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绝代有佳人•宋塑之冠展“三绝”

文华胡同

<p class="ql-block">  长治法兴寺,初名慈林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改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1984年,迁至原址西侧对面的翠云山。 </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前99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址位于长子县慈林山,后因地处煤矿采空区而搬迁至翠云山。寺内的宋代彩塑、唐石舍利塔与唐燃灯塔被誉为“法兴寺三绝”。1988年,法兴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唐舍利塔</p><p class="ql-block">是法兴寺第一绝</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p><p class="ql-block">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p><p class="ql-block">亦名回字塔、无梁殿、藏经楼、石殿</p><p class="ql-block">通体由不规则的块状岩石堆砌</p><p class="ql-block">内外共二层,四壁壁画</p><p class="ql-block">组成一个“回”字</p> <p class="ql-block">楼阁式与四门塔式的组合建筑,“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造型别致,结构奇异,全国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塔的错落美、殿的方正美、楼的层次美、城堡的坚实美、阁楼的小巧美,以及回字塔暗喻佛教六道轮回思想,都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唐石舍利塔‌:始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塔通体由不规则的块状砂石板砌成,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结构奇异,展现了当时匠人的巧思和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石舍利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塔内藏有37粒佛舍利和大藏经3000卷,还有《兰亭集序》的皇家摹本‌。</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之后圆觉殿之前是一座形制秀古精美的小型青石塔。这座唐代石雕燃灯塔是法兴寺第二绝,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无论刮什么方向的风,佛灯都不会熄灭,因此得名长明灯。燃灯塔的力学原理独特,塔身中央四个高低略有不同的小门,中间就是放置佛灯的位置,风无法直吹灯火,所以佛灯永不灭‌。</p> <p class="ql-block">唐燃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是国内现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的唐代燃灯塔之一。塔内设有合理的防风设计,相传即使在四面开窗的情况下,塔内的油灯也能长明不灭,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塔身有题记“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这座塔通体青石质地,雕刻精美。通高2.4米,底部是圆形须弥座,三层八角塔身,顶部是八角攒尖顶和山花焦叶宝珠塔刹。底部基座上雕着12只神兽。有鱼、龙、熊、鹰等不同飞禽走兽的头身组合成的图腾形象,非常怪异,有专家说是代表着不同的原始部落图腾。</p> <p class="ql-block">  国内现存只有3座唐代燃灯塔,另两座一在太原龙山童子寺,一在黑龙江宁安县隆兴寺。这座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结构最精巧。</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四周是四座石塔</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建于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斗拱肥硕,飞檐腾空,气势非凡,雄浑庄重,“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是当地同类形制木构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体现着宋代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是寺内的主殿,建于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单檐悬山顶,斗拱布局非常精致,出檐舒展。殿门前一副楹联:“两手把大地溜泥捏瘪搓圆,洒向空中,全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颇有些气吞山河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是当地同类形制木构建筑中体量最大的,其建筑风格代表了宋代的庙宇建筑的最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有19尊彩塑,两侧山墙下的12尊菩萨为宋代原作。据寺内碑刻记载,塑造于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国内稀有的有确切塑造年代的宋代彩塑。释迦牟尼佛端坐C位,旁边是文殊普贤二菩萨,阿难、迦叶二弟子随侍左右,哼哈二将护卫殿前。</p> <p class="ql-block">宋塑唐韵:既有唐代自信大方之态,又有宋塑内敛严谨之行。艺术由唐入宋,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内敛而含蓄,逐渐深入日常生活,变得世俗化。</p> <p class="ql-block">哼哈二将,他们身披甲胄,衣袂飘扬,两腿分立,小腹微隆,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张力十足的威慑感。哼将表情平静,右手拄宝伞,左手轻执衣袂,哈将目眦尽裂,左手握拳,右手持金刚杵扛于肩上,很是传神。</p> <p class="ql-block">两侧山墙边则是十二圆觉菩萨。造像整体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服饰艳丽,表情自然,尽显佛性的光辉,为第三绝,被专家称为“宋塑之冠”!</p> <p class="ql-block">十二圆觉塑像皆以女性形象出现,面容娇美,鼻直眉弯,身姿婀娜,身上的服饰色彩淡雅,衣带随身姿流转飘逸,或双手合十立于胸前,或两眼微睁、若有所思,好像专注聆听佛经哲理,又仿佛在了解人间疾苦。</p> <p class="ql-block">这些塑像被誉为“宋塑第一”,代表了宋代彩塑的最高水平‌。殿内现存宋代十二圆觉塑像,这些菩萨像真人大小,融合了宋风与唐韵,既能感受到佛性之美,又能体会到母性之爱。</p> <p class="ql-block">它们原本是卑微的尘土,经由匠人精心创造,泥巴有了体温和呼吸 口含情,目传神,带着怜悯、关怀世间的情怀,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堪称东方彩塑一绝!</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位于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建成的圆觉殿内,共有19尊彩塑,其中12尊菩萨像为宋代原作,被誉为“宋塑之冠”。这些彩塑不仅保留了宋代雕塑的纤秀风格,还融合了盛唐时期的丰满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后面还有一尊倒座观音,是年代最早、还留在原地的一座倒坐观音像(其余大多在国内外博物馆中),是后代倒坐观音塑像的开篇之作。</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后,是始建于明代的毗卢殿。</p> <p class="ql-block">其殿脊的琉璃为明弘治五年(1492年)遗存。整组琉璃屋脊胎体细腻,釉色亮丽。浮雕龙纹尤为生动,长嘴唇,大门牙,巨口或张或闭,气势强悍。白眼珠和黑眼睛在鲜艳的黄绿色琉璃屋脊的映衬下异常的醒目而突出,拧眉怒目,炯炯有神。各色人物也是形象生动,洗练传神,为明代琉璃制品中的上佳之作。</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宋代寺庙及泥塑像经过元、明、清近六七百年的漫长时代,仍是宋代彩塑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接待国内外游客、各类团体超过50万人次。游客每次看寺内的塑像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能从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共同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到这里寻访参观,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艺术珍品,感受到中国古建艺术的魅力,还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本集2024.06.06摄于长治市长子县法兴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