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田县志拟编华侨历史,乡贤胡嘉谋、叶圣嘱我作记海外生活。抚今追昔,在南半球这块大陆上,忽忽三十六年,自叹未改秉性孤陋,趣外奔逸,只挣得两只空拳,一把年纪。惟自勉强记博引于当年同胞万众登陆大洋洲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苟得一麟半爪,或引得若辈真知灼见,共襄此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躁动的时代。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首访美国,三下南巡,自此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人间刮起邓旋风,天地间充满否极泰来的动势。人心大海般浮动,感官向躯壳外追逐,充斥在中国社会每个阶层角落。从南方的“大逃港”细流,到全国范围的公派和自费留学渠道,再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批自费出国的高潮,在华人迁移史添上一幅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古田华人在海外奋斗的事迹,在全球福州十邑同乡会的记载中,可圈可点。八十年代末的留学潮到来之际,古田人同样首当其冲。1989年开春,福州“中福公司”承办澳洲留学业务及举办“悉尼英语培训中心百老汇分校”招生见面会的消息传来,古田政协老前辈,乡贤戴仁宏先生,胸有乾坤,深谙世情之变,鼓励协助数十人分批报名。虽然申请澳洲签证的过程各有蹉跎,但大部分人最后终如愿成行。</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自费出国,就像那个年代恢复高考,很多原本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觉醒来就成了现实。 人生进退随波逐流,不过浮沤一泡。宇宙万物生命力的健动,冥冥之中主宰人随躯壳起念,可是那个年代躯壳的挪动并非易事,乘绿皮火车南下广州、转深圳,过罗湖桥海关、过九龙进香港,第二天搭乘国泰航空直飞悉尼,除此路线,无多选择。那一路,那一宿,古田人惟戴义敏与我二人同车同机同行,困惑挫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5月12日,澳洲新开端的难忘日子。89~90两年期间,以语言培训留学澳洲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高潮,这类语言学校应运而生,火爆悉尼。据澳洲移民局以1989年6月4日划线统计,6·4前人数2万有余,6·4后人数2万有余。抵澳人士来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工农士学商,教育涵盖各种程度,博学大学小学。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外面的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年富力强,抛家舍亲,贫穷烧红了胆子,只身闯天涯。当年宁静的悉尼上空,数万人从天而降,如工蜂来袭,代表着家族最勤劳的一支,游走于悉尼的大街小巷,寻找工作,谋生立命。只身海外,空手搏立足之地。忆当年,每个月日,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正值多事之秋,国内、国际政治事件迭起,风云变幻,有如暴风雨前海底涌动的势能,把风云人物连同沉渣滤滓送上风口浪尖。时任澳洲总理老霍克,在悉尼马丁广场的中国学生集会上,声泪俱下,誓言保证在澳中国留学生权益,不日后,澳洲移民局成立中国留学生临时居留处理中心,6.4后抵澳的中国学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永居,虽然事有蹉跎,终于在霍克的继任者,工党总理基廷任上,除了极少数煎熬的等待中义无反顾而回国,所有近5万中国留学生全部获永久居留权,得以立足澳洲,安居创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叶朝禄 陈盛斌 戴义敏 戴承强 任卫国 曲俊杰 姚更新</p> <p class="ql-block">早期古田人就读的英语培训中心是一座新古典风格建筑,坐落在悉尼百老汇大街,正对悉尼大学校园大片绿草如茵,顺大街上车水马龙一路延展。背面Glebe区,是学生、青年学者、专业人员集居地,一个充满咖啡场景、充满活力的小区。古田1989年留学潮第一人是3月份到达悉尼的黄益术,卓洋人,原十一中英语教师。教学大楼里新生报到进进出出,人物混杂,神色匆匆。感觉这里不是学校,更像人生行走江湖的驿站。初见黄益术早班打工下午上课,白米饭就榨菜边吃边聊。语言学生面临一边打工挣钱,一边保证上课出勤率的双重压力。一些学校被查大量学生打工旷课,移民局取消学生签证屡有发生,甚至取缔学校办学资格,学校倒闭,学生学费、生活费被办学者卷款跑路。任卫国,(古田出生,父原古田人行行长)原省公安厅干部,申请入学期间,预交的学习期间生活费被冒领,及时几经交涉后止损,有惊无险,1990年初抵悉尼。</p> <p class="ql-block">左起: 叶朝禄 陈盛斌 承强夫人 戴承强 姚更新 任卫国 曲俊杰 戴义敏</p> <p class="ql-block">陈振坚(古田出生,姐夫原古田县委书记),龙岩地区地质局干部,与任卫国同期抵达悉尼。二人结伴,每日携面包榨菜矿泉水,铁路沿线挨家逐户找工,一人怒言:X伊脓奶,等老子有钱了,火车路买一半,让他X的火车开不了;一人附和:我把飞机场一半买了,让他X的飞机飞不了。</p><p class="ql-block">曾经一次,任卫国跟一个美国人逐门逐户推销,美国人授受推销词:</p><p class="ql-block">hello, my name is Ren,</p><p class="ql-block">(哈喽,我名叫任)</p><p class="ql-block"> From wholesale company. </p><p class="ql-block">(批发公司来的)</p><p class="ql-block">This belt, is very good. </p><p class="ql-block">(这条皮带,非常好)</p><p class="ql-block">In the shop, it’s 20 dollars.</p><p class="ql-block">(店里要卖20块)</p><p class="ql-block">But for you, it’s 10 dollars.</p><p class="ql-block">(10块钱给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起:姚更新 陈振坚</p> <p class="ql-block">左起四 陈钟官</p> <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悉尼第一份留学生报纸《华联时报》应运而生,田地、李建忠等一大批青年作家施展才华的生活园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师刘观德一篇“五苦论”,道出作家打工,灵与肉错位的心酸:澳洲打工苦!苦!苦!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还苦(奔波一天回到住处,毫无收获,想想攒钱无门,还债无期,明日还要继续,作家心中吃不到苦的苦,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尼沙梨山贝尓沃街9号,( 9 Belvoir St Surry Hills NSW)背对伊丽莎白大街原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早期古田移民居住和联络去处。戴义敏、陈盛斌、任卫国、叶朝禄、陈家盛、胡为谋、姚更新等等,在此留下的回忆刻骨铭心。每周耶和华见证人定期拜访,在此组织圣经学习研讨。同期移民悉尼的马来西亚华侨戴承强、黄祥寿(福州十邑同乡会理事会成员)经常在此聚集,组织郊游家庭聚餐,引导联络教会主日崇拜。先期移民悉尼的杜顺昌先生,是悉尼位于皮特大街的卫斯理教堂的义工长老。杜长老告年轻人言:听道重要,打工不要紧。对于离乡背井的社会脆弱群体,教堂教堂总是寻求安慰和帮助的最好去处。然而对于谋生活的古田人,打工挣钱,雷打不动。那年11月9号柏林墙倒塌,卫斯理牧师布道,慷慨激昂。90年代初,年杜长老返古探亲,捎去的是古田亲人翘首以盼的消息,带来的是游子望眼欲穿的家书,见信如晤,在那信封闭的时代,对那些6.4后签证迟迟未决,前途未卜的古田游子,远方来信,家人近照,弥足珍贵,令人泪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0年代中,悉尼世纪公园烧烤,欢送胡为谋,吴启辉等回国</p><p class="ql-block">左起:丁成建 胡为谋 黄祥寿 祥寿夫人 承强夫人 陈凤琴 xxx 陈惠清 罗林辉 吴启辉 易仁发</p> <p class="ql-block">1997年,叶朝禄(原古田税务局干部)悉尼北岸North Narrabeen创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篇幅有限,见识有限,勉强列叙二三事,管窥当年古田人移民澳洲的恢宏历史画卷。三十六个春秋大梦,吾辈老矣,俯仰间,竟不知所以去从,回转眼,岁月所得不过此身颓然一物,无异于初来时茫茫然,不知心安处,安处皆茫茫,只把沧桑句,相与共情人,患难相与共,心事各辛酸,有情皆易老,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