境。定期上演的特色川戏、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等。在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假日,锦里还会举行具有风俗特色的主题活动。 锦里古街是集历史、文化、风光、美食于一体的古街,也是成都的靓丽名片。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三国文化记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美食,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据记载,“锦里”即锦官城,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锦里便闻名全国,其历史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曾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还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记忆,有煮酒坊、阿斗井、诸葛井、乌衣巷等建筑,只闻其名,繁华锦绣的感觉便扑面而来。 锦里古街虽然只有500米的长度,但走在古街的青石板路上,凝视古朴的门廊窗格,能够体会来自悠远时光的安静之美,感受现代和古代的交汇融合。锦里的夜色也是一绝,夜幕降临时,古老的木制建筑屋檐上悬挂着红色灯笼,温柔的灯光使得锦里更添神秘。 漫步锦里古街,三国的故事涌现在脑海中,取自三顾茅庐之意的三顾园,是三国文化主题餐馆,这里的菜名都是来自三国典故,一道菜背后有一个故事。走累了到“三国茶园”和朋友沏上一壶茶,叙一叙往日的情义。 “煮酒坊”来自三国中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在酒坊中,煮上一壶酒和几个好友一起抒发浓浓的三国情怀。这里,到处是茶楼、酒楼、酒吧,街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构成了一幅现代版的画卷。锦里有五条富有年代感的街,章武街、九品街、延熙大道、乌衣巷、建安路,每一条街都有不一样的风情。 【阿斗井】刘备去世后,这阿斗每年都来祭祀,累的时候就靠着一口汉井稍做休息,故此井取名为“阿斗井”。 轻抚着“阿斗井”上的每一块汉砖,静坐在锦里的“凤仪亭”上任思绪漂浮,驻足于“万里子桥”上纵情远眺,拾掇起犹如亲眼所见的一段一段三国历史篇章。拥有彰显刘备诸葛亮鱼水君臣的“鱼水堂”、“卧龙深处”、“章武大道”。 据史料记载,诸葛井造形奇特,为双眼井;井台离地面高约一尺,呈八角形,由一整块大青石板砌成,上面雕刻有八卦等图案,四周立有石栏;井身上窄下宽,约两丈深,井壁均以来自青城山的黑色青石砌成。诸葛井历史悠久,不仅为历代典籍所载,更被赋予许多神秘色彩,为老成都人津津乐道。 诸葛亮在此处凿井,千年不竭,可见他十分熟知成都水文;用岩石砌筑水井,虚悬空嵌却未曾损坏,又足见他精通建筑,设计精妙。诸葛井造型精巧奇特,曾引发出神秘的传说。<br> 相传,有一年成都久旱不雨,城里大多水井已经浑浊见底,唯有诸葛井,水如泉涌,晶莹透彻,于是引来了不少人前去挑水。一挑又一挑,从早挑到晚,却不见井水显出一点浑浊,也不见涸竭,人们既高兴又惊奇。其中有个年轻人,出于好奇,想弄个明白,便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奇怪的是,井底异常宽阔,年轻人不但没有被淹着,反而在下面听到了鸡鸣声。他四处寻找声音源头,发现井底一边有条通道,便顺着往前走,越走越亮,竟走到了九眼桥河边。<br> 后来,诸葛井通往锦江东段甚至九眼桥的传说便在坊间传开,人们更加敬佩诸葛亮,对诸葛井更是保护有加,不让它受一点污染。但据老成都人回忆,此井可能只通到大慈寺附近;井底因水流回旋与地底气压混合发出的声响也被误传为鸡鸣声。 锦里曾是织锦作坊汇集地,从事织锦和售锦,在三国时期很有名气,蜀汉时期,诸葛亮将织锦的手工业者集中到一条街上居住和生产,这条街就是现在的“锦里”,因其繁华的景象,又被称为“西蜀第一街”。 走进锦里,映入眼帘的是灰墙苍瓦,竹木小楼,蜿蜒的青石板路,通幽的古巷,还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飞檐、斗拱、廊柱及小桥流水,身穿一袭古装的美女手执青花伞从人群中缓缓走过,还有身穿长马褂,满脸涂着铜色油彩,戴着墨镜的铜人,感觉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古代的成都。 【乌衣巷】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禁军驻扎的地方,由于禁军都穿黑衣,因此得名,这是一条以茶馆为主题的街,来这里品茶艺听三国的故事,感受成都人的慢生活。三国基因已经渗透进了每个成都人的血液里,来锦里踏着三国的旧迹感受锦里当年的繁华盛世。 【古戏台】位于武侯区武侯祠大街锦里古街。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br> 【福寿巷】即巷头“福”,巷尾“寿”。 【黄龙潭】黄龙二字取自东吴孙权所使用的年号,229年~231年,共使用了三年。黄龙潭上修建着小桥和湖心亭,湖心亭叫做凤仪亭,凤仪亭又名梳妆掷戟,出于《三国演义》,讲述了貂蝉和吕布二人在凤仪亭私会,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经过凤仪亭事件,董卓与吕布二人彻底反目成仇,吕布下了杀董卓的决心。 【武侯祠】位于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惠陵、汉昭烈庙始建。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始建,且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 【建筑格局】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230亩),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 史书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后主在群臣建议下,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刘备陵庙与诸葛亮的庙宇分别在成都和陕西。 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并不在城市西南。 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759年冬到成都,《蜀相》诗写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由此得知,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按柏树生长的缓慢周期推断,该祠建造年代应在唐以前,至少可推至南北朝时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歌咏诸葛亮、刘备以及蜀汉英雄的诗词。 【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 【刘备殿】位于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 刘备殿,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清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殿内正中为刘备的坐像,是整个武侯祠中最高大的塑像。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 刘备殿,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正殿两侧紧邻东、西偏殿,东偏殿为关羽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及其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则是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除了周仓属于演义人物,其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诸葛亮殿】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 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 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诸葛亮像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文臣武将廊】位于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人物像之装扮、衣着主要借鉴自清代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 【惠陵】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照壁立于墓前,之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陵”匾,后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内高悬“千秋凛然”四字匾额。 其后为阙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书“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寝殿西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可由此至诸葛亮殿。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最南面。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b></b>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最南面。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 天色已晚,返回酒店,明天前往游览乐山大佛,晚上入住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