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国元年(1912年)在国子监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1958年建新馆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扩建,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馆藏文物143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当代文物、艺术品等多种门类。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在地下层,系统精练的展出中国从远古到清代上百万年的历史文物,共2026件,其中一级文物521件,精品荟萃,震撼人心,看了4个小时,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进馆门口右侧矗立着高高的文化巨人老子石雕像。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春秋时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传世《道德经》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门口左侧为文化巨人孔子的石雕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远古猿人狩猎背着羊的雕塑。该展厅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打制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骨针、兽牙贝壳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 </p> <p class="ql-block">制陶,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由简单的手工捏制,模制,慢轮修整,进而产生了快轮制陶技术。中国各地区的陶器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p> <p class="ql-block">陶罐,距今约2万年~1万年,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这红陶罐是手工捏制而成,粗陋简单,技术原始,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也是世界上较早的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发明与人类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钵,磁山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前5600年,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釜,陶支脚,磁山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前5600年。像点火做饭的灶具。</p> <p class="ql-block">陶釜,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编织与纺织</p> <p class="ql-block">苇编,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为骨梭,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用动物肢骨磨制而成,是原始织机组件之一。右为骨针,骨锥,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为小口尖底陶瓶,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是一种河中取水器。右为筒形陶罐,约公元前5300年~前4800年,1973年辽宁沈阳新乐出土。</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持续时间长达两千年,是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高峰。1921年首次在河南三门峡市仰韶村发现,以此地命名。图为酒水器与盛贮器。</p> <p class="ql-block">陶釜,陶灶,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釜和灶两种器具组成,上为圆底釜,下为方口灶,新石器时代炊具,那时蒸,煮,烤,烙手段都已产生。</p> <p class="ql-block">鹰形陶鼎,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形象,它既是巫术活动的敬神礼器,也是远古时代陶器的珍品,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借图,鹰形陶鼎正面,此文物曾出国展出。</p> <p class="ql-block">彩绘鸛鱼石斧陶缸,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000多年,1978年河南汝州阎村出土。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最大的陶画,画面真实生动,古朴和谐,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鱼鸟纹彩陶壶,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彩陶艺术鱼鸟演化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鹿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29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龙,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玉龙造型生动,雕琢精美,体型较大,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筒形彩陶瓶,约公元前4200年~前3000年,1958年四川巫山大溪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盉he, 调酒器,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豆,约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1979年福建闽侯溪头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豆,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5年浙江余杭良渚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琮cong,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8年征集。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礼器,内圆外方沟通天地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石矛,1956年广东博罗角洞水库出土。石钺yue,大斧兵器,1978年广东曲江石峡出土。均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石镞zu,箭头,约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p> <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约前3200年~前2000年,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彩陶盆内壁饰三组舞蹈图,每组五人,手拉手起舞,生动展现先民们重大活动时集体舞蹈的热烈景象。</p> <p class="ql-block">涡纹彩陶罐,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56年甘肃省永靖三坪征集。此陶旋涡纹和水波纹为马家窑文化代表作品,纹饰精美,被誉为“彩陶之王。</p> <p class="ql-block">裸体浮雕彩陶壶,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不是普通生活用具,而是用于生殖崇拜的法器,或为巫师制作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类借助神灵解释生命和自然现象,以神灵崇拜为原始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盘,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1978年广东曲江石峡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陶鬹gui,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7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为陶夓jia, 下为袋足陶模,客省庄文化,均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斗门出土。这种内模制造陶器袋足的方法,目前只见于客省庄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水管,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8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平粮台古城呈方形,城内设有公共水道设施,有高等级建筑和炼铜制陶,祭祀遗迹等。</p> <p class="ql-block">商代,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1400年~前1100年)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村民担心被日军发现,重新埋入地下 。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运送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商王武丁之妻)而作的祭器。现场看实物比看图片震撼多了,具有王者之气。</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器厚立耳,形制巨大,雄伟庄严 ,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彰显威武凝重,足上铸有蝉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为庙号,字体笔势雄健。</p> <p class="ql-block">纹饰精致庄重</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此鼎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技艺高超,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为一级文物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立耳侧面纹饰为两只老虎,虎口人头。</p> <p class="ql-block">子龙青铜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19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此鼎流入日本,又转至香港,国家征集回国。内壁铸有“子龙”二字,鼎的颈部和足部装饰饕餮tao tie纹(贪吃的神兽,寓意丰年足食)。</p> <p class="ql-block">子龙鼎造型雄伟庄重,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者。和后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壁。</p> <p class="ql-block">粘有织痕的青铜觚gu,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p> <p class="ql-block">“妇好”青铜鸮xiao 尊,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为酒器,可谓商后期青铜器造型艺术的鸿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鸮尊属鸟兽形尊,铸造工艺和纹样制作均达到了高峰。</p> <p class="ql-block">鸮尊侧面看鸟的形状突显。</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 青铜觥gong ,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内有铭文“后母辛”而得名,是妇好墓出土的珍贵青铜器之一,青铜觥流行于商末和西周早期,造型艺术个性极强,故十分珍异。</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四羊青铜方尊,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炭河里遗址。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每边长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造型精美,无不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两只羊巧妙相连,羊角卷曲有力,纹饰十分精致美观。</p> <p class="ql-block">借图,四羊青铜方尊,显示了商代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商王武丁时期,河南安阳出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成体系,使用时间最长,商代后期,汉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丰富的汉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首,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首较多,族属成分复杂,这可能是祭主头部,脑后有一条麻花辫,属辫发族群。</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双耳巨大,瞳孔突出,是古蜀人所作的艺术升华,是蜀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古蜀人用以祭祀和供奉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青铜罍lei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青铜尊,商后期,约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工艺精湛,是商周青铜器的精品,腹部有三组虎食人纹,古有虎噬鬼魅,借以震慑邪崇。</p> <p class="ql-block">上图细部,虎噬人纹。</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玉石器加工。</p> <p class="ql-block">石牛,商王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凤,商王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龙,商王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簋gui,商王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为青玉容器,是迄今发现最早,体积最大的玉质容器。应属礼器。</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玉兔,玉龙,玉兽,玉蚕。</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玉龙,龙形玉刻刀。玉鱼,鱼形玉刻刀。1957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时期,西北地区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约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肃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约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肃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鬲,寺洼文化,约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肃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罐,辛店文化,约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肃临洮灰嘴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罐,辛店文化,约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肃临洮郭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严格维护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利簋gui ,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祭器。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p> <p class="ql-block">利簋底部有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利跟随武王伐纣,立大功得奖赏,铸此簋纪念。是目前唯一与武王伐纣相关的实物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青铜罍lei,西周早期,1980年四川彭县竹庄出土。为中原酒器,带有卷龙纹,牛纹等西周早期风格,出土于蜀地,是因古蜀人参与了周灭商的战争,凯旋而归携带的军功品。</p> <p class="ql-block">小臣宅 青铜簋,周成王时期,内有铭文记述白懋父赏赐小臣宅盾,戈,车,马。</p> <p class="ql-block">上图内铭文,周代汉字。</p> <p class="ql-block">盂 青铜鼎,周康王时期,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大盂鼎宏伟凝重,内有长篇铭文,记述周康王向盂讲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及商亡的教训,告诫盂效法先祖,辅佐王室,并对盂赏赐,铭文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p> <p class="ql-block">青铜簋,西周中期,内有长篇铭文,涉及当时田地使用情况。</p> <p class="ql-block">上图青铜簋内铭文,字体象形程度降低,趋向线条化,平直化,汉字这一演变始于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盠li 青铜方彝,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堪称西周青铜器的翘楚之作,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均十分丰富。内有长篇册命铭文,册命盠为两个师的纠察官,管理三有司。该器造型艺术为庑殿顶状,象鼻耳,装饰精彩,可窥见西周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p> <p class="ql-block">盠 青铜驹尊,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小马初系马具所行之礼为执驹之礼,由天子亲自参加,内有铭文记述此事,并赏赐盠二匹马驹,盠铸此马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盘,西周中期,2013年征集,内有铭文。</p> <p class="ql-block">青铜簋,周厉王时期,有铭文,记载了周厉王征伐南夷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禹 青铜鼎,周厉王时期,1942年陕西岐山出土。内有铭文记述南淮夷和东夷侵犯周王朝东部,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率军参战,俘获敌帅。铭文有重要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號季子白 青铜盘,周宣王时期,清道光陕西宝鸡出土。是西周著名青铜器之一,有长篇铭文,记述號季子白率军作战,战功卓著,受到赏赐马等,铭文优美,具有极高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颂”青铜壶,西周晚期,内有铭文,详细记录了周王册命颂之事。册命制是西周王朝官员任免制度,则是一项隆重的典礼。纵观西周青铜器铭文,册命类为大宗,反映出组织森严的官僚体系。</p> <p class="ql-block">上图侧面</p> <p class="ql-block">虎纹青铜鎣ying ,西周晚期,此器为清宫旧藏,1860年被掠海外,2018年回归。内壁有“自作供鎣”铭文,用于祭祀,宴飨等典礼的“沃盥guan之礼”。</p> <p class="ql-block">左为青铜戈,右为青铜矛,西周,约公元前1100年~前771年,四川新繁水观音出土。</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革新促进了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农业产量,手工业,商业繁荣。</p> <p class="ql-block">“齐侯子行”青铜匜yi ,春秋齐国,1977年山东临朐qu 出土,此器是齐侯之子行所作。</p> <p class="ql-block">洹huan 子孟姜 青铜壶,春秋 齐,这是酒器,用于祭祀的礼器。内有铭文记述齐侯的女儿洹子孟姜家有丧事,齐侯自愿服丧,但有些环节不合礼制,请示周天子得到许可,齐侯服丧,要求齐国民众不得有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曾仲斿you 父”青铜方壶,春秋 曾,1966年湖北京山市苏家垅出土,是高等级的酒具,造型美观,纹饰华丽,是技艺高超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上图侧面,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铜方壶,春秋 晋,1961年山西侯马上马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蔡侯申 青铜方壶,春秋 蔡,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此器为蔡侯申所作,春秋时期蔡国国君。</p> <p class="ql-block">青铜盏,春秋 楚,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 青铜鼎,春秋 楚,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王子午是楚庄王的儿子子庚,内有铭文述说自己的德政,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曾官至宰相。此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采用先进的铸焊技术。</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 青铜鼎内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鸟篆是一种美术字,起源于春秋时期,此鼎长篇文章中使用鸟篆体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秦公 青铜簋gui ,春秋 秦,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是盛食器,一般用作祭祀的礼器,内有铭文记述了秦国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继承先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p> <p class="ql-block">鸟形青铜匜yi ,春秋 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钮青铜鎛bo ,春秋 郑,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古代乐器。</p> <p class="ql-block">邾公华 青铜钟,春秋 邾zhu,山东邹县出土,有铭文记录作器者为邾悼公华,在位时间公元前555年~541年,战国时期,邾被楚所灭。</p> <p class="ql-block">吴王光 青铜剑,春秋 吴,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此剑为吴王光自作用器。</p> <p class="ql-block">吴王光 青铜鉴,春秋 吴,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有铭文记录吴王为其女所作的陪嫁器。反映了吴蔡两国的政治联姻。</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 青铜鉴,春秋 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内有铭文记载为吴王夫差(吴王光之子)自作用鉴,鉴是盛行于春秋时代的水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提梁卣you,春秋,湖南湘潭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轮青铜盘,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03年,1957年江苏武进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尊,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03年,1957年江苏武进出土。</p> <p class="ql-block">东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长角鹿形,卧鹿形青铜饰件,战国,内蒙古出土。</p> <p class="ql-block">朱绘兽耳陶壶,战国 燕,1958年北京昌平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耳制作生动精彩</p> <p class="ql-block">黼黻fu fu 纹筒瓦。战国 燕,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半瓦当,战国 燕,1958年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缶,战国 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该器重达300多公斤,是迄今发现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冰鉴,战国 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是用来冰镇酒的器物,堪称世界最早的冰箱,也是祭祀的重要礼器。如此奢华的器物,只能是王室贵族享用,此冰鉴是曾侯乙的用器。</p> <p class="ql-block">三戈青铜戟,战国 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这长达三米多的多戈戟,应是车战的兵器。</p> <p class="ql-block">人形青铜灯,战国 齐,1957年山东渚城出土。可能是齐国宫廷中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子禾子 青铜釜,战国 齐,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这是战国早期齐国的一件量具。</p> <p class="ql-block">错银卧牛青铜镇,战国 楚,1956年安徽寿县出土。古人习惯跪坐于地上,必须铺席,此为压席四角的用品。银纹饰精美,腹下有“大府之器”四字,大府是王室府库的官员。</p> <p class="ql-block">“楚高”青铜缶,战国 楚,1954年山东泰安采集。这是水器,有铭文五字“右冶尹楚高”,该缶藏于泰山南麓大石覆盖的窖内,多认为是祭祀泰山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西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青铜釜,战国 蜀,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缶,战国 蜀,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矛,战国 西南夷,1975年云南楚雄出土。</p> <p class="ql-block">靴形青铜钺yue ,战国 百越,1974年广西平乐银山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南部和东南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13件,战国 楚,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有铭文记载晋国军队救戎于楚。这组编钟发音准确,音质优美,编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石编磬qing,战国 魏,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明刊本,《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至西汉初年之间,该书保存了大量古老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史前社会,考察古人对宇宙,自然和社会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左传》明刊本,《左传》是记载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传为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作,成书于战国中期,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史书,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开拓性巨著。</p> <p class="ql-block">《楚辞》明刊本,《楚辞》是具有战国时期楚国地方特色的诗赋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及西汉人的模仿作品,其中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是最为光彩动人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复制《老子》,《孟子》的竹简。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山东邹城),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接下篇,秦汉至大清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