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血压

大自然srj

<p class="ql-block">作者/大自然srj</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本文根据国内外高血压相关组织机构对高血压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篇关于高血压论述的科普性文章。以下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学普及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治意见,具体诊治意见,请遵医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日</p> <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 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二、高血压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三、高血压的分类</p><p class="ql-block"> 四、高血压的病因</p><p class="ql-block"> 五、高血压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六、高血压的诊断</p><p class="ql-block"> 七、高血压的防治</p><p class="ql-block"> 八、结论</p> <p class="ql-block">  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因此,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持续攀升态势。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治疗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科普知识,助力其对高血压的有效管一。</p> <p class="ql-block">  二、高血压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是指人体在未使用降压药物而安静的状态下,血液在动脉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高值血压范围的一种慢性疾病。请注意:这里是非同日3次测量的血压值都高于正常高值血压。</p><p class="ql-block"> 其实,中国医学界一直在研究,如何基于临床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估积累的证据,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确立所经过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1977年提出≥收缩压160mmHg</p><p class="ql-block">/舒张压95mmHg;</p><p class="ql-block"> 1997年提出≥收缩压140mmHg</p><p class="ql-block">/舒张压90mmHg;</p><p class="ql-block"> 2022年提出≥收缩压130mmHg</p><p class="ql-block">/舒张压80mmHg;</p><p class="ql-block"> 2024年提出≥收缩压140mmHg</p><p class="ql-block">/舒张压90mmHg(又回到1997年提出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三、高血压的分类</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大多数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只有5%~15%的高血压是继发于另一种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结蹄组织病、血液疾病)的继发性高血压。</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新增加了“高血压的特殊表型”章节,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p> <p class="ql-block">  四、高血压的病因</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年龄因素和身体肥胖等。</p><p class="ql-block"> 1、遗传因素</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性。父母均患高血压时,子女患病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相关基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位点的变异与高血压发生紧密相关,这些基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及水、钠潴留,产生血压升高作用。其产生机理简单来说就是:影响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的调节等生理过程(这个系统也称升压系统),从而使个体更易患高血压。</p><p class="ql-block"> 2、不良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此外,年龄增长、高血压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血脂异常、大气污染等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p class="ql-block"> ①高盐饮食:过量的钠盐摄入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例如,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高于低盐饮食人群。</p><p class="ql-block"> ②大量饮酒:酒精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同时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血压波动。长期酗酒者往往伴有血压升高、血压不稳、甚至心律失常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③缺乏运动:身体活动量不足会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代谢紊乱,间接促使血压上升。而且长期缺乏运动使得心血管功能减退,血管弹性下降,不利于血压的稳定控制。</p><p class="ql-block"> 3、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或承受高强度精神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等激素,引发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增大,最终导致血压升高。例如,职业压力很大、家庭关系紧张、社会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矛盾重重,这些心理、精神层面的因素,都会导致高血压患病率相对升高。</p><p class="ql-block">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弹性纤维减少,血管壁逐渐硬化增厚,弹性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这是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的重要生理因素。</p><p class="ql-block"> 5、身体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过度增加,分泌的瘦素、脂联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失衡:一方面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从而诱发血压升高。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与高血压发病率呈正相关,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p> <p class="ql-block">  五、高血压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初期或在高血压并发症(如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产生之前,患者一般没有感觉不适,也就是说没有表现出自觉症状。长期高血压或逐渐有并发症发生时,就会有相应症状。总之,高血压的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一)、从西医角度看</p><p class="ql-block"> 1、一般常见的症状:血压升高时,最常见的表现为头晕、头痛、昏沉、眩晕、疲乏、面部潮红、颈项疆硬、心悸、胸闷、鼻出血和神经紧张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2、并发症相应症状:</p><p class="ql-block"> (1)心脏疾病:高血压有可能引起心肌的肥厚、心功能的下降,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甚至活动、激动时胸闷、胸痛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2)脑血管病:高血压影响眼底,可出现视力模糊;影影响脑血管,可并发脑中风,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肢体运动无力,甚至丧失运动功能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3)肾脏疾病:高血压引起高血压肾病时,可能会先出现蛋白尿,表现为小便泡沫增多;随后可能会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4)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系统疾病</p><p class="ql-block"> 3、特殊高血压症状</p><p class="ql-block"> 妊娠期高血压主要症状表现为:小便泡沫多、水肿,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甚至死亡。</p><p class="ql-block"> 婴幼儿高血压可表现为烦躁、过于兴奋、夜间尖声哭叫、生长发育迟缓等。</p> <p class="ql-block">  (二)、从中医角度看</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归纳为以下5个证候:</p><p class="ql-block"> 1、肝火亢盛证。主症为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为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p><p class="ql-block"> 2、肝肾阴虚证。主症为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为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p><p class="ql-block"> 3、痰湿壅盛证。主症为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p><p class="ql-block"> 4、血脉瘀阻证。主症为头痛如刺、痛有定处,次症为胸闷心悸、手足麻木,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p><p class="ql-block"> 5、气血两虚证。主症为眩晕时作、短气乏力、口干心烦,次症为面白、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脉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应注意的是:血压升高时,不能以是否有〝症状”作为治疗依据,没有症状的高血压,也要积极遵照医嘱进行治疗。</p> <p class="ql-block">  六、高血压的诊断</p><p class="ql-block"> 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人们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安静状态下,非同日3次测量的诊室血压。</p><p class="ql-block"> 1、正常血压范围</p><p class="ql-block">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是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范围,这种情况下血压比较稳定。</p><p class="ql-block"> ①正常血压: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p><p class="ql-block"> ②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有的人则称为高血压前期或临界高血压。</p> <p class="ql-block"> 血压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2、高血压诊断标准 </p><p class="ql-block"> ①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4)》,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p><p class="ql-block"> ②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成年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诊室血压≥140和/或90 mmHg;家庭血压≥135和/或85 mmHg;24h动态血压≥130和/或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mmHg。</p><p class="ql-block">图表3:高血压诊断标准</p><p class="ql-block"> 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高血压又分为1级高血压(轻度)、2级高血压(中度)和3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的严重程度随着血压值的升高而增加。</p><p class="ql-block"> 近年诊断高血压患者,也有需要进行尿液分析、随机尿蛋白/肌酐比率、血液检查(肌酐、钾、钠、钙、空腹血糖、血脂及促甲状腺激素)和心电图检查明确病因。</p> <p class="ql-block">  七、高血压的防治</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的防治包括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综合治疗。也就是说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等其他方面综合治疗,将血压有效、平稳地控制在适宜水平,不仅可以做到“既病防变”,而且可以实现“未病先防”。</p><p class="ql-block"> (一)、科学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1、合理饮食</p><p class="ql-block"> 树立“三低一高〞(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素)的膳食观念,坚持以素食为主(每日蔬果摄入分别应达到500g和300g左右)、荤食为辅的膳食原则。减少加工食品、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鱼类、禽类、豆类等食物的摄取比例。同时,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规律进餐习惯。</p><p class="ql-block"> 具体可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大致比例,以帮助搭配不同种类食物。</p><p class="ql-block">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 5 克,同时增加富含钾的食物等,有助于促进钠的排泄(肾病、高钾血症除外),降低血压。</p> <p class="ql-block">  2、控制体重</p><p class="ql-block"> 定期监测体重,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度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 18.5 - 23.9),以维持健康体重。对于有肥胖家族史或体重增长趋势的人,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营养师或健身教练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3、戒烟限酒</p><p class="ql-block">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有利于血压控制。因此,提高对吸烟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认识,尽早戒烟。</p><p class="ql-block">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饮酒应严格限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 25 克,每周不超过 140g;女性不超过 15 克,每周不超过80g。</p><p class="ql-block"> 4、适度运动</p><p class="ql-block"> 每日坚持有规律的活动,减少久坐时间。</p><p class="ql-block">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p><p class="ql-block">也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步行上下楼梯、骑自行车上班等。</p><p class="ql-block"> 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对于严重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连续长时间和剧烈运动。</p><p class="ql-block"> 5、释放压力</p><p class="ql-block"> 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寻求社会支持等。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及时发现并疏导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保持健康和充足的睡眠,不熬夜。</p><p class="ql-block"> 6、定期体检</p><p class="ql-block"> 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精神压力等高危人群,应增加血压测量频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体检时还应关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综合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p><p class="ql-block"> 7、社会防控</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 27.5%。所以,我们应该建立高血压分层管理制度,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分级,精准防控,加强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对高血压人群的宣教和防治,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p> <p class="ql-block">  (二)、高血压的治疗</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1、西医治疗</p><p class="ql-block"> 医生会综合考量患者年龄、病因、血压水平、并发症、药物耐受性以及不同药物的药理机制等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其方案应遵循“小剂量、针对性、长效、联合、适度、个体化”的原则,以实现平稳降压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p><p class="ql-block"> 西医常用降压药物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p><p class="ql-block"> 2、中医治疗</p><p class="ql-block"> 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中医药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整体观理念与高血压综合管理理念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 目前,中医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辅助治疗高血压,以改善高血压相关症状,也可作为常用降压药的联合用药。</p><p class="ql-block"> ①中药调理:中医药在治疗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压、肥胖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医主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平肝潜阳、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治法,常用中成药方剂有: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天麻钩藤饮”、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的“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血虚肝亢型高血压的“</p><p class="ql-block">养血清脑丸(颗粒)”、适用于综合型高血压的“松龄血脉康”等,这些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p><p class="ql-block"> ②针灸推拿: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太冲、涌泉、足三里等,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起到平肝息风、通络降压的功效。推拿按摩可采用头部按摩、足底按摩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辅助降低血压,但按摩力度需适中,刺激过轻则无效果,刺激过度又怕引发血压波动。</p><p class="ql-block"> 中医治疗高血压多作为辅助手段,对初期亚健康状态(正常高值</p><p class="ql-block">血压)较好,对已是高血压病者,还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而且中医治疗不能替代西药降压治疗。</p><p class="ql-block"> 3、中西医结合治疗</p><p class="ql-block"> 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均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通过西医的精确诊断和中医的整体调理,迅速有效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并达到标本兼治、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一项使用盐酸特拉唑嗪联合养血清脑丸(颗粒)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相比盐酸特拉唑嗪单药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动脉舒张压变异性水平、血脂水平有明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得到缓解,内皮功能、免疫功能均得到提升,治疗效果显著。</p><p class="ql-block">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延缓疾病进展、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4、运动治疗</p><p class="ql-block"> 除上述“适度运动”的内容外,还可进行一些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健身运动。这些运动强调身心和谐、呼吸与动作配合,具有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特点,能有效调节患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也可进行一些放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法等,这些方法能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焦虑情绪。</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①加强血压监测。单纯高血压患者应按照高血压诊疗要求,规范用药。在此基础上,如运动前:收缩压&gt; 180mmHg和/或舒张压&gt; 110mmHg,应控制血压后再进行运动。</p><p class="ql-block"> ②重度高血压及有并发症患者,需遵医嘱进行。</p><p class="ql-block"> ③运动时避免屏气。力量训练,尤其是大负荷的力量训练避免屏气动作,以减少胸膜腔内压和肺内压增加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风险。</p><p class="ql-block"> ④运动后要充分放松。不要从高强度运动中快速停止,应逐渐降低运动强度,保持放松时间 5 分钟以上;要防范运动后低血压风险。</p><p class="ql-block"> ⑤注意药物与运动的相互影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更适合用主观用力感觉或讲话测试来衡量运动强度。</p><p class="ql-block"> ⑥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在血压高峰期运动,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反之,如运动对控制血压有效,应酌情调整临床用药。</p><p class="ql-block"> 5、心理治疗</p><p class="ql-block">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血压的波动。 鉴于精神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心理治疗不可或缺。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咨询、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这些疗法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和压力源,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疏导。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可引导患者改变不良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学会正确应对压力,从而维持血压稳定。</p> <p class="ql-block">  八、结论</p><p class="ql-block">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p><p class="ql-block">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预防与治疗需多管齐下,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高血压病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与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高血压病的防治必将迎来更为显著的突破与进展,坚信人类健康事业将有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2024年第7期《中华高血压杂志》。</p><p class="ql-block">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的通知,《高血压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2024年7月1日国卫办应急函&lt;2024&gt;235号)。</p><p class="ql-block">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修订的《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中华高血压杂志》)。</p><p class="ql-block">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心脏病杂志》2022年11月第11期。</p><p class="ql-block">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lt;眩晕病&gt;(原发性高血压)》,《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主要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起草。T-CACM 1237-2019 </p><p class="ql-block"> △《然沙东( MSD)诊疗手册》专业版.MSDmanuals.cn,2023.</p><p class="ql-block"> △吴培炜、周小燕《中国高血压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延安大学医学院,2023年10...</p> <p class="ql-block">  注:作者系中华医学会、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及成都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技科普工委)会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