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非7国游【9】一纳米比亚(上)

黄老师

<p class="ql-block">美篇名:黄老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682758</p> <p class="ql-block">  在博茨瓦纳我们乘船游览了乔贝河及奥卡万戈三角洲,既观赏了许多野生动物,又欣赏了美丽无比的风光;乘越野车游猎了乔贝国家公园、莫雷米保护区,寻觅到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乘轻型飞机俯瞰了奥卡万戈三角洲那壮观的景色;我们还参观了布须曼人原始部落,了解了他们原始生活状况。博茨瓦纳纯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种群、古老的民族风情都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今天(9月3日)上午我们从博茨瓦纳的杭济出发,于12:00到达博茨瓦纳与纳米比亚的边境海关,办理了博茨瓦纳的出关手续和纳米比亚的入关手续。这是纳米比亚的海关,墙上有纳米比亚的国徽标识,还写着“欢迎来到纳米比亚共和国”一跨卡拉哈里边境站。我们坐上纳米比亚地接安排的车子离开了博茨瓦纳,开往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纳米比亚概况</span></p>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共和国是我们此次非洲7国游的最后一个国家,也是我们此次旅游体验最丰富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原名西南非洲,位于非洲西南部。国土面积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2万,其88%为黑人,白人占<span style="font-size:18px;">8%,这个比例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继南非以后第二大的白人比例。</span>纳米比亚是个多语言的国家,官方语言为英语,公共标示以英语、德语、南非语和奥万博语写成。90%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p><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的历史是长期被殖民的历史,是惨痛的历史和悲伤的过去。15-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殖民者先后侵入。1890年,被德国占领。1915年,南非出兵占领西南非洲。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南非统治西南非洲。1949年,南非非法吞并西南非洲。1966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取消南非对西南非洲的委任统治。1968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西南非洲人民的意愿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1978年,联合国支持纳米比亚实现独立。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宣布独立。她是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至今建国才34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战略金属储备库”之称,主要矿藏有钻石、铀、铜、银等。其中钻石生产驰名世界,采矿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纳米比亚渔业资源丰富,捕鱼量位居世界十大产鱼国之列,主要生产鳕鱼、沙丁鱼等;农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和小米等,畜牧业以养殖牛、羊为主;除矿业、渔业和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外,其旅游业发展迅速。</p><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300天为晴天,是撒哈拉以南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正因为千万年来的极度干旱造就出纳米比亚绵延海岸线2000多公里的沙漠,是世界罕见的沙海景观、红沙漠景观、死亡谷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发展旅游业条件优越,主要有地形地貌丰富多彩,生物多样化特点突出,注重生态保护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等。其旅游资源丰富,北部有埃托沙国家公园;西北部有土著辛巴人(红泥人)部落;西部海岸地区有斯瓦科普蒙特和鲸湾两个海滨城市;西南部有红沙漠等;中部有充满欧洲风情的首都温得和克。</p><p class="ql-block"> 此图中的一只羚羊就是纳米比亚的国兽一一直角羚羊,也称为剑羚,它被绘在国徽上。</p>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国旗很有特色,其旗面为左上方和右下方为蓝色和绿色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一条两侧有白色细边的红色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旗面左上角还有一个放射12道光芒的金色太阳。</p><p class="ql-block"> 太阳象征生命和能力,金黄色代表温暖和该国的平原、沙漠;蓝色象征天空、大西洋、海洋资源,也象征雨与水的重要性;红色象征人民的英雄主义,表达人民决心建设一个平等、美好的未来;绿色代表该国的植物和农业;白色象征和平与统一。</p> <p class="ql-block">  在纳米比亚海关墙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该国的国徽。它是在中央上绘有一面国旗图案的盾徽,盾徽底部的黄色代表辽阔的纳米布沙漠;沙漠下面嵌有一条白色饰带,上面刻着国家的宪法原则:“团结、自由、公正”;盾徽上方展翅的鱼鹰代表水资源,鹰爪下绘有国家主要的矿产资源钻石;两侧分别立着两只纳米比亚特有的非洲直角羚羊,是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在纳米比亚住宿5晚,游览5天。 </p><p class="ql-block"> 9月3日下午到达首都温得和克后游览市区,住市区酒店;</p><p class="ql-block"> 9月4日驱车前往埃托沙国家公园,寻觅野生动物,住园区内酒店;</p><p class="ql-block"> 9月5日驱车前往辛巴族红泥人部落,而后到滨海城市斯瓦科普蒙德观光,最后驱车前往鲸湾城住下;</p><p class="ql-block"> 9月6日清晨观赏火烈鸟,而后驱车前往鲸湾码头乘船出海观光;下午驱车前往红沙漠国家公园,夜宿国家公园外野奢酒店;</p><p class="ql-block"> 9月7日上午驱车进入国家公园内的红色沙漠“死亡谷”,以及45号沙丘;下午驱车返回首都温得和克,住市区酒店;</p><p class="ql-block"> 9月8日上午游览小商品市场,而后前往机场,下午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埃塞俄比亚首都机场转机飞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首都温得和克*</span></p> <p class="ql-block">  温得和克为纳米比亚的首都,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它位于中部高原上,海拔1645米。人口34.4万,其中四分之一为欧人后裔。年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7℃。地处干旱地区,周围丘陵阻挡旱风侵袭,气候凉爽。</p><p class="ql-block"> 温得和克以独立大街为主干道,市中心不大。城市东部、南部是富人区,其他地区是贫民窟。城市中心欧韵浓厚,有德国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还有尖顶圆拱的基督教堂,日尔曼风格的城堡,色彩鲜艳、错落有致的庭院别墅等。大街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店,餐馆,咖啡馆,酒吧,遍布市里。城市街道整洁,花团锦簇,被誉为非洲最干净的花园首都,少有的欧式风格较强的城市。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首都途中有一个牛的雕塑。纳米比亚畜牧业较发达,85%的可耕地被用来发展畜牧业,收入占农牧业总收入的76%,以养牛、羊为主。</p> <p class="ql-block">  市郊街景一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路德福音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从边境海关到达温得和克首都市中心,车程约5小时。我们于下午5 点到达首都地标性建筑一一路德福音大教堂,它位于独立大街上。</p> <p class="ql-block">  福音教堂是哥特式教堂,于1907年动工建设,1910年竣工。它是由德国人设计修建的,所以俗称德国大教堂。它也是一战前德国驻军阵亡者的安息教堂,是当年在镇压土著人战斗中而阵亡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教堂的基石都是从欧洲运来的,彩色玻璃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所赐予。红色的屋顶、尖塔、彩色玻璃,虽历经百余年,仍风采依旧,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国家独立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福音教堂的马路对面,是纳米比亚独立博物馆。博物馆前面的一个纪念碑,是纳米比亚第一任总统萨姆·努乔马的全身雕像,他手上拿着一本宪法,他被纳米比亚人民尊称为国父。该纪念碑于2014年国庆时才被矗立起来,原址上曾是一个德国骑兵雕像,是德国为纪念他们在与土著民战斗中的士兵而建立的。后来南非白人政府将其作为国家的纪念碑予以保护,纳米比亚独立几年后才将其移走。</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及纪念碑都是由朝鲜万寿台公司设计,历时2年建成。塞内加尔的非洲复兴纪念碑也是这一公司设计的。非洲人民认同朝鲜建筑设计所投射的“英雄式的反殖民美学”,它与殖民时期的欧式设计风格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  殖民者在西南非洲(纳米比亚)所犯的罪恶罄竹难书。据博物馆内的资料显示,有两个事件引人注目、愤概。</p><p class="ql-block"> 1904~1908年德国殖民者在西南非洲的镇压和屠杀导致约8万赫雷罗人中6.5万人丧生,2万纳马人中至少1万人丧生。这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种族灭绝行动,这种族灭绝暴行竞到2021年5月28日才被德国政府承认、道歉,并给予11亿欧元赔偿。</p><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4日南非白人政府的飞机袭击了西南非洲的难民营,在不到4小时的轰炸里近千人丧生,几乎全部是妇女和儿童。</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边上还有一个曾经作为德军指挥部的老堡垒,门前矗立着另一座名为“无尽的艰辛与苦难”的雕塑:一男一女举起挣脱了铁镣的手。基座还有一幅德军吊死土著人的浮雕,上面刻着一行字:“他们的血浇灌我们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  首都市容市貌一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乔的啤酒屋</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晚餐是安排在温得和克的特色餐厅一一乔的啤酒屋。它是纳米比亚最大的网红主题餐厅,来到首都的游客几乎都会来此打卡与用餐。整个餐厅是原生态的布置,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此餐厅有两个特色,一是在餐厅的装饰方面,二是菜品方面。</p><p class="ql-block"> 这餐厅的创始人乔的,是德国人、蓝带大厨。30多年前他从德国来纳米比亚参加朋友的婚礼,因喜欢上纳米比亚就留下来开了这家餐厅。开初由于资金较缺,所以他就检了许多“垃圾”东西装饰餐厅,意想不到受到客人的喜欢。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废弃的物件摆到餐厅的各个角落,餐厅内还添置了许多动物标本,营造出独特的风格。餐厅虽几经易主,但装饰风格仍被原装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破旧的老爷车被安放在屋子上,还有许多旧生活用具挂在柱子上。</p> <p class="ql-block">  废弃的打字机、电话座机、手推车、马灯、齿轮机也在这里亮相。</p> <p class="ql-block">  一只豹子的标本立在餐厅的窗戸边</p> <p class="ql-block">  餐馆内还营造出树下休憇、百花争艳、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餐厅的第二个特色,就是在啤酒和菜品上,这里有正宗的德国啤酒和招牌菜。有外酥里嫩的烤猪蹄,配上酸菜、土豆泥及酱料。我们4人一份猪蹄都没有享用完,分量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各种野味肉串,一个肉串中有斑马、捻角羚、大羚羊、跳羚和鳄鱼肉。说真的,我真没有感觉到有多么的美味好吃。</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具有典型的非洲文化特点,却极富有欧洲的色彩。游客虽来自世界各地,但主要还是欧洲游客占绝对多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乡村俱乐部度假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温得和克我们入住的酒店是乡村俱乐部度假酒店,为四星级酒店,环境及设施都令人满意。我们今晚及7日从红沙漠返回首都时都是住此酒店。</p> <p class="ql-block">  酒店大堂宽敝明亮,有几对国兽剑羚石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今天(4日)清晨我们起个大早,主要游览一下酒店环境。</p><p class="ql-block"> 这是酒店的餐厅,早餐食品还是很丰富,饮料及水果品种繁多。</p> <p class="ql-block">  酒店的后花园,有人造假山及瀑布,花团锦簇。还有游泳池及高尔夫球场等完备的配套设施。</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住在此酒店的空姐和空少动身前去机场</p> <p class="ql-block">  我们8:00离开酒店,驱车前往埃托沙国家公园。车程要6.5小时,午餐在途中小镇用餐。</p> <p class="ql-block">  这里对沥青公路保护得力,不管大车小车都一律要过磅称称重,防止超载行驶压坏路面。我有点不明白小车、越野车还有超重之说法。</p> <p class="ql-block">  12:30我们在一个小镇餐厅用午餐,而后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  途中可见疣猪过马路</p> <p class="ql-block">  成群的斑马过马路</p> <p class="ql-block">  白蚂蚁建造的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埃托沙国家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于下午2:30抵达埃托沙国家公园,我们入住公园内营地度假村酒店。</p><p class="ql-block"> 埃托沙当地语意为盐沼,整个国家公园都坐落在一片巨大的白色干涸盐沼上。这里是典型的非洲稀树草原地形,它与东非肯坦草原比起来要干旱得多,贫脊得多。</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国家公园由德国殖民者于1907年创建,当时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现在仍有2.2万多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国家公园。公园内有114种哺乳动物,340多种鸟类。这里有着最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狩猎者无法踏足的自然净土,所以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与天堂,更是濒危动物最后的保护区与庇护所。</p> <p class="ql-block">  埃托沙野生动物园地域辽阔,地势复杂,是许多珍禽奇兽的栖息之地。保护区内有大象、狮子、豹子、长颈鹿、斑马等,特别是世界上保有黑犀牛数量最多的保护区。当夏天雨季来临时,雨量充足,草原水草丰盛,不仅使许多野生动物迁徙而至,甚至连水禽也来作客,火烈鸟也会光顾埃托沙,并在此繁衍后代。我们现在来此,正值埃托沙冬天旱季,长期滴雨不下,整个埃托沙干涸欲裂,树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处一片枯黄,动物的生存就显得艰辛。尤其是动物为了存活,就必须长途跋涉到远处的池沼去饮水。公园里也修建和维护数百个水塘或动物饮水点,为动物提供救命之水。</p> <p class="ql-block">  每个营地度假村都有一口人工挖的大水塘,供附近的野生动物到水塘饮水,也供住度假村的游客观赏各种野生动物到此饮水的情景。在酒店住下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去营地的水塘观察一下,正巧踫见一群斑马及几只跳羚在水潭处饮水。</p> <p class="ql-block">  围绕着这个国家公园共有5家营地度假村酒店,营地内除了酒店住宿还设有专门的帐篷露营地,提供公共洗手间、自来水、烧烤架等。</p> <p class="ql-block">  3点钟我们离开酒店驱车前往埃托沙公园深处探寻野生动物。显现眼前的是开阔的平原,干涸的盆地、枯草和灌木丛,展现的是一种荒凉美景象。由于下午太阳强烈,许多羚羊都葡伏在地,正在午休呢。</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有个愿望,就是要司机寻找到犀牛,以圆了这次非洲之行见全了非洲五霸,即大象、狮子、豹子、水牛、犀牛。对于其它动物,我们已熟视无睹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是角马,在东非大草原上它们是动物大迁徙的主力军,它被非洲草原上的肉食动物认为是“移动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  这只是黑背豺,又叫黑背胡狼。其个头较小,长相似狗,喜栖居在洞穴中。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带,一般认为是食腐动物。它严格施行一夫一妻制,能厮守一生。</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还有不少高大的鸵鸟和灵巧的跳脚羚羊。</p> <p class="ql-block">  此为纳米比亚的国兽一一直角羚羊,也叫剑羚羊。它是大羚羊属,成群栖居于荒漠和干旱平原,体态优雅且威武。它雌雄都有角,且角长而尖似剑,是进攻敌方的有力武器。</p> <p class="ql-block">  成年大象在动物界里没有天敌,而幼象会受到狮子的威胁,所以成年大象在行进途中总是让小象走在中间保护着。</p> <p class="ql-block">  这长颈鹿由于可供其食用的树叶少,所以显得特别瘦小。</p><p class="ql-block"> 在这么大的公园里要寻找到犀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越野车在颠簸的沙石路上奔驰着、跳跃着,同时也伴随着飞扬的尘土。司机及大家都急切地寻觅着,真是望眼欲穿,却从未见到犀牛的踪形,个个都灰头土脸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近3个小时的寻觅未见犀牛的踪形,司机只好调转车头,开始往住的酒店返回。正当大家十分沮丧失望之际,我们的司机接到同伴的信息,在不远处发现了几头犀牛。司机立刻调转车头,越野车以最大的马力飞奔而去。我们赶到时3只犀牛正准备过马路,我们拍下了这珍贵的画面。若晚到3分钟我们就见不到这趟非洲之行心心相念的犀牛了。</p> <p class="ql-block">  犀牛是第二大陆生动物,鼻子上长有单角或双角。它是草食动物,寿命可达50年,母犀牛每4~5年生一只小犀牛。它一般夜间活动,以尿与粪堆区分领域范围。它最大的威胁是人类,由于盗猎犀牛角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所以犀牛总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另外由于人口的增长,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全世界现有2.5万只野生犀牛,现存的5种犀牛中,有2种处于几近灭绝的边缘,其余3种也处在受威胁状态。</p> <p class="ql-block">  今天游猎埃托沙国家公园,能见到犀牛就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幸运,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心滿意足了。犀牛过了马路很快消失在茫茫的荒野中,我们也凯旋而归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到酒店后,最关心的是营地那口水塘有没有动物在饮水,到那儿一看没有动物饮水,只有一位欧洲女游客坐在那儿静静地等待动物的到来。这里摆有许多椅子,还建有一个观景台,方便住酒店游客观赏动物来此饮水。</p> <p class="ql-block">  我在晚餐前又到水塘那儿看一眼,只见一群大象在饮水,有的已喝饱水要回到大草原中去。</p>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我们回房间洗漱好再次来到水塘处,看到了犀牛饮水,也看到大象饮水。由于距离相对较远,又是夜间,拍摄效果会差些。</p> <p class="ql-block">  不久来了几只狮子,正要饮水的长颈鹿闻到狮子的气味撒腿就跑。</p><p class="ql-block"> 今晚能在水塘边又看到了犀牛、狮子、大象、长颈鹿等野生动物,真是运气爆棚,回房间后很快美美地进入了梦乡。</p> <p class="ql-block">  今天(9月5日)早上早餐前我又到水塘那儿,不见动物在饮水。在营地留影作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棵金合欢树上有个巨大的鸟巢,它是由群织雀(也称为社牛鸟)建造的。通常以10~20只鸟为单位一起筑巢,耗时1~2年,筑起能够住上百只鸟的复合群落巢。其内部由小隔间组成,每一个小隔间都归属于一个小鸟家庭。这些鸟的身材只有麻雀般大小,但它们可织出全世界最大的鸟巢。据有关资料,由群织雀筑起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鸟巢,其重达907公斤,内有100多个隔间,可容纳500多只小鸟居住。更值得钦佩的是鸟巢可以历经一个世纪不垮塌。这些鸟巢的口都是朝下,防止蛇类侵犯。鸟巢的厚厚干草还能调节温度,白天可以遮阳隔热,晚上则有保温功能,足以让它们住的舒服。</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昨晚在此过夜的露营车,晚上人睡在车顶的帐篷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辛巴族红泥人部落*</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午8:30我们离开埃托沙国家公园,驱车前往与公园邻近的一个在非洲大陆上还存在的神秘奇葩部落,它也是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一一辛巴族红泥人部落。这也是我们这次非洲7国游中最期盼的行程之一,因此大家显得格外激动与兴奋。</p><p class="ql-block"> 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附近有两个辛巴族红泥人原始村落,我们今天去探访的是其中的一个,叫奥考奎约辛巴族村落。9:00我们到达村落的大门口,当地辛巴人导游已在那儿迎接我们。地导买了门票后,大家一起跟着辛巴人导游进入部落。</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落并不大,有近百人口,村中有十几间茅草顶的小泥房、粮仓和畜棚散落分布在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房屋面积一般只有三四平方米,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屋内没有床铺、桌子、椅子等家具,只有一些瓦罐、木瓢、塑料桶等日常生活用品。地上铺有一张牛皮,就是他们的床。</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辛巴族人都还在坚守着500年前古老的习俗。女人们会用红石粉和羊脂混合而成的红泥涂抹全身,使肌肤呈现出独特的红色,故亦称红泥族人。她们展示美的方式十分独特,袒露上身不穿上衣,下半身以羊皮裙遮盖,全身饰以传统首饰。她们袒胸露乳出现在游客面前一点也不会觉得羞涩和尴尬,因为她们自信地认为这是自然与美的体现。她们全身涂满红泥,这不仅是为了保湿美容、防晒保暖,还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另外她们一生中几乎都没洗澡,而红泥裹身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掩盖体味。她们这些独特的装扮及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非洲大地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据说辛巴女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如何能保持其身体的清洁与美丽,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每周都会用红泥重新涂抹身体,以此掩盖体味,二是每天两次用特殊香料植物以熏香方式清洁身体,祛除异味。</p><p class="ql-block"> 这个女子在现场为我们做了熏香身体的演示。</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人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19世纪时,纳米比亚的辛巴人遭到四处抢劫的南方族群袭击及掠夺,但仍幸存了下来。从1920年代开始,南非统治者便将他们限制在一块称为“家园”的指定区域内,正式禁止他们做生意、自由放牧等,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纳米比亚独立时辛<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人已不足2万人,但他们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span>政府也为辛巴人提供了发展机会,包括让辛巴儿童学习英语的流动学校,以及可以让他们管理他们土地上的观光业和野生生物,可以赚取观光利润,并再次取得猎捕动物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  纳米比亚的辛巴族人主要生活在纳米比亚西北的科可兰德地区奥普沃一带,那里是辛巴人的故乡。由于那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所以旅行社基本不带游客去那儿探访。我们这次探访的辛巴族红泥人部落距离艾托沙公园不远,交通方便。这里的辛巴人部落多从奥普沃那地方移居过来,同样保留着辛巴族的生活习惯,还算得上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那儿探访都做了一些准备,带去了一些食品、药品送给他们。我带去的风油精、清凉油、饼干、糖果很受他们欢迎。当地红泥人现在也接受了外来人员的到访,并不排斥给她们照相及合影。我听团里的女旅友说,那些女辛巴人更喜欢与男游客合影。究竞其原因我猜想或许是同性相斥?或许是她们看不惯我们女同胞“保守”的着装罢。</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们很难分得清男孩和女孩,但可以从他们的发式判断:男孩子的头发是从前往后梳的;而女孩子的发辫,则是从后往前梳,在额前形成了牛角一般的发辫。有的女孩子额前的发辫是两根,有的则是三根,这个代表她们来自于不同的家族。</p> <p class="ql-block">  这小孩的脖子上还挂有钥匙,这是家的钥匙吗?我真不明白,他们家还藏有哪些宝贝,值得锁门?辛巴族人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室如悬磬。</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女子,没有穿鞋子的习惯。脚上唯一的装饰,就是踝部以上膝盖以下十数道金属的饰圈,辛巴族人把右脚叫做父亲脚,左脚是母亲脚。</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女子身上的红色颜料,是用一种红石头磨成的粉。它是采自数十公里之外的山区的红石,由男人去采集带回,再由女人把石料磨碎成粉,而后加入羊脂或牛油制成红泥。一经抹上用水都很难冲洗掉,能保持一周不退色。为了保持红泥的效果,辛巴族女性每周都会重新涂抹红泥。</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女子,当她从女孩子变成女人的时候,就会把原来往前梳的发辫换成这样的垂直下来的发辫,在头顶上系上皮制的发冠。</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女人头上的长辫其实并不都是她们自身的头发,而是用假发和尼龙绳编好,再用红泥涂抹后与原来的头发粘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许多小孩也喜欢上用花布来装饰。她们喜欢在腰间围上漂亮舒适的花布,而不是皮制的小短裙了。</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人的结婚,也是一件郑重的事情。男方家要给女方以牛做为聘礼,用三头牛即可,但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这里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男子的寿命都比女子短很多,据说是男性基因问题。人口锐减的另一原因与其近亲成婚也有一定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辛巴族人的食物非常简单,主食主要是玉米,他们将玉米磨成粉,而后煮成玉米糊吃。基本没有蔬菜,只有一些季节性的野果或野菜。他们会把野果或野菜晒成菜干,在旱季的时候食用。奶制品对于他们尤为重要,女人们会把牛奶做成奶酪、黄油等保存起来,这些奶制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辛巴人热量的保证。</span></p> <p class="ql-block">  据辛巴导游介绍这位是本村的村长,他在那儿制作小木雕。他是我们今天在此部落见到的唯一一个成年男子。辛巴族男人常年外出放牧或狩猎,女人在家操持家务。</p> <p class="ql-block">  探访活动接近尾声,辛巴部落人都将自己的小工艺品等摆出来供游客选购。</p> <p class="ql-block">  现代文明的冲击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给辛巴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些年青的辛巴族人也开始思索如何融入现代社会,有人开始尝试外出打工和经商,感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但也在逐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几位辛巴女人的气质有所不同,从她们匆匆的步伐可想象她们是外出打工或去做点小买卖。</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回到部落大门口,其左边的土屋里有一间教室,内有一名老师正给约20个小孩讲授英语。</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原始部落探访、拍照只是想纯粹地让大家和我们一起了解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探究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尽管我们可能不理解他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但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去鄙视他们,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和理解。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传统。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也已经开始学习怎么样去习惯和应对现代社会,他们的生活状态终会改变。我希望其族群的内核能代代延续,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