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10月1日中午前从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向北行驶20公里来到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b> <b> 大门为朱红城楼式外观,给人感觉这里仿佛一座独特的堡垒。左右红墙上分别刻有“河图之源”和“人文始祖”的字样。</b> <b>恰逢国庆正日,寺门前有河洛大鼓表演。虽然听不懂唱词,倒也为之震撼,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b> <p class="ql-block"><b> 进入山门,可见两侧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不过为了保护文物,石碑是复制品。真正的石碑移至山门内了,用玻璃框加以保护。</b></p> <b>在伏羲殿之前,有一3米多高的龙马塑像,这匹龙马足踏波浪,仰首嘶鸣,栩栩如生。《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b> <b> 龙马负图寺共有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鼓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圣三殿,三进为三皇殿。很简单的中轴线布局,但是其中却有着很多独特的所在。</b> <b>这座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便是伏羲大殿,这也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伏羲殿是寺中的主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b> <b> 殿内塑着高大的伏羲圣像。相传上古时期,我们的人文之祖—伏羲氏带领部落在黄河一带繁衍生息,过着茹毛饮血,时序不辩,阴阳不分,结绳记事的浑沌生活。其时,有一龙头马身的巨型怪兽,从黄河上踏波而来,兴风作浪,祸害百姓。</b> <b> 河图。伏羲见状,义无返顾地纵身下河与之搏斗,经七天七夜的较量,始在图河(黄河支流)上降服龙马,伏羲氏依据龙马身上的图案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后又进一步发展演化,衍生出中国文字。</b> <b> 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 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b> <b> 伏羲殿之后,则是三皇殿。重檐庑殿顶结构,高台建筑,明七暗五,殿高21米,宽30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两檐之间悬挂着“三皇殿”匾额。门柱上的对联写的是:“读无字书忽想到羲皇以上;行负图里悦神游太极之初。”殿内供奉着伏羲、黄帝和炎帝。</b> <b> 龙马负图寺最独特的地方就是用实物或者模型来介绍河图洛书以及易经文化。让你身临其境,最形象的感受中华古文明的智慧和乐趣,感受河图洛书的魅力。</b> <b> 被花圃围绕着两块“空地”,远看很像是一盘刻在地上的围棋盘,有着格子和黑白子。走近才会发现不对,原来刻得竟然是“河图洛书”的模拟图。其实我也看不太懂,不过能够如此直观的近距离的欣赏河图洛书,可以慢慢了解,也是蛮有意义的。</b> <b>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b> <b>由龙马负图寺向西走3公里到达汉光武帝陵。神道两旁里有各式各样的神兽;望柱、石像、石马、朱雀、石羊、文臣、武臣各一对。这些神兽庄严威武。据说,是怕皇帝的陵墓遭受妖魔鬼怪的骚扰,而建这样的神兽来辟邪。不过现在看到的神道石像生,全是今人重修的。</b> <b> 陵墓由神道、陵园和光武祠三部分组成。进入正门后,正前方有一东汉石辟邪,陵冢前两侧有十多方历代石碑。</b> <p class="ql-block"><b> 中兴碑:为清乾隆年间所竖,其中“中兴”二字油光透亮,此乃游人触摸的缘故。相传,距碑八至十步,闭眼前行,伸手触及“中兴”二字,即预示触摸者事业有成,前途无量。</b></p> <b> 光武祠中的光武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殿内正中为光武帝,两侧为四位勋臣。</b> <b> 奶柏为汉陵中最古老的柏树,树心已空虚,皮皱枝落,瘢痕多多,远远看去酷似慈祥的老奶奶,故又叫“奶奶柏”,当地人视其为神树,烧香许愿者甚众,红绳系满树身。</b> <b> 二十八宿馆介绍:分列于祠院的东西两侧,馆内塑有辅佐刘秀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b> <b> 汉光武帝陵最特别的景致就要数这一园千柏了,可称一奇;整座墓园,松柏苍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苍翠蓊郁,其中“鸟鸣柏”、“苦恋柏”更是柏中一绝。</b> <b> 形态不同的古柏还有不同的名字。有的龙腾凤舞,轩气昂宇;有的苍劲挺拔,碧翠妍丽;有的千姿百态,相偎相依。 </b> <b> “猴头柏”:树腰处隆突的地方,像一个机灵顽皮的猴子,调皮的眼睛,欲张未张的嘴巴,稍稍翘起的耳朵,抓耳挠腮、龇牙咧嘴的样子,真是惟妙惟肖。</b> <b> “赤胆忠心”:这棵柏树中部的形状,就像一个将士用刀剖开胸膛向刘秀表达忠心。“掏心献真情,剖胸谢君恩”,形容刘秀的将士对刘秀赤胆忠心。</b> <b>“惊鹿探头”:这棵柏树中部凸出的枝干就像一只逼真的鹿头,那惊惶地眼神和脖子上凸起地筋络,以及恰到好处的鹿角,无不让游人叹为观止。</b> <b>唯有光武帝陵与众不同,虽然是坐北朝南,但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谓的“枕河蹬山”“汉皇仰卧”。</b> <b> 离开汉光武帝陵向北开车37公里参观济渎庙。只见三间四柱的山门红墙绿瓦,九踩斗拱,高大雄浑,气势非凡。济渎庙的山门即“清源洞府门”。</b> <b>济水在上古时是名川大河,因而位居四渎而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从唐代开始册封四渎水神之后,并分别建有四个神庙。不过,现在其他三渎庙都已经荒灭,只有济渎庙还存在于济源。</b> <b> 看了简介了解济渎庙总面积130多亩,平面布局呈“甲”字型,分为四个区,前为济渎庙,祭祀济水神;后为北海祠,祭祀北海神;东有御香院,为祭祀钦差临时休息之所;西边天庆宫为祭祀玉皇大帝和三清之处。</b> <b> 清源洞府门济渎庙山门,为明代重修的砖木牌楼,门两侧,有两个旁门,各有一副对联,值得一读:“江河因功显,济水以德著”,“胜地冠五川,清名尊四渎”。这两幅对联,揭示了济渎的特点与地位。</b> <b>说明牌介绍:建于北宋(公元973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造,为济渎神休憩之所,寝宫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也是济渎庙内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在全国宋代木构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b> <b> 临渊门是北海祠的山门,所以与济渎庙最前面的府门一样加了门钉,但府门的门钉横七纵七,这里是横五纵七。它是元代的建筑,在这个院子中珍贵程度只低于寝宫。</b> <b> 进入临渊门即到面积宽广的北海祠。北海祠是祭祀北海神的场所。唐代初期,朝廷因北海(贝加尔湖)“远在大漠,艰于祭祀”,于是在济渎庙之后建北海祠,望祭北海。因此,济渎庙一个地方承担了两个国家规格的水神祭祀任务,所以又称济渎北海庙。</b> <b> 龙亭,明代时期建筑,也叫水殿。 它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而顶部为明代重修,一个小亭就涵盖了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歇山顶中间是普通的瓦,四周以绿琉璃瓦剪边,这与济渎庙里统统是琉璃瓦满铺不同。</b> <b>济渎庙龙亭重修于明代,因北临济水之源—龙池而得名。面阔进深各三间。北侧临池是半人高的石栏杆,我觉得不像是旧物,而夹在之间的龙亭柱肯定是旧的,各种损痕,各种修补。</b> <b>“龙亭”这座砖结构的歇山碑亭的斗拱。她集北宋、明代、清朝各代建造于一体,足见它的历史之远,历史之多。</b> <b> 灵渊阁面向龙池,建于明代。尚存北宋石勾栏一块,其上雕有镂空“万”字纹,镌刻卷草、宝瓶等雕饰。为全国唯一幸存的宋“营造法式”石勾栏物样板。</b> <b> 此外,济渎庙内东西两侧的天庆宫和御香院,是庙内方丈和道士居住的地方,还兼有客栈的作用,也是每逢祭日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各级官员下榻的地方。</b> <b>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可见,济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b> <b> 奉仙观也在济源城里,济渎庙向南1公里即到。距今已有1330多年的历史了。后又经北宋、金、明、清多个朝代重修扩建。为济源市现存重要古建群之一,因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故又称“荆梁观”。</b> <b> 目前,观内现仅存金明清古建筑十座,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殿遗迹左右两侧的厢房和配殿。面积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b> <b>玉皇殿三间,明代建筑,殿内供奉玉皇大帝。玉皇殿建于明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b> <b> 三清殿为奉仙观的主殿。建于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顶,是减柱造建筑的典型。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 <b> 该殿一绝为独特的构造。其采用了大比例的减柱造,因为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本应该有八根立柱。</b> <b> 但建造者却独具匠心,仅仅使用两根后金柱,使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二梁二柱之上,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实属罕见。</b> <b>该殿二绝为罕见的用材。除了大胆科学的减柱造令人惊叹之外,三清殿的梁架用材也极为罕见,并且充满着传奇色彩。《济源县志》记载,三清殿以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b> <b>这四种木材谐音为"今、死、早、丧",十分不吉利。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国教,奉仙观三清大殿却一反常态,将这四种不常用的木材集于一身,作为栋梁之材,着实令人不解。</b> <b>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佛教的教义中有"早经死丧,生死轮回"之说,意为早死即早生。目前,济源境内荆王、枣林、柿槟、桑榆河这四个村名,至今还在使用。但当初为何选此四木作为栋梁,是为千古之谜。</b> <b> 在奉仙观的西南方向不到一公里就是济源博物馆。三层建筑,外观灰绿色,给人一种古老庄重之感。</b> <b>济之源—济源历史文明展展厅入口处。整个陈列分为三个专题,共展出文物393件(套),展线长285米。</b> <b> 第一专题“三河之中—早期文明”;包括文明初始和商周侯国两个部分,展示了济源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和夏商周时期建立的方国、采邑。</b> <b>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青铜器发展最灿烂辉煌的是商周时期,器物种类丰富,还作为礼器使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b> <b> 第二专题“天下名都——古轵辉煌”;包括名都始建、为天下先、物阜民丰、融合的宗教和汉韵飞扬五个部分,通过济源地区出土的大量形象活泼的动物俑、人物俑和丰富多彩的各种陶器,再现了春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轵”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b> <b> 汉彩.陶杂技俑。济源在文物界出名是因为济源的汉代陶俑,一般称为济源俑。三个陶俑头顶挽髻,分别倒立于陶樽口沿上做杂技表演。这件彩绘杂技俑不仅是汉代杂技艺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了汉代陶工的陶塑技术水平。</b> <b> 济源俑一般尺寸不大,10来公分高,轮廓写实,面部刻画简单。但神态即为传神。两只狗放松戏耍的场景。今天制作这样一件“雕塑”不作为奇,但2000年前得古人呢?要通过多少次的观察才能凝固瞬间? </b> <b> 宰兽俑。这就是吹牛皮了。整个场景写实又生动。在牛身上捅一个洞,吹气是为了更好的操作剥皮,操作的人弓着腿才能使上力气。</b> <b> 脚下有两只狗,一只正在愉悦的满地打滚,另一只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啃着主人扔给它的牛肉。整个场景样子除了看不清楚,其他都刚好抓住了整个动作最精髓的一瞬间。</b> <b> 西汉釉陶鱼鸭池。高12.5厘米,长26.5厘米,宽19厘米。釉陶质地,模制、捏塑而成。长方形水池,池里鱼鸭鹅成群、形态各异,满施褐绿釉,釉色莹润均匀。</b> <b> 烧烤炉,绝对是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展品。难以想象,两千年前的汉代,人们已经开始吃烧烤了,这绝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b> <b> 第三个专题“遗韵悠长—印象古济”,展现了自隋代建立济源县始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包括天工神匠和文脉绵长两个部分,展示了历代碑刻拓片、精美绝伦的铜镜、流光溢彩的瓷器等精美文物。</b> <b> 宋代鸭纹三彩枕。采用了以鸭子为主题的可爱造型。纹饰线条流畅,釉面莹润,整体给人以明快之感。鸭纹三彩枕是宋三彩的代表。与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为主,装饰技法较唐三彩也更为丰富,有划简花、印花、模印、堆塑和贴花等,纹饰多花卉乌禽、人物及波浪纹等,风格清秀典雅。</b> <b> “五子登科”铜镜。为明代文物,直径30厘米,镜的背面镌刻了四个大字“五子登科”。</b> <b> 国庆“正日”游览二里头博物馆、遗址,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济渎庙、奉仙观、济源博物馆等七个名胜。效率很高的同时也有点累,联系到附近的星程酒店,办完手续赶紧吃晚饭后休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