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宜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峽尽天开”</p><p class="ql-block">因地扼长江三峡之口,宜昌故名“峡州”。自南北朝至明,宜昌一直是“峡州治所”之地。</p> <p class="ql-block">开辟鸿蒙</p><p class="ql-block">展厅用时空隧道、生命之光、走进地球、岩石矿物、宜昌地质等五个单元,来试图揭示生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让人们了解自然,走进自然,亲近自然。</p> <p class="ql-block">恐龙蛋</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孔雀石</p> <p class="ql-block">红宝石</p> <p class="ql-block">菊花石</p> <p class="ql-block">直立行走,由猿到人。</p> <p class="ql-block">物竞天择</p><p class="ql-block">物竞天择展厅既是对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野生动物标本的专题纪念展厅,也是宜昌博物馆特展专厅之一。该展厅由走进非洲、野性呼唤、铁角铜蹄、生存之道和长江大保护5个单元组成、展示来自南非、北美大陆的208件珍稀动物标本以及宜昌境内长江活化石中华鲟标本。</p> <p class="ql-block">中华鲟</p> <p class="ql-block">白鲟</p> <p class="ql-block">阴沉木</p><p class="ql-block">宜昌博物馆藏阴沉木(乌木)是Chinese wingut,胡桃木,出土于枝江市安福寺镇蔡家咀村,经专家进行“乌木年轮C14含量”检测,确定时间为公元前3372 -3371年。</p><p class="ql-block">阴沉木,又称古沉木、乌龙木、乌木、沉木、炭化木、东方神木等,系古时沉于水土之中的木材。清朝大学者袁枚在《子不语》中对阴沉木的解释为:相传阴沉木为开辟以前之树,沉沙浪中,过天地翻覆劫数,重出世上,以故再入土中,万年不坏。阴沉木堪称树中之精、木中之魂,故世人将其视为辟邪、纳福、镇宅的宝物,有“纵有黄金满箱,不如乌木一方”之说。古沉木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p> <p class="ql-block">明代夷陵女性生活美学展示</p> <p class="ql-block">1573年,明万历皇帝登基。来自荆州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满腔热血,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清官海瑞倍受排挤,闲居琼山(今海南海口)老家;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河北喜峰口大战鞑靼;名医李时珍正奋力撰写医学巨著《本草纲目》…</p><p class="ql-block">荆楚大地夷陵城有女易氏,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秀外慧中,知书达理,生活绚烂而多彩。让我们一起走进易氏的生活,开启一场寻芳之旅·……</p> <p class="ql-block">明代女尸</p> <p class="ql-block">围棋</p> <p class="ql-block">古琴</p> <p class="ql-block">远古西陵</p><p class="ql-block">远古西陵展厅,展示出了宜昌旧、新石器时代人、猿相揖别的嬗变过程。旧石器展示出了以“长阳人”为代表的原始生活状态及生态环境;新石器时代因城背溪文化的诞生便启开了长江中游和峡江地区人类文明的先河,接下来阐述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农业、养殖、纺织、制陶、建房和原始记忆与意识崇拜的演进过程。</p> <p class="ql-block">距今19.5万年前的长阳智人</p><p class="ql-block">“长阳人”,1956年发现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钟家湾村的一个山洞内,属距今约19万年的早期智人。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一部分和两枚附于颌上的牙齿,颌骨已脱离了北京猿人的原始特征。与“长阳人”化石伴出的还有犀牛、象、鹿、貘、猪、羊等四十多种动物化石。“长阳人”的发现,说明了长江流域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民族诞生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从开始采集野果、块根,捕捉昆虫、蜥蝎等小动物,逐步发展到能使用料物的打制石器、木器捕猎较温尚的动物,能利用自然火。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能制作复合石器、木器、骨器。后期可以使用弓箭、陷阱集体猎杀多种大型动物。到发明钻木、击石取火,用兽皮做粗陋的衣物,养殖和原始农业出现。类从穴居、巢居走向构木为巢和棚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太阳人”石刻</p><p class="ql-block">高105厘米</p><p class="ql-block">秭归东门头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1998年,“太阳人”石刻出土于秭归县东门头城背溪文化遗址,其与先民太阳崇拜密切相关,故有学者称之为“太阳神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如艺术、审美、习俗、信仰、原始崇拜等越来越多姿多彩。“太阳人”石刻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图腾崇拜文物,为研究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和社会性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古人制作陶器</p> <p class="ql-block">千载峡州</p><p class="ql-block">因地扼长江三峡之口,宜昌故名“峡州”。自南北朝至明,宜昌一直是“峡州治所”之地。三国、两晋以来,宜昌在时代变换中历经荆门虎牙之战、晋灭吴之战、陈隋峡江之战以及明末抗清斗争等重要历史事件,遗留了各时代的文化遗存。该展厅共分十三个单元,通过对各时期各类别遗迹遗物的展示可以基本了解这段漫长历史的概貌。</p> <p class="ql-block">廪君(巴务相)是传说中巴人的早期部族首领。他的事迹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等史籍中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巴务相最早是赤穴的首领,以精湛的投掷技艺一剑中的及土船浮水能力征服四个黑穴部族,成为廪君。又以其通晓天地知识盐水女神部族,使巴族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族群,为后期巴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廪君死后,其魄化为白虎,因此虎成为巴族尊奉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巴人寻踪</p><p class="ql-block">早期巴人的活动范围大体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渝东的地区,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向南发展,范围延及鄂、渝、川、湘、黔等地,最终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并与其他族群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土家族。</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各族群间不断交融交汇,华夏共同体日趋发展、稳固与成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确立了初始格局与演化路径。发现了香炉石文化的清江流域被学界认为是探索早期巴人起源的重要地区。周初,巴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因功被封为子国,加入了西周分封制大一统体系,活动流域大致在鄂西渝东一带。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空间不断被楚人挤占、渗透,巴人的一部分留居楚地,并与楚人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西南和四川盆地迁移,与当地蜀人融合,形成个性鲜明的巴蜀文化。巴人与中原华夏共同体关系密切,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加强、凝聚。今天遍及湘鄂川渝黔等地拥有 900 多万人口的土家族被认为是巴人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巴蔓子</p><p class="ql-block">巴蔓子,战国时期巴国将军。据《华阳国志》记载,战国中期,巴国内乱,巴蔓子请求楚国出兵平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如果楚国未得到三座城池,就把脑袋献给楚王。战乱平息后,巴蔓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主动割去头颅,以谢楚王,从而达到了保全国家疆土的目的。其忠君爱国的事迹一直为世人传颂。</p> <p class="ql-block">錞于</p><p class="ql-block">古代打击乐器,有钮可悬挂,与鼓配合,以槌击之而鸣。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之后逐渐消失。多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军号,由指挥作战的高级军吏所操纵,即“鸣金收兵、击鼓前进”;也是祭祀集会和宗庙享孝的宴乐器,常与鼓、钲、铎结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楚国建立于西周初年,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族群大融合的时代。楚国极盛时期东到东海、南及粵岭、西抵巴蜀、北接中原,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楚国开创了县制,后被秦汉沿用并发展为郡县制,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楚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与周边各族群交融相处,楚国国君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楚共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为中华民族大一统贡献了“大夷之力”。</p> <p class="ql-block">楚国与诸夏列国的文化交流密切,孕育出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绚丽精美的丝织刺绣、巧夺天工的竹木漆器、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惊采绝艳的屈骚文学及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六大文化支柱。</p> <p class="ql-block">巴楚归汉</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 221 年泰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汉承秦制,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格局。秦汉时期,在宜昌地区设置南郡,又设道或救封蛮夷君长,对“巴郡蛮”“南郡蛮”等因俗而治。</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宜昌先后归蜀、吴统治,境内三国文化遗迹达80 余处。这期间,郡县制和羁縻制相结合,政治一体下治理策略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使得不同区域、不同族源、不同风俗的多个古代人群融为一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p> <p class="ql-block">三国风云</p><p class="ql-block">宜昌在三国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黄陵庙撰碑、关羽宜昌城点军、陆逊宜昌破蜀兵、张飞峡口擂鼓督战、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宜昌地区三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与三国文化有关的遗迹多达80余处,如长坂坡、麦城、关帝陵、猇亭、陆城、救师口、驻马溪、点兵河、擂鼓坡、落阵岭、跌马坡等,其中尤以</p><p class="ql-block">长坂坡、关庙等最富盛名。</p><p class="ql-block">一部三国史,给宜昌大地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印记,形成了影响久远、魅力独特的三国文化。踏足宜昌,就是走进三国故地,翻开一本厚重的三国史志。</p> <p class="ql-block">烽火夷陵</p><p class="ql-block">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义弟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为由、挥师水陆军东征东吴,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率军主动撤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一线,双方在此对峙达半年之久,章武二年(222年8月,趁刘备疲惫之军和后勤保障困难之际,采用火攻战术,连续攻破蜀军营垒40多座,蜀军土崩瓦解,死伤数万。刘备率少数人马逃到白帝城,自此蜀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东下。</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这位来自宜昌香溪边的浣纱女,作为和平使者,背负起民族团结的大任,留下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p><p class="ql-block">楚国羁臣放十年,汉宫佳人嫁千里。屈原和昭君,这两位青史留名、千古流芳的历史人物,虽然是时隔两百多年的同乡,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标识。</p> <p class="ql-block">屈原一楚国羁臣放十年</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一汉宫佳人嫁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