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话春秋

快乐人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6日,我前往西南边陲的青岩古镇游览。</p><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中心城区29公里,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素有“南部要塞”之称。</p><p class="ql-block"> 古镇城内面积3平方公里,东、西、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较低。依山而建,青石铺街、青石垒墙,房屋内中结构多为木柱、木板,屋面均是青石片瓦和青色布瓦,沿袭明、清建筑风格。镇内有4条正街,26条小街和巷道遍布楼、台、亭、阁、寺、庙、宫、祠、塔、院等众多古迹。重点建筑有一宫、一院、二祠、三洞、五阁、八庙、九寺等30多座庙宇祠堂,建筑中的朝门、腰门以及石柜台和木柜台等虽历经600余年,但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的石城墙全部由一米长、半米宽、半米厚的青石条砌筑而成,堪称华夏一绝。城墙修建于明朝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年至1627年),由当时的土司班麟贵遵照朝廷旨意修建,城墙连着古镇的4座城门(现在仅剩两座),形成易守难攻的一整套军事攻防体系。城墙如同万里长城,依山而建,总长度为2525米,高5米,宽2.5米,建有垛口,箭楼等配套设施,外有六米宽三米深的护城河。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领数万大军围城半年不开,只好撤围而去。</p><p class="ql-block"> 我顺着城墙拾级而上,登上城墙最高点,俯瞰古镇全貌,抚摸着一块块石条,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是经过几十个朝代、几千年不遗余力的修建才完成的,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青岩古镇原本是苗族部落的一个山寨,住着万余人,只用三年时间,就修成如此壮观的石城墙。试想当时没有任何机械,仅凭着人工一锤一钎,从山上采下巨石,锉成青石条,再靠人工把一块块几千斤重的石条,抬到山顶,修成石城墙,其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我真想为苗族同胞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巧夺天工的智慧大声喝彩!</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因青岩城墙完好,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古镇建立安置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古镇避难。现在这些名人曾居住的地方也对外开放,比如周恩来总理之父曾居处就位于青岩背街2号,三岔路口格外醒目,吸引着大量游人前往游览。</p><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不仅建筑奇特,而且人杰地灵。赵以炯,贵阳青岩人,生于1857年2月。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明清状元大多出在江南地区,而于今第一位大魁天下的状元却是贵阳青岩的赵以炯,这对被人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来说,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使得人们对贵州文士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看着青岩古镇的石街巷、石板路、石头墙、石片瓦、石柜台……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赋《石头村》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木栅门,屋前石溪竹篱短,窗含山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 雕石虎,刻石龙,金鸟当镰挂玉弓,宝山玉碎凤凰鸣。</p><p class="ql-block"> 石桌椅,石花盆,女娲娘娘忽显灵,漂洋过海出国门。</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8日草于北京紫云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