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枪

林子

<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冬至日的前一天,是父亲的忌日,每逢这个日子,我都要回到老家祭奠。父亲离世14周年了,肃立在父亲的墓前,泪水还是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父亲从事了一辈子公安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手枪总是随身携带,佩带过的手枪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重有轻,但从来都是枪不离人,人不离枪,几十年来一直如此,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父亲病重期间,给我看了一样东西,那是他用厚纸壳做的一把纸手枪,并且用墨水涂成了黑色,告诉我等他走的那天一定要给带上,这一举动深深地震憾了我,震惊之余越发理解了父亲毕生对工作的热忱和对佩枪的挚爱,这么执着的情怀,也的确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枪,对于一个老公安的后代且曾经当过公安边防警察的我来说,是丝毫不陌生的。同时,枪是持有者第二生命的信念也是坚定的刻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它不仅仅是一件冰冷的武器,它还是你的战友、你的兄弟,捧在手里,用心去抚摸它,就会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坚强的、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从而激发你的斗志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的这把枪是德国造的毛瑟手枪,在我国俗称“盒子炮”、“匣子枪”或“驳壳枪”,也被叫做“二把匣子”、“二把盒子”。父亲当年随身携带的就是这款手枪,儿时父亲给我做了一把木头玩具手枪就是这个样子,非常逼真至今记忆犹新,这也是我凭生第一次拥有“枪”,后来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摔断了枪把,心疼的不得了,懊恼了好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  父亲后来更换了这种被称为“三把匣子”的手枪。</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二把匣子和三把匣子对比,三把匣子的枪管短了一截, 枪体及其他构造基本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款袖珍型的手枪,是德国1934年设计制造的毛瑟M1934型手枪,使用6.35×16毫米子弹,弹匣容量8发,有效射程40~50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父亲曾用过这款手枪,它在中国还有个绰号叫“张嘴蹬”,我依稀记得父亲当时说这枪叫“张口等”,现在想来,反正意思差不多吧!</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把手枪的握把上镶嵌着五角星标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国产的54式手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公安机关开始配备国产武器,结束了使用“万国手枪”的历史,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用上了国产的54式手枪。</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1980年初夏,父亲换发了上图这款国产64式手枪。该枪弹匣容量7发,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深受公安民警喜爱,至今仍在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款枪把上带着盾牌标志的手枪,应该是装备公安机关的,它是我国仿制前苏联马卡洛夫手枪的产品,定型后命名为59式手枪,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安边防部队装备的手枪主要就是59式。</p> <p class="ql-block">  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1956年仿制前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  56式冲锋枪,亦称56式自动步枪或简称56冲,是中国仿制前苏联AK-47突击步枪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公安边防部队恢复现役后,装备的主要武器就是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  枪,是永远的武器之王,是忠诚的守护者,是军人、警察及合法持有者的“第二生命”。生长的环境,让我从小就对枪充满了好奇、憧憬、渴望,总是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的把枪拿在手里把玩一番,尤其是那把用绿色绸布包着的袖珍手枪,太好玩了,却又不敢耽搁太久便急忙包好放回枪套里,但每次都做不到恢复原样,相必父亲也看出来了,只是不揭穿我罢了。直到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公安边防警察,才逐渐懂得了手握钢枪的梦想是力量和自由的象征,它那沉甸甸的质感,传递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也理解了父亲那份视枪如命的情感,更多的是为了守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音容犹在耳,笑语不再回,愿父亲在天堂里安好无虞。</p> <p class="ql-block">文字、制作:林子</p><p class="ql-block">枪械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