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明·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b>“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殿堂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从2024年9月1日起,“梵高和他的朋友们——17至20世纪欧洲艺术大师真迹展”将转为常设展,明·美术馆的国际特色也将更加凸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一明·美术馆馆长杨辉</b></p> <p class="ql-block"><b>“梵高和他的朋友们——17至20世纪欧洲艺术大师真迹展”</b></p><p class="ql-block">是明·美术馆送给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的一份珍贵礼物,伦勃朗、安格尔、柯罗、米勒、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达利等艺术家的53件作品集体呈现在美丽的金鸡湖畔。</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很幸运,由杨馆长亲自解说,这种事应该是并不常有的,尤其是一位充满艺术气质而又幽默风趣的馆长的解说,陡然就让看展的质量提升了好多,二,三小时的讲解,从西方的美术发展史,到每部精典收藏作品的详细解读,让艺术的魅力,给每位受益非浅的参观者一一梵高的朋友们,以无比震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半部西方艺术史”一点不夸张:</span></p><p class="ql-block">馆長介绍,从17到20世纪之间大约分出来15个画派,32位名家,这次展览集齐了13个画派16位名家。</p><p class="ql-block">收藏这些珍藏品,实属不易,前几年的疫情,全世界死了上千万人,</p><p class="ql-block">艺术品出现大量流转而为后來的收藏家收藏了。</p><p class="ql-block">收藏到这些珍品,先后了花费四千多万。此展中,有6件在3000万以上。</p> <p class="ql-block"><b>《室内人物研究》</b></p><p class="ql-block">作者:伦勃朗(荷兰),17世纪,水彩画。</p><p class="ql-block">在绘画技巧上,伦勃朗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将光浅概括为一束束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p><p class="ql-block">这种处理手法强化了画中的主要部分,让暗都在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构成了他画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俗称“舞台光”也。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重要特色。</p><p class="ql-block">在一枚硬币大小的中心位置上,神父正在给一亇孩子进行洗礼,五个人物关系明确,其准确的肢体语言,感受他们之间的交流。</p><p class="ql-block">画中背景上的深色部分,经专家考证,使用了墨鱼汁进行调色,伦勃朗著名的午台光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蒙德马桑城外的河景》</p><p class="ql-block">作者:卡米耶•柯罗,油画,法国。</p><p class="ql-block">1821年,柯罗师从阿吉利•埃特纳•米凯龙,风景画家,是雅克•路易斯•大卫的门徒。</p><p class="ql-block">柯罗说:“他唯一的建议就是把我眼前看到的一切都一丝不苟地描述出來,这一课奏效了,从那以后,我一直珍视精确度”。</p><p class="ql-block">柯罗调色板上的调色,呈现很低的色调对比度,主要使用印象派画家的“禁忌色”一一棕色与黑色,还有暗绿和银绿色。他的构图是深思熟虑的,尽可能简单和简洁,提高了意象的诗意效果。</p> <p class="ql-block"><b>《森林》</b></p><p class="ql-block">作者:泰奥多尔•卢梭,油画,1850年。</p><p class="ql-block">卢梭的风景画最大特点是宏伟,坚定有力,常带有庄严的气质。</p><p class="ql-block">他是在户外写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构图和取舍,以强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p><p class="ql-block">他的画无异是抒情诗,无异是一种心灵境界的表现,他并不苛求琐屑的表現,而在一切小技节汇集以后,还得有一道灿烂光明,把一幅画变成一支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b>《树下》</b></p><p class="ql-block">作者:亚历山大•瑟吉,油画,1818~1885年,法国。</p><p class="ql-block">瑟吉获沙龙金奖时,印象派己出现。但沙龙里依然有佳作。</p><p class="ql-block">这件瑟吉作品中,带着头盔的士兵,站得笔直,后面那棵树太有看头,整片树底色最亮,加上一些灰面,再盖上暗部,作品就完成了:一色的树枝树干像书法里冲侧锋并用,树的绿枝中藏着暖红,好像有秋意从缝隙中透出。</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b>《慈善使者》</b></p><p class="ql-block">作者:西蒙纳利•约瑟夫(1650~1710),油画,17世纪。</p><p class="ql-block">约瑟夫这件作品中人物为圣方济各,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为了纪念他,美国旧金山使用他的名字(圣弗朗西斯科)作为城市名。</p><p class="ql-block">约瑟夫继承了其师焦尔达诺的绘画精髓,在艺术不断演变中,他知道如何延续那不勒斯画派的传统,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和巴洛克的华丽。</p> <p class="ql-block"><b>《贵妇与鹦鹉》</b></p><p class="ql-block">作者:阿尔费雷德•史蒂文斯(1823~1906),油画,1880年。</p><p class="ql-block">史蒂文斯的作品大多描绘人物形象为主,尤其擅长表现女性角色的柔美与神秘。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融,将人物与背景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绘画还注重细节的刻画,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在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见作者对高度精确的细节和光影的掌握。画笔流畅而猜精细,对服饰和室内装饰描绘极其精准,作品中每一亇元素都被精心安掛,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b>局部</b></p><p class="ql-block">画中女子手上血脉微妙细节都表现出来,不可思议,人类的视觉变美了。</p> <p class="ql-block"><b>《晚归》</b></p><p class="ql-block">作者:让•费朗索瓦•米勒(1814~1875),油画,1850年。</p><p class="ql-block">米勒以描述农民劳动和生活为题材,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并且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后期的印象派画家在米勒所画的天空背景中,发现了光线的绝妙,一股开创新世纪的风潮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描述一群牧羊人在遠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地祈祷。米勒笔下的辛勤劳作的农民,通常没有什么细节,五官也藏在阴影中,神态平和如雕塑一般,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尔港》</b></p><p class="ql-block">作者:欧仁•布丹(1824~1898),法国,油画,1860年。</p><p class="ql-block">布丹的艺术之所以迷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狂放的笔能和色块,是重要的是他把绘画对象发展到了露天这一创举。</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灰色兰调和精美的阴影,体现了布丹在努用用自己敏锐的感受力,对这个世界进行真诚的描绘。</p><p class="ql-block">此作品是他居住在勒阿弗尔时所作。布丹与莫奈在这里开始了一段艺术史上值得称道的师生情谊,布丹成为16岁莫奈的老师。</p><p class="ql-block">1872年在勒阿弗尔,莫奈画出了著名的《印象日出》,因此,这儿也成了“莫奈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布丹的作品,下笔精确,迅速而轻盈。早在莫奈以前,他就开始研究光线在水面上搖曳的效果,以及变幻无穷的天空。</p><p class="ql-block">他那种对景写生,笔触粗放描绘的阳光,空气和色彩的风格,得到后來的印象主义画家们的肯定,因此,他被称为“印象派之父”。</p> <p class="ql-block"><b>《海滨》</b></p><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巴托尔德•容金德(1819~1891),荷兰,水彩画,1850年。</p><p class="ql-block">译名又称乔金德,戎金。是荷兰早期印象派中的重要画家。他最早运用色点笔触造型,至少要比西斯莱和毕沙罗早15年。</p><p class="ql-block">从艺术效果看,他与后來的梵高风格有相似之处,这种水彩作品,结构更加轻盈,笔触更加细腻,色调更加简洁明快,力求表现光线颤动。</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他的天空画法,简洁明快的笔触,不加涂改快速刷出的云线,云影,天容与风的掩映。完全掌握了水彩的绘画技巧,在兰绿之间轻轻几笔深褐色,就勾勒出框架,他表达的是一种印象(感受),不仅仅是一張风景画那么简单。</p> <p class="ql-block"><b>《威尼斯》</b></p><p class="ql-block">作者:康斯坦丁•加勒巴多夫,俄罗斯,油画,1920年。</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的作品,以色彩丰富,光影交错,动态强烈而著称。其作品在俄罗斯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创作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日常生活,他的色彩运用非常出色。</p><p class="ql-block">此作品充满了优稚,宁静和诗意之美,有着浪浸主义倾向。</p> <p class="ql-block"><b>《库尔贝瓦的桥》</b></p><p class="ql-block">作者:乔冶•修拉,法国,铅笔素描,1886年。</p><p class="ql-block">在颗粒粗糙的安格尔牌素描纸上,修拉把黑色块集中起來,而让空白部往现出明显的形状,创造出阴影有利于形体塑造,过渡灰色显露强烈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修拉油画创作的素描手稿,在画中可见他对素描的重视,可以让修拉一个色点一亇色点在画布上混色,却不会因此损害了画面的形体。</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的出现,线破解开来成短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乔冶修拉作品中出现的</span>印象派的点画,这种画派十年时间消失了。点画的效力太低。成了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蓟花丛》</b></p><p class="ql-block">作者: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鹅毛笔画,十九世纪。</p><p class="ql-block">梵高的大多数速写由铅笔和黑色粉笔完成,但他偶尔也会使用墨水,蜡笔等其它材料。</p><p class="ql-block">他的速写干净沉稳,有着很强的流动性。空间感非常明显。他既能用简单的几条线就画出看到的所有事物,也会用非常繁琐的造型方法画出花卉,用具有方向感的点来表现天空,这也从侧面体现他高超的画技和对绘画的不同理解。</p><p class="ql-block">梵高速写厚重,粗犷的笔触,往往带来的是种直率又单纯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这件梵高的速写作品,能清晰地发在,在梵高笔下的空气是具有流动性的,每一点笔触都具有不同的方向感,三株硕大的蓟花丛处于画面中心,花心茎枝,并运用波浪形扭曲线和卷边线组成独特曲线轮廓,来措绘这种花束。</p><p class="ql-block">这一表现手法在他随后的代表作《向日葵》系到中被多次使用。</p><p class="ql-block">这儿的展品都是真迹,据杨馆长介绍,尤其那幅《蓟花丛》。此手稿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梵高真迹,实在难得。(见下图)。</p><p class="ql-block">梵高在十九世纪生不逢时,他的理念提前超越了三年。生前只卖出去一张画。他的故事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b>《裸女与吉他手》</b></p><p class="ql-block">作者: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西班牙,铅笔画,1940年。</p><p class="ql-block">达利对于科学的兴趣一直相当浓厚,他曾说:“科学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来源,更是获得永生的途径之一”。</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最有兴趣的是化学分子研究,因此他会将这种分子研究投入创作。</p><p class="ql-block">此画是达利的铅笔手稿,巧妙地将人体结构绘制成大小不一的园形和椭圆形,如同分子一般。画中如风一般的线条,就让人觉得画中的人物充满了动感与張力。</p><p class="ql-block">据说画面中女人的体形來源于达利的妻子加拉,也是达利创作灵感的缪斯。</p> <p class="ql-block"><b>《塔希提女子》</b></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水彩画。</p><p class="ql-block">高更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体現在理论和形式上。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这幅速写最初于美国普雷斯顿画廊收藏,画中人物据说就是高更在塔希提島上的情人之一,年仅14岁的少女护拉。</p><p class="ql-block">高更的艺术成就直到他去世后多年才逐渐为人所知。他与好友梵高的友谊也充满了戏剧性,两人在阿尔勒共同生活时因个性差异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分手。高更后来独自去了偏远的塔希提岛,离群索居,直至病逝。</p> <p class="ql-block"><b>《树》</b></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水彩画,1867年。</p><p class="ql-block">塞尚作为一亇水彩画家的天才,甚至要比他作为一亇油画家的天才更伟大。而塞尚与赢得世界名誉的油画相比,他后期的水彩画被誉为他艺术成就的嶺峰。</p><p class="ql-block">他的水彩画柔和清新,笔触细腻交错,色彩丰富绚丽配合精准的铅笔线条,令观者神往。</p><p class="ql-block">1895年后,水彩就成为主要写生媒介,水彩的透明质地影响了塞尚的油画笔触。</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一幅塞尚的水彩样稿,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杨馆長为观赏者们详细解读,评论展会中的每幅收藏珍品。</p> <p class="ql-block">以下本馆收藏的近代的,包括苏联时代的一些美术精品,因篇幅有限,仅示现一,二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明加艺术教育中心部份师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恬静》色粉画</p> <p class="ql-block">《海边》油画</p> <p class="ql-block">《老巷子2》色粉画</p> <p class="ql-block"><b>《阿尔勒的卧室》(奥赛版)</b></p><p class="ql-block">那间充满梵高灵魂深处的荷兰小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阿尔勒的艺术史中。这不仅仅是一间普通的卧室,更是梵高心中对生活、对艺术的热切向往和无尽追求的缩影。</p><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的《卧室》,有时也被称为《阿尔勒的房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普通观众很少注意到,看起来窄窄的床,其实是一张双人床,床上放着两只紧挨着的枕头。一般爱好者也未必清楚,现存五幅《卧室》,包括两幅素描和三幅油画,油画分别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巴黎奥赛美术馆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收藏的版本。(图片來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按照梵高名画《卧室》的样子复制了画中展现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与杨馆長在梵高“卧室”内合影,留下了难忘,宝贵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离开时,再次深深地感谢杨馆長老师精湛的解说,与辛苦的付出!</p><p class="ql-block">(杨辉:明•美术馆馆长,“粉画艺术网”创始人,“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艺术顾问,苏州市文联新文艺群体联盟理事长。长期从事国际文化艺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在生活美学、艺术教育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p> <p class="ql-block">梵高与他的朋友们在明•美术馆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巴洛克音乐“降E大调夜曲”。</p><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月2日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