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概这是第五次到曲阜拜谒孔庙,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从最初的曚昽,逐渐有所变化,更进一步感到先哲的伟大,且愈发诚惶诚恐,以致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几位至今影响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人物,古印度的释加牟尼、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中国的老子、孔子和墨子等。这些人物在不同的文化和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学说和理论成就至今仍被广泛研究讨论并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曲阜三孔就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这三处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三孔以其深厚的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而著称。</span></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孔庙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座石质牌坊具有三间四柱冲天式结构,高5.60米,长13.50米。柱子为八角形,前后有石抱鼓夹抱,柱头仰莲座,柱顶有圆雕鳞甲独角兽,这种神兽被称为“辟邪”,俗称“朝天吼”。坊上的额坊稍高,两次间额坊对称递减,平钑云龙图案。额坊均覆屋盖悬山顶,整石刻成瓦垄形,有脊无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评价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指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金声玉振坊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褒扬,也符合孔子所推崇的礼乐思想,作为孔庙的第一道门坊,象征着孔子思想的集大成和对文化的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泮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金声玉振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建筑,主要与孔庙(文庙、学宫)相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泮池最早见于《诗经·鲁颂·泮水》,与鲁僖公在鲁城南郊泮水边兴建的泮宫有关,该宫殿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泮池通常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称为泮桥。泮池的设计寓意着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池、泮桥体现了礼制,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的殷殷之情。泮池中的水大多数是活水,象征着儒家思想“孔泽流长”。在古代,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池也被称为“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span></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就是“和谐”。儒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亲善友邻”,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重视“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自古就蕴含着提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浸润和感召下,使得56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共生,相濡以沫,多元并举,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孔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庙是供奉孔子的寺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东方三大殿”之一。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其初建时的规模较小。自汉代以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孔庙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式建筑群,其布局严谨,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在孔庙内,有众多雕刻精美的石碑和祭祀器具。</span></p> <p class="ql-block"> 弘道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世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弘道”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中门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檩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各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大中门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三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文门的内涵体现在: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历史演进过程中,统一既是文化统一,也是政权作为、文化观念的认同,需要国家制度法律建构来保证文化认同的推进。孔子“大一统”的思想,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 弘治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为正楷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 永乐碑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 洪武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而立的御碑。朱元璋通过立碑来表达对孔子思想的敬仰和推崇,以及对儒家学说的重视。碑文采用楷书刻写,总高3.97米,宽2.24米,由两块巨大的花岗岩拼接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碑文共分为五部分:上面额、题记、记功、颂德和尾记。上面额为“大中至正”,意为大中至正之年立碑,这个年号是洪武帝在位时所用,也突显了洪武帝对孔子思想的推崇。题记部分说明了立碑的目的和背景,表明立碑日期和立碑者身份。记功部分是对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赞美和推崇,包括对孔子本人的赞美、孔子学说的重要性以及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持久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和尊崇孔子,决定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修建孔庙,并在此立碑纪念。朱元璋起自布衣,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很擅长学习,历史的经验告诉他,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都离不开儒家。所以要想巩固政权并长治久安,就必须把儒家学说发挥极致并加以利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洪武碑不仅是对孔子的赞颂,也是中国古代尊师重教文化的一个体现,它见证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奉天承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皇帝诏曰:自有元失取,群雄鼎沸,土宇分裂,声教不同。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知五岳、五续、四海、四渎之 ,起白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种,必皆受命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帝幽微英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宣,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借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溢美之称,皆与苹去。其孔子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持,宣仍其旧。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予礼灼当,用称朕以礼祀神之意。所有定到各各神号,开列于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稻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间山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四渎:称东渎大准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各处府、州、县城隍称某府城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县城隍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历代忠臣烈士,并依当时初封名持称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祠典者。即系溫祀有司母得致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戏!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明,其分当正,故兹诏示,咸使闻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洪武四年正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弘治十六年秋九月吉日重立</span></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碑文强调了孔子之道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孔子之道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石,是天下不可或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这句话强调了孔子之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碑文提到:“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这里比喻孔子的教诲如同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或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碑文进一步阐述:“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载于六经者是已,孔子则从而明之,以诏后世耳。”这里指出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古代圣王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孔子对人类文明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得知孔庙年久失修,下令重修,并在工程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成化碑不仅是对孔子的赞颂,也是对儒家学说的肯定,它体现了明朝皇帝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尊崇。碑文内容深刻,对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的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历代帝王尊孔崇儒的代表。成化碑书法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许多书法正楷临摹版本就选自成化碑。成化碑因其形制、书法和内容的重要性,被誉为孔庙第一碑,是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金声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大成门的东液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清世宗题写门赢、对联。</span></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十三碑亭”位于孔庙第六进院落内,奎文阁以北,大成门以南,因有十三座碑亭,散称“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方亭体术结构。在南排的八座碑亭中,有四座为金、元时期建筑,即东起第三、第六座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为清代所建。北排五座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镌刻,真、草、隶、篆书体俱全。碑文内容主要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孔子庙字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十三碑亭不仅记录了孔庙的历史,也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见证,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座座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庙的第七道大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意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成门有三门,重大仪典时开启中门,平时则通过两侧门出入。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左右各五十四颗,象征孔庙建筑规制之高。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使进入者自然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建筑式样一般为两边有对称的耳房,正中开门,中轴线贯穿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成门始创于元代,清代重修。门额上悬挂着乾隆亲笔御书“大成门”三字的华带立匾。面阔五间,单檐黄瓦庑殿顶,单翘重昂七踩斗栱,彩画外檐金线大点金。大成门不仅是孔庙的门户,也是孔子思想的象征,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成门的主体轮廓线及各路瓣纹饰均使用沥粉贴金,枋心、箍头、盒子内绘有龙纹、夔龙纹等纹饰。平板枋用工王云,室内墨线小点金,斗栱墨线,天花金团龙,门屋台基须弥座。大门前后三出陛,两边为坡道。</span></p> <p class="ql-block"> 先师手植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先师手植桧是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在过去,它是孔子学说精神不朽的象征,其长势繁茂与否预示着孔家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浴火重生的伟大精神。如今,这棵树依旧生机勃勃、挺拔高大,寓意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民族共同体屹立长存,也象征着我们的國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span></p> <p class="ql-block"> 杏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重建,是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开展与鲁国周边国家交往交流,另一方面传播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说,孔子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不仅提出了“大一统”理念,创立了儒学文化,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游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著名的文化遗迹,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始建于唐代,最初称为文宣王殿,为五间。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大修时,移至现在的位置并增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根据《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存的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有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刻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殿内供奉孔子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都在大殿里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孔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府是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展示着封建官员家族的风貌。孔府占地约16公顷,九进院落,有厅、堂、楼、轩463间及后花园一处,收藏有大量商周铜器、元明衣冠、古代书画、名人墨迹以及竹雕玉琢、瓷器珐琅等艺术珍品。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span></p> <p class="ql-block"> 五柏抱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位于曲阜市孔府后花园中的一处自然奇观。这棵树由五棵柏树和一棵槐树组成,其形成过程颇具传奇色彩。据资料记载,大约在明朝时期,孔府后花园里的一棵柏树被雷电击中,树干裂为五瓣,但依然存活。经过一二百年后,到了清朝时期,一粒槐树种子被风刮到了这五棵柏树的中心,由于中心位置积存了不少泥土,槐树种子便在此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因此,这棵槐树与五棵柏树共同生长,形成了“五柏抱槐”的奇特景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现象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柏树象征着孔子的精神和学识,而槐树则象征着孔子的温和和仁爱。五柏抱槐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也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象征和纪念,它已经成为了孔府乃至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 鲁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鲋所藏之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鲋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 孔宅古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宅古井,也被称为孔子故井,相传是孔子当年的饮水井。古井位于孔庙诗礼堂后,被认为是孔子当年的饮水井。井深约3米,明代中期被雕花石栏围护,并立有明代“孔子故井”碑。井水赞誉为“既清且渫”,被称为“圣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在祭孔时撰写了“故井赞”,并在井西刻碑建亭。乾隆皇帝曾五次在此碑上留言,碑文四面刻字,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井栏出入口的两根石柱是响石,击之有金属之声,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妹妹潘迪特夫人到曲阜参观,从故宅井中带走了两瓶水,一瓶送给了总理,一瓶送给了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宅古井不仅是孔子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古井赞”碑</p><p class="ql-block"> 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段碑文表达了乾隆皇帝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以及他通过饮水来缅怀和思考孔子的教诲。乾隆皇帝将孔子视为自己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对其教诲的思考。这块碑不仅是对孔子的赞颂,也是中国古代尊师重教文化的一个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 孔林神道碑</p> <p class="ql-block"> 孔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内有神道、享殿、孔子墓、驻跸亭、孔尚任墓、于氏坊等,种植古树两万余株,是天然的植物园。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专用墓地,已有2500多年历史,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span></p> <p class="ql-block"> 至圣林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林第二道门,始建于元代,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后多次重修、改建。此门是在鲁国故城北门“龙门”的基址上建立,两侧林境为鲁国北城墙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洙水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以前或金代,现存的桥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洙水河原是周代为排洪护城而兴修的人工小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孔子的圣脉有关,故被称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并与泗水并称为“洙泗”,作为孔子思想发祥地的代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洙水上共建有三座桥,左右两侧为平桥,中间一座为单孔石拱桥,即洙水桥本身。洙水桥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了人们北望的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桥的南侧、孔子墓轴线的最南端,有一座精致的石坊,这就是“洙水桥”坊。此坊四柱三间,石质,四柱均为冲天八楞式,柱顶各有圆雕石兽,独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间额坊雕刻“洙水桥”三个正书大字,二次间均浅刻二龙戏珠,造型简朴庄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洙水桥不仅是连接孔林洙水的交通要道,更是通往孔子墓的重要路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子贡手植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孔子墓旁亲手种植的楷树。子贡,即端木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以能言善辩和外交才能著称,在孔门四科中被列为“言语”科之首。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显著的影响,经商致富,成为孔门弟子中的首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其他弟子们从各自家乡带来名贵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弟子所植树木已无存,唯有子贡所植的楷树尚存。这可能是因为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各自离去,而子贡守墓六年,为纪念其高尚的尊师品德,所以历代对其树加以保护。子贡手植楷树在明代枯死,仅存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树后有一碑,刻有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的“子贡手植楷诗”。树北有亭,呈方形,四面空透,不设墙栏,亭内立有“楷图”碑,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刻。其中“植”字为两横,意为孔子弟子三千,至少子贡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子贡对孔子的深厚感情和尊敬,也反映了他高尚的尊师品德,成为后世尊师重道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曲阜三孔不仅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东方文化的宝藏。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全球文人学者的朝圣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文 清茶一杯 小老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