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爱沙尼亚 塔林老城 城墙 圣奥拉夫教堂

Charles 沈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官网介绍】塔林历史中心(老城)</p><p class="ql-block">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军骑士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城堡, 后来,这里又发展成为汉斯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主要中心。在后来的几个世纪,这里屡遭战火,但许多建筑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公共建筑(特别是教堂)之豪华以及商店内部装璜之考究充分展示了当时这里的繁荣和富裕。1997年,其老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游览观光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塔林周围的第一座城墙由玛格丽特·桑比里亚 (Margaret Sambiria) 于1265年下令建造,因此得名“玛格丽特墙”。从那时起,城墙就不断扩大和加强。一大部分墙体和许多城门今天仍然存在,这是塔林老城区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城门(爱沙尼亚语:Kloostrivärav)。</p> <p class="ql-block">“金腿塔”(Kuldjala torn)建于14世纪初,位于圣迈克尔西多会修道院周围的城墙内。 1434年,被称为“金腿”(de Guldene Voet),其起源不明。三楼的拱顶保留了木板。该塔曾于1958-66年和2004年进行过修复。从这座塔可以登上城墙,连接尼姑塔和桑拿塔。</p> <p class="ql-block">“尼姑塔”和城墙平台是几处城墙景点中最值得去的。</p> <p class="ql-block">“尼姑塔”建于14世纪初,位于圣迈克尔西多会修道院周围的城墙内。在现在的塔的下层还可以看到原塔的痕迹。塔的外部呈长方形,突出于城墙。新塔采用四分之三圆形布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底部有一个高的存储地板,顶部有两个用于存放枪支的防御地板。一个特别之处是塔内有一个带有尖拱的壁龛,一直延伸到墙壁走道的高度。该塔曾于1955-60年、1989年和2004年进行过修复。</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走道。</p> <p class="ql-block">圣奥拉夫教堂(爱沙尼亚语:Oleviste kirik)创建于12世纪,在1219年丹麦征服塔林以前,是旧塔林斯堪的那维亚社区的中心。教堂奉献给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995–1030)。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267年,在14世纪进行了大规模改建。1500年前后,尖塔升高到了159米,以当作海洋路标。1625年尖顶毁于雷电,<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几次改建后,现高123米。</span>圣奥拉夫教堂的尖顶已经被闪电击中大约有10次,而整个教堂也3次被烧毁。</p> <p class="ql-block">圣奥拉夫教堂原本是天主教堂(有雕塑和绘画)。然而,在宗教改革期间,该教堂成为路德教的一部分。最终,由于不符合塔林福音派路德教会的要求,圣奥拉夫教堂于1950年成为浸信会教堂。既然是新教(反对偶像崇拜)的教堂,教堂内部也就简洁,寡有神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只有在祭坛上有一幅画。据说,祭坛上曾经有过一块16世纪来自布鲁塞尔的佛兰芒挂毯,用丝绸、金线和银线织成,是当时的一个议员捐赠的,现在大概去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座建筑的建造,有一个传说:塔林市民想要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但由于诅咒确保任何完成建造的人都会死亡,所以没有人愿意做这项工作。后来出现了一个陌生人,他要求一大笔钱来建造这座教堂。城市无力支付这笔钱,这个外国人提出挑战:如果他们知道他的名字,他会免除他们的债务。为此,塔林人派了一名间谍到他家,他从妻子唱的一首歌中听到了奥列夫的名字。他们等着外国人完成建造,当他把十字架放在塔上时,他们从下面对他喊道:奥列夫,十字架是歪的。他被吓坏了,摔倒在地上,嘴里爬出一只蟾蜍和一条蛇,这表明这个人被恶魔附身了。教堂一侧的壁画反映了这一事实。</p> <p class="ql-block">从这扇小门进去,是登塔的石头台阶。</p> <p class="ql-block">从塔上观景台看景,远处是波罗的海和塔林港口,大船是往来于塔林和赫尔辛基的渡轮。</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北端。</p> <p class="ql-block">玛格丽特堡垒,堡垒左边是北城门。</p> <p class="ql-block">座堂山:(从左到右)东正教堂,奥尔曼塔,圣母玛丽主教座堂。近处的黑色圆顶是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红瓦尖顶是老城城墙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大行会之屋"(愛沙尼亞語:Suurgild,英语:Great Guilt Hall)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4世纪。现在的“大行会之屋“修建於1407年至1410年,现在是爱沙尼亚历史博物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Guilt 是行会,行会分为商贾组织与传统手工业组织,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在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条件下,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而成立,其主要目的与现代工会不尽相同。</p> <p class="ql-block">在硕大的房子里搭建的历史照片展览。</p> <p class="ql-block">酒窖。多年来,行会成员将酒窖租给酒商,酒商把葡萄酒存放在大行会的地下室中。19世纪中叶,酒窖被亲切地称为“甜洞”(Das Susse Loch),酒好,地方舒适,成为塔林最受欢迎的酒窖之一,各种社会地位的人都来这里聚会。酒窖一直经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大行会储存葡萄酒的传统于1956年结束。</p> <p class="ql-block">1910年,大行会庆祝成立500周年,收到很多礼物,包括一个银底座水果篮(左)和一个水晶酒碗(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展的多为老旧器物,好似一家古董店,却收取14欧元门票,冤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