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里的古村赤岸(077)

王彦

<p class="ql-block">在瓯江上游那绵延八百里的幽境之中,深藏着一座有着七百余年悠悠岁月的古村落——赤岸村。赤岸村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依山傍水而建,清澈的江水在其面前缓缓流淌,葱郁的群山于其背后巍然屹立,恰似一幅动人心弦的田园牧歌画卷。此地自古便以“东皋春晓、上潭夜月、柳岸渔舟”等十景而闻名于世,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驻足吟咏,沉醉其间。</p> <p class="ql-block">赤岸村坐落于浙江省松阳县赤寿乡,距离县城十五公里,海拔一百五十米。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古老村落。赤岸村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七百七十余年的漫长历史。村名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地处赤溪之畔,故得名赤岸。赤岸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前是松阴溪水潺潺流过,背后是平畴良田广袤无垠,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村内有一条近千米长的老街,由东向西贯穿全村,宛如村庄的脊梁,这条老街在历史上曾是松阳通向外界的古驿道。村中还有十余条南北走向的街巷与主街相交,形成了“东西走向,块状分布,南北通联,交通便捷”的完美格局。2023年3月,赤岸村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荣誉无疑是对赤岸村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元初,一位名叫吴澍的男子从庆元县松源迁居至松阳县横山村,不久后又迁至赤岸村。横山村位于松阴溪之南,赤岸村则处于松阴溪之北。早在宋熙宁元年(1068年),一支吴氏家族就已经从云和贵溪迁至横山定居,并且逐渐繁衍壮大。新迁入的吴氏或许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沿着松阴溪逆流而上,最终来到了赤寿界,转而迁居赤岸村。如今,吴氏家族已经在赤岸村繁衍生息七百余年。临溪而建的赤岸村,既是一片安家的乐土,也曾饱受水患之苦。据记载,在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的三十年间,村前的田园庐舍曾多次被洪水冲毁。可以想象,在元朝之前,这片肥沃的土地也曾遭受过无数次致命的水患,冲毁了之前的村落。然而,随着沙土的沉积,新的村落又在此处兴起。吴氏家族的到来使赤岸村逐渐发展壮大,同时,由于交通的便利,孟氏、周氏等姓氏也在不同时期迁入赤岸村,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上世纪,又有一支以章姓为主的移民从新安江库区迁徙至此,如今,赤岸村民有吴、孟、周、刘、叶、纪、陈、李、 徐、钟、王、章等姓氏。</p> <p class="ql-block">赤岸村吴氏族谱中的一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彼时村落的景象。在太平军光顾之前,赤岸村内有吴祠、三睦社、孤魂祠、周祠、延庆禅院、福庆寺等诸多庙宇,星罗棋布,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这里,中通街道,内辟田园,前临大溪,后倚旷野。白天,帆影在空中摇曳;夜晚,滩声在耳边回荡。男女老少共同劳作,商贾往来不断。春夏时节,绿杨舒展,翠竹摇曳;秋冬之际,黄稻如云,青松傲雪,一派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吴氏宗祠中的舞台金碧辉煌,每年端午期间都会在此上演连续六夜的戏曲,立冬以后则会连续演戏九夜。元宵节前后,三睦社内张灯结彩,供设十分完备,从神座直至阶沿,摆满了山珍海味,鲜煨猪首、猪腿,鹅鸭鸡鱼及生禽等,异常丰盛,两边还摆放着全猪、全羊,祭祀典礼之隆重难以言喻。当年制作一个板龙,也要耗费巨资,精制的鸟兽虫鱼各种彩灯只有巧匠才能胜任,更不用说要博得当时人的眼球了。民国初年的一个元宵节,外乡的龙灯来村中参神者,多达十二三处,有板龙、布龙、狮子、鳌鱼灯、马灯、船灯、花鼓等,舞者、唱者、观望者,满街塞巷,笙歌彻夜,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赤岸村还有一项旧习,每年元宵之夜,全村儿童不论贫富,都会手持一柄彩灯,或鱼或鸟、或兽或花果,统称为“鲤鱼灯”。黄昏时分,孩子们会齐集延庆禅院,寺董会给每个孩子分发四个火烧饼,先到祠庙而后到商店以及富有之家,社公、吴祠会各给五个当时通用的铜板,其余则给一两个。清末时,全村有儿童一二百人,民国后多至四五百人,可见当时村中人口之众。</p> <p class="ql-block">赤岸村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丰富多样。村中最古老的建筑当属修建于元朝初年的吴家祠堂,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寺庙遗迹以及古井、古水碓遗址等,这些古迹无不彰显着赤岸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在赤岸村的老街巷中,沿街修建的古民居令人流连忘返。那些用鹅卵石砌成的墙脚,一排排、一列列,高低、大小均匀,透露出古朴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赤岸人合理利用水陆资源的聪明智慧。这些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具有明清时代浙西南典型的农耕特色。</p> <p class="ql-block">赤岸村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水利文化。村中的内河、古堤坝、古井、古水碓等水利设施,体现了赤岸人合理利用水陆资源的聪明智慧。自明代开始,赤岸村的先民就利用响石堰引水灌溉农田,逐渐形成了如今赤岸村树状的灌溉沟渠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满足了农田的灌溉需求,还有效防止了水患的发生。村内的灌溉沟渠、古井以及巷弄里的明沟暗渠,构成了赤岸村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些水利设施不仅保障了农田的灌溉,还在防洪排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赤岸村数百年来的村居布局建设和治水历史,写就了赤岸村丰富的村居水利文化。</p> <p class="ql-block">赤岸村有一位叫林芳香的女子,她为赤岸村留下了乐善好施的美名。林芳香出生于古市,自幼深受家学熏陶,谙熟诗文。十七岁时,她自主择偶,在道光五年(1825年)嫁给了赤岸村的周维恭。她不拘泥于俗礼,不接受聘礼,不戴面罩,新郎先到林家祭扫祖坟,拜别父母,再同去周家。婚后半年,她与丈夫商议,不用奴仆,各自赠予奴仆银两让他们回家立业。夫妇二人自理生活,种菜养花。1844年,周维恭因连年苦读,积劳成疾病逝;1851年,长子也暴病身亡。尽管家中屡遭变故,但周林氏依然乐善好施,并立下遗嘱,除“拨桥拨渡外,专拨良田一百三十亩列为文德学细”,“以为文武童岁科县试首场纳卷之资”。咸丰五年(1885年),处州府请准为她建“贞节坊”,但周林氏淡泊名利,坚决推辞不立牌坊,并反复叮嘱“建牌坊少则需用租谷三四百担,实为靡费,我死后也不可建坊”。</p> <p class="ql-block">赤岸村老街理发店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店内装饰古朴,充满了岁月的痕迹。理发店浓缩了古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店内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砖铺就的地面坑洼不平,生铁铸成的椅子锈迹斑斑,木框的镜子也已开始斑驳。这些老物件在岁月的浸润下慢慢滋生出一种不被打扰的凛然,让访客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了这一片宁静。</p> <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加大了对我党的迫害,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保育烈士遗孤和难童的浙二保育院也不能幸免,民国云和县政府采取监视浙二保育院我党人员,清粮封仓使得浙二保育院在云和难以为继。同年2月,浙二保育院上迁松阳赤岸。赤岸村人民给予浙二保育院大力支持,把吴、周二祠改为临时难童收容所,三睦社为教室,孤魂祠为厨房,福庆寺为医院。自1941年2月至1942年5月在赤岸村的一年多时间,以戚铮音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一面担起保育抗战烈士遗孤、难童的重任,一方面千方百计掩护因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而疏散转移的我党干部20余人,有邓平(解放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黎纪湘(后任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陈骊(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等人,为我党保护了宝贵的革命人才。 浙二保育院的许多难童长大成人后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革命力量。2010年8月8日革命先辈冯雪峰的女儿、小儿子、孙子等人重回赤岸村探访,看望乡亲,回忆往事,还是历历在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