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施仲衡院士,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在南京地铁的建设历程中,施院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贡献尤为突出。他的逝世,对于中国轨道交通界乃至整个工程技术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1999年至2008年,我在南京地铁工作了十年,施院士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我悉心指导,更在精神上给予我鼓舞激励,使我受益匪浅,至今难以忘怀。铭记与缅怀,是我献给施仲衡院士的追思。</p><p class="ql-block">1999年4月,国家批准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1号线)正式立项,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随后成立,我从南京市交通局调入指挥部工作,尽管学的交通专业,也参与过长江大桥、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但地铁建设对我是全新考验。我和同事们一面虚心学习,充分借鉴国内外地铁建设经验,一面抓紧成立了以施院士为主任的专家技术委员会,为工程建设把关护航。</p><p class="ql-block">在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推进过程中,施院士亲力亲为,分别担任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总体设计评审、初步设计评审、重大施工技术评审、开通运营评审等各阶段的评审委员会主任,深度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决策建议,包括盾构施工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形式、穿越京沪铁路南京站施工方案、地铁区间软流塑地层施工工法、地铁车辆与信号国产化方案等等,这些严谨审慎和远见卓识,为推进南京地铁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施院士还不辞辛苦,接受了南京地铁的数年聘请,担任特聘专家组长,经常到南京地铁现场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并分别主持了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2号线、3号线、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等诸多项目的评审工作,为南京地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p><p class="ql-block">翻开我的工作笔记,施院士的很多教诲都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记得2000年1月,我专程到北京向施院士请教相关技术问题,施院士用两个半天与我详细面谈。当时施仲衡强调:南京地质情况比其他城市复杂,应严格把关,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应特别重视;基础资料收集必须非常清楚,现状地下管线、规划管线等要全部上图;车站设计与设备关系密切,设备选型应很好研究,管理用房应尽量控制,要控制车站规模,特别是深度长度的把握;初步设计时间最好能拉长,5月份总体设计完成,10月份初步设计审完,这段时间将人员招聘到位;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各方面将投资控制住,降低造价但必须保证质量,高度重视地铁设备国产化的实施方案等等。</p><p class="ql-block">2002年,施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降低地铁工程造价及工程建设管理等若干问题的研究”,邀请南京地铁参加,我们开展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和同事们撰写的“南京地铁降低地铁造价及工程建设管理等若干问题的研究”发表在施院士主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高级技术论坛文集中,我在论坛上作了大会报告,温家宝总理在施院士的项目成果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南京地铁一号线造价水平在全国领先也得益于这项研究。</p><p class="ql-block">2006年,建设部主持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有关问题研究,设立八个课题组,施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他强调要立足于总结全国已经取得的并经工程实践检验的相对成熟的技术,集成提炼出成套技术,并转化成指导性技术文件(如国家级工法、导则、指南、规程等)加以推广;要筛选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运营和管理中的具有全局性、共性的突出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形成科研成果后尽快开展项目应用和试点;要将有关成熟技术和科研成果,编制或修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要将有关的研究成果,尽快形成有关政策,有条件的上升为法规。南京地铁积极参与其中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较好地指导了南京地铁的建设。</p><p class="ql-block">铭记施院士对南京地铁的教诲,特别是他对于工程的严谨态度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将使南京地铁建设得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缅怀施院士对南京地铁的贡献,特别是他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后辈的无私指引,将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南京地铁人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施仲衡院士一路走好,天堂也有美好的轨道交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