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篇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最后一部分,东北亚地区(朝鲜,日本)。相对而言,照片不太多,其中也有一些蛮精彩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朝鲜(韩国)部分(只有四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鸭形陶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300年(中国的晋朝初年)</p><p class="ql-block">韩国</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加耶联邦(42-562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古代韩国人相信鸟类是通往灵界的使者,因为它们能够穿越陆地、水面和天空。人们还认为鸟类,特别是鸭子,会在春天带来种子,因此被视为丰收的预兆。一些高木柱顶部可以看到鸟类的形象,这反映了它们早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器背部和尾部的开口表明它可能用于特殊仪式或典礼中盛酒或倒酒。这类陶器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洛东江附近曾被发掘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纹瓷罐》</p><p class="ql-block">约1600-1675年(中国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韩国</p><p class="ql-block">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p><p class="ql-block">釉下铁氧化物装饰瓷器</p><p class="ql-block"> 这件球形瓷罐的整个表面装饰有以铁氧化物绘制的龙纹。充满活力且不拘一格的笔触描绘了龙蜿蜒盘旋的形态,仿佛无重力般漂浮在云间,龙的目标是追逐一颗火焰状的宝珠。这条龙是一个神话中的复合生物,象征四方中的东方和大地的统治者,同时被认为能带来雨水和好运。</p><p class="ql-block"> 这条龙并石威严凶猛,似乎还带点幽默感,一付蛮可爱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瓷器是朝鲜(韩国)人蛮值得骄傲的历史文物,有点像我们宋朝的钧窑的风格,很典雅!</p> <p class="ql-block">《月亮罐》</p><p class="ql-block"> 月亮罐的制作时间可能在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它们在朝鲜王朝(1392-1910)期间深受学者和收藏家的喜爱。对他们而言,月亮罐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简约与优雅的美学。</p><p class="ql-block"> 月亮罐的具体功能尚不明确,但它们可能用于储存液体或谷物,也可能被用作欣赏之物或花瓶。</p><p class="ql-block"> 由于其体积较大,月亮罐无法在陶工的转轮上一次成型。黏土无法承受罐身的高度和宽度,因此罐身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需分别塑造,然后在中间拼接,留下接缝。因此,没有两件月亮罐完全相同或完全球形。有些月亮罐表面呈青白色,而另一些则为半透明的白色。月亮罐的色彩和形态变化多样,这种独特之处吸引了许多当代艺术家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发现我们的罐子有任何缺陷。它们是圆的,但形状并不总是完全相同。它们的白色也并不完全一致。正是这种简单的圆形和纯白的色彩,使其美学中的神秘、复杂和精致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摘自《罐》(1963年),金焕基(1913-1974)</p><p class="ql-block"> 金焕基是一位著名的20世纪韩国艺术家、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在白瓷作品中发现了韩国美学的精髓,并亲切地称其为“月亮罐”。他在这种简单、不完美、不规则的圆形中发现了美。如金焕基在诗中所述,月亮罐具有相似的形状和白色,但每件罐子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特征。</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学者和艺术家从月亮罐的简单形态、无装饰表面和白色中发现新的启发,并以此为艺术灵感来源。这些罐子不仅在当代陶艺中得到了重新诠释,也出现在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和视频艺术中。</p><p class="ql-block">【上面这段说明写得很好。实物与照片不一样,首先它是一个很大的容器,视觉上蛮有气势,而且十分雅致。这件确实是高丽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日本的文物与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带把手状装饰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2000年(相对于中国的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公元前10,500-公元前300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这些陶器强劲而张扬的造型是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000-2000年)的典型特征。它们的圆柱形罐身具有外张的上部和不规则突出的边缘。每件陶罐边缘下方的装饰结合了绳文时代的三种典型工艺:绳纹、附加的泥条,以及用棍棒或贝壳压出的平行凹槽和点状纹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深鉢》</p><p class="ql-block">陶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2000年</p><p class="ql-block">日本;东京或千叶县</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公元前10,500-公元前300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泥偶(Dogu)</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0-300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公元前10,500-公元前300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绳文时代,泥偶(Dogu)以动物或人形的形式被广泛制作。它们的解剖特征在后期阶段变得更为清晰。大多数绳文泥偶都是以碎片形式发现的,或者缺少四肢,这使得一些学者推测这些泥偶可能是出于治疗或生育仪式的需要而被故意打碎的。</p><p class="ql-block"> 右侧的泥偶具有宽肩和短小的手臂,末端是粗短的手部;身体的下半部分已遗失。泥偶表面的复杂装饰采用平滑的压制绳纹,与同一时期的陶器装饰相似。其显眼的巨大豆状眼睛可能象征当时用骨头或木头制作的护目镜,用作眼睛的保护工具。</p> <p class="ql-block">《香炉形土器与注口土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0-300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绳文时代(公元前10,500-公元前300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在绳文时代晚期,陶器的形状变得更加多样化。用于盛装食物和液体的器皿逐渐专门化,仪式性物品的制作也更加精美。这些变化表明更复杂的社会模式正在形成。</p><p class="ql-block"> 左侧的土器呈穹顶形,类似香炉,可能用于焚香或作为油灯使用;右侧的注口土器显然是用来倒液体的。</p><p class="ql-block"> 制作这些器皿所用的黏土质地细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有助于形成复杂的形状和装饰。注口土器的表面饰有复杂的绳纹图案,这些图案经过压制后被平滑处理。其他装饰细节包括刻痕、镂孔、平滑的点状纹样,以及突出的泥质附加物。这些精细的装饰和精美的造型表明这些器皿可能是为仪式用途而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钟形仪式物品》</p><p class="ql-block">公元100-200年(中国东汉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滋贺县大岩山</p><p class="ql-block">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 1881年,一群少年在山坡上发现了这件大型钟形青铜器(銅鐸),以及另外十三件不同尺寸的銅鐸。1962年,同一地点又发掘出十件銅鐸。这些青铜器是套叠在一起埋藏的。</p><p class="ql-block"> 尽管銅鐸的形式源自中国和朝鲜的类似钟,但随着时间推移,日本的銅鐸失去了钟舌,变得更大、更具装饰性。许多銅鐸的侧面、凸缘和把手上装饰有几何图案或浮雕线条铸造的图画装饰。其大尺寸和特殊的埋藏方式使学者们推测,弥生时代的人们在社区仪式中使用了銅鐸。一些銅鐸的装饰风格暗示,这些仪式可能与农业生产有关。</p><p class="ql-block"> 除把手上缺失的三组双旋涡纹外,这件銅鐸几乎完好无损。顶部和侧面的缺口和孔洞是铸造过程中用于连接泥模部分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巫女形埴輪》</p><p class="ql-block">公元500-552年(中国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公元250-552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埴轮(Haniwa)通过扁平的头饰和弯曲的发饰可以辨认出是女性形象。她们项链上的逗号形吊坠代表了石珠或玻璃珠,腰部的圆盘可能象征镜子。躯干上绘制的颜色可能代表彩色织物制成的围巾,而脸上的颜色则表明可能是纹面或临时绘画,这些细节表明她们并非普通女性,而是巫女。这两件埴轮来自同一来源,可能是在同一考古遗址中出土。其相似的尺寸和外观表明它们可能出自同一个作坊。</p><p class="ql-block">【看来中国唐朝之前的日本还相当落后。】</p> <p class="ql-block">武人形埴轮(头部)</p><p class="ql-block">公元500-552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公元250-552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这件埴轮头部通过头盔可以辨认出是武士的形象。他的额头较低,眉毛分开且轮廓清晰。他佩戴的饰物包括环形耳环和珠链项饰。他的上唇和下巴被涂成黑色,可能是为了模拟胡须、胡子或纹面。像大多数埴轮面部一样,这位武士的面部特征通过挖出眼洞和嘴巴并添加黏土以表现鼻子和眉毛来塑造。</p><p class="ql-block">【有点像抗日战争中的“日本鬼子”。】</p> <p class="ql-block">《山高帽男形埴轮》</p><p class="ql-block">公元500-552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公元250-552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这件埴轮以一个留有胡须的男子为原型,其头戴一顶高耸、背部开口的宽檐帽。编辫的头发从帽檐下露出,向上弯曲垂在肩膀上。他的前臂佩戴护腕,但双手在手腕以上部分已断裂。该人物的下半部分已遗失,但类似的完整埴轮通常穿着类似外套的服饰和宽松的裤子。这件埴轮经历了多次修复,这在早期陶器中并不少见。</p> <p class="ql-block">《武人形埴轮》</p><p class="ql-block">公元500-552年</p><p class="ql-block">日本;群马县藤冈市</p><p class="ql-block">古坟时代(公元250-552年)</p><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制武士形象直立站立,身着完整的武士装备:铆钉头盔、肩甲、臂甲和佩剑。他的束腰铠甲下摆外张,搭配系在膝下的宽松裤子。</p><p class="ql-block"> 类似这样的埴轮曾被摆放在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至7世纪初)为日本社会精英建造的大型坟冢(古坟)上。早期的坟墓在中央墓穴周围排列了一圈陶制圆柱,称为埴轮。后来,埴轮被放置在坟冢的分层斜坡上,并在5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武士、巫女和艺人形象的埴轮雕塑,被安置于坟冢顶部。这件武士埴轮的铠甲和武器细节精细,表明武士这一职业在当时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古坟时代后期,类似的武士装备也会随葬于墓中</p> <p class="ql-block">【从艺术文物看,鉴真和尚(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渡海去日本宏扬佛法,在日本称为“律宗祖师”,对日本的意义重大。日中的交流,把中国唐代的文化带来了日本,日本一个新时代开启了。下面就是这以后的艺术作品,与之前完全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不動明王坐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950-1050年(五代末年-宋代初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794-1185)</p><p class="ql-block">木制,带颜料</p><p class="ql-block"> 不动明王(Fudo Myoo,意为“不可动者”)是日本佛教和民间信仰中五大明王之一,具有强大的护法力量。他是宇宙佛大日如来(Mahavairochana,即大日)的化身,被认为能够保护佛法及其真正的信徒。如同所有明王一样,不动明王以令人敬畏的形象出现。他右手持剑,象征着斩断无明的能力;左手持羂索,用以制服阻碍觉悟的力量。不动明王端坐于环绕的火焰前,这些火焰象征他净化邪恶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的身体和头部由一整块木材雕刻而成,腿和脚则由另一块水平放置的木材制成并连接于腰部以下。双臂则是单独雕刻后安装到肩部的。</p> <p class="ql-block">《女神立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100-1200年(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晚期(794-1185)或镰仓时代早期(1185-1333)</p><p class="ql-block">木制,残留有颜料痕迹</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代表了一位本土的神灵(kami),以女神的形象出现,但她的名字已不可考。她被描绘为一位贵族女性,穿着厚重的类似和服的衣服。像这样的雕像通常藏于神道教神社的最深处,不对公众展示。神道教的核心是自然崇拜。从古代起,日本人便崇敬那些他们认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神灵,包括山岳、岩石、瀑布和树木等。直到9世纪,在受到佛教造像的强烈影响下,才开始出现像这样以人形(无论男性或女性)表现神灵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菩薩立像》</p><p class="ql-block">公元1100-1185年(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794-1185)</p><p class="ql-block">木制,带有漆和镀金痕迹</p><p class="ql-block"> 菩萨是推迟进入涅槃的存在,他们留在这个世界上以帮助人类获得解脱。多年来,这尊雕像曾被认定为圣观音(Arya Avalokiteshvara,日本称为“圣观音”)。日本的圣观音雕像通常在冠饰中带有阿弥陀佛的小像,但此雕像并没有这一特征;此外,它右手抬起、左手下垂的姿势也与圣观音的通常手势相反。另一种可能性是,这尊雕像可能代表月光菩萨(梵文:Candra),与之对应的是日光菩萨(梵文:Surya)。这一假设尚未最终确认。</p><p class="ql-block">【已经制作得相当精美!】</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如来坐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150-1185年(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平安时代(794-1185)</p><p class="ql-block">木制,带有漆和颜料。</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如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陀,他闭目半开,双手作禅定印,展现出深沉的冥想状态。在11至12世纪,由于信仰阿弥陀佛的普及,大量类似的佛像被创作出来。阿弥陀佛的信徒相信,通过冥想和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以从生死轮回(轮回,samsara)中解脱,得以往生他的西方极乐净土。</p><p class="ql-block">【蛮有意思的是,此佛陀的脸还有点像日本人。】</p> <p class="ql-block">狮子</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200-1250年(中国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镰仓时代(1185-1333)</p><p class="ql-block">木制</p><p class="ql-block"> 这对神圣守护者由一只狮子和一只带有一角的幻想“狛犬”(lion-dog)组成,通常被安放在日本佛教寺庙或神社的大门附近或廊台上。</p><p class="ql-block"> 尽管日本人从未见过真正的狮子,但他们在8世纪早期通过印度和中国的艺术作品了解了狮子,并钦佩狮子的凶猛精神、强大的力量和美丽的外表。传统上,守护狮子张口发“阿”(ah)音,而守护犬闭口发“吽”(um)音,因此它们有时被亲切地称为“阿狮”和“吽犬”。</p> <p class="ql-block">《愛染明王坐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600-1700年(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p><p class="ql-block">木制,带彩绘、金饰和水晶(眼部)</p><p class="ql-block"> 爱染明王是密宗佛教中的五大明王之一,象征着“以欲制欲”的理念,即世俗的欲望,包括情欲,也可以成为通往精神觉醒的途径。他火焰般的红色身体、狰狞的面容、六条手臂以及怒目圆睁的狮子头饰,都旨在传达震慑与威严之感。</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一只手中持有金刚杵,其他五只手原本持有弓箭等法器和武器。这位明王被广泛崇拜,俗称“爱之神”,信徒们向他祈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最初,爱染明王应坐于一朵莲花底座之上,但该底座现已遗失。</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元代之后的时候,西藏佛教(密宗)是从元朝(蒙古人)开始在中国盛行。尽管蒙古人未能成功越海登上日本,但是这种文化却传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藏王権現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800-1900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或明治时代(1868-1912)</p><p class="ql-block">木制,带有颜料及玻璃镶嵌</p><p class="ql-block"> 藏王权现是神道教的守护神,据说居住在奈良以南吉野地区的金峰山上。在佛教的强烈影响下,信徒们开始将他想象为一种类似于不动明王(Myoo)等强大神祇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中,藏王权现以凶猛的守护者形象出现,头发倒竖,露出明显的獠牙,一只脚抬起,呈现出充满动态的姿态。藏王权现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被崇敬,作为财富的赐予者和信徒的保护者。然而,对藏王权现的崇拜仍主要集中于金峰山顶,人们甚至会将他的雕像埋藏于山中以示敬仰。</p> <p class="ql-block">【以下都是一些象牙的小型雕𡏅,十分有趣!我忘了摄其说明,后来查了谷歌图象搜索,发现它们可能都来自18世纪的日本京都。我在前文讲到此馆的中国藏品中有八仙过海的象牙雕塑,可能也是同时代的作品。但是,我觉得日本的更生动有趣。自古以来,中日的文化交流确实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武具与盔甲</p><p class="ql-block"> 几个世纪以来,日本武士(侍)不断调整他们的武具与盔甲,以适应战争风格的变化,同时提高战斗中的保护性和效率。除了实用功能外,盔甲、头盔和刀剑还被视为地位、力量与美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日本盔甲的每个部分——胸甲、肩甲、大腿护甲和胫甲——都是由小型长方形的铁片或生皮片制成,通过皮革或丝线编织在一起形成装饰性图案。这些金属部分涂有漆以防止生锈。盔甲上有时会标记家族纹章,以便识别佩戴者的身份。武士服饰的最后一部分是头盔,头盔上常装饰有角或鹿角,并辅以毛皮和羽毛。</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武器中,武士的刀剑最为重要。这些刀剑的钢刃通过一个漫长的仪式过程锻造而成。其光亮的刀身,优雅的弧度和微妙的表面纹理,既坚韧又锋利如剃刀。刀剑的护手(镡,tsuba)精心打造,装饰细腻,体现了工艺的卓越与美感。</p> <p class="ql-block">全身盔甲套</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800-1850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p><p class="ql-block">漆饰镀金铁、丝绸、青铜、动物毛发及皮革</p><p class="ql-block"> 这套盔甲由多个保护身体不同部位的部分组成。这种被称为**具足(tosei gusoku,或“现代盔甲”)**的盔甲类型是在16世纪为使用刀剑作战的步兵开发的。与早期为骑马使用弓箭作战设计的盔甲相比,具足更为轻便。事实上,这套盔甲可能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而是制作于相对和平的江户时期,用作仪式展示。</p><p class="ql-block"> 胸部中央有一个四叶草与剑的圆形徽章,代表原始拥有者的家族纹章。然而,由于这一纹章曾被日本许多不同家族使用,因此准确识别其家族较为困难。这套盔甲的许多部件——包括覆盖胸部的胴甲(do)、裙甲(tasses)以及宽大的大腿护甲——均由镀金铁片编织而成,连接部分使用编织的丝绸绳索。具足的头盔为脊状设计,铁制盔碗饰有风格化的前额角饰。头盔下方是一张漆饰铁面具,面具上装有刚硬的动物毛发制成的胡须,凶猛地怒视着前方。 </p><p class="ql-block">【美国电影《星球大战》的外星人的服饰设计可能从这里变到启发。】</p> <p class="ql-block">日本绘画</p> <p class="ql-block">《法興寺古代足球运动》</p><p class="ql-block">公元1500-1573年(明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室町时代(1392-1573)</p><p class="ql-block">挂轴;丝本水墨及彩绘</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了藤原镰足(614-669)生平中的关键时刻。他是藤原家族的创始人,与皇室关系密切,藤原家族在平安时代(794-1185)对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中场景与画上用金字书写的文字共同讲述了镰足与中大兄皇子(626-672)结盟,击败对手苏我氏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一群朝廷官员正在法兴寺的树下踢蹴鞠(kemari)。中大兄皇子(身穿白衣)在激烈的比赛中弄丢了一只鞋,引来苏我入鹿(画面左下)的嘲笑。当镰足将鞋归还给中大兄皇子时,这一善意的举动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纽带。在皇子登基成为天智天皇后,他赐予镰足及其后代“藤原”这一姓氏</p> <p class="ql-block">伝芝山広豊 :《流鏑馬図》</p><p class="ql-block">Archery Practice</p><p class="ql-block">传为芝山广丰(日本,1674-1723)</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p><p class="ql-block">挂轴;丝本水墨及彩绘</p><p class="ql-block"> 在一棵盛开樱花的树下,一位身着华贵服饰的骑马贵族正在练习一种特殊的弓箭运动——流镝马(yabusame)。他的目标是射中由一名奔跑的随从举着的移动靶子。</p><p class="ql-block"> 流镝马是一种宗教仪式或运动,通常在神社的庭院中由骑马武士进行表演。骑手需在全速疾驰中向三个或更多的目标射箭。流镝马的精彩之处在于骑手优雅的服饰、奔马的速度以及他们射箭的精准度,形成了令人激动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画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深江蘆舟筆 宇津山屏風》</p><p class="ql-block">深江蘆舟(日本,1699-1757)【中国清朝画家郑板桥(1693年-1766年)同代人。】</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p><p class="ql-block">双面折屏;纸本水墨、彩绘及金饰</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主题取自《伊势物语》,这是一部成书于10世纪中期的故事和诗歌集,描述了一位贵族的浪漫追求经历。主人公(通常被认为是诗人在原业平,825-880)正在穿越群山的旅途中。他走在一条被描述为“长满藤蔓和枫树”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位迎面而来的佛教僧人。他请求僧人将这首诗传递给他留在都城的心上人:</p><p class="ql-block"> 位于骏河的宇津山旁,</p><p class="ql-block">我无法见到你,</p><p class="ql-block">无论在现实中,</p><p class="ql-block">亦或在梦中。</p><p class="ql-block"> (日文原文)</p><p class="ql-block">駿河なる</p><p class="ql-block">宇津の山辺の</p><p class="ql-block">現つにも</p><p class="ql-block">夢にも人に</p><p class="ql-block">会はぬなりけり</p><p class="ql-block">——海伦·麦卡洛(Helen McCullough)译</p><p class="ql-block"> 画家选择通过将这位贵族独立描绘在圆润的山丘之间,表达这短暂相遇的神秘感。在画面中,他凝望着僧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山坡上的红藤蔓暗示了正值秋天的时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源氏物語屏風》</p><p class="ql-block">约公元1700-1800年(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p><p class="ql-block">一对六扇折屏;纸本水墨、彩绘及金饰</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描绘了《源氏物语》(Genji monogatari)中一些广受欢迎的场景。这部著名的11世纪小说由紫式部创作,包含54章,讲述了风度翩翩的光源氏王子的浪漫与波折故事。这部小说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很快便激发了艺术家们在手卷、册页和屏风上描绘其著名场景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右屏右上角描绘的是第五章《若紫》(Wakamurasaki)中最著名的场景之一:光源氏初次遇见他未来的主要夫人——年幼的紫姬。其下方则是第三章《空蝉》(Utsusemi)中的一段情节:光源氏偷看一位地方官中川之妻及其继女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左屏上的场景取自小说的最后十章,这些章节围绕着薰展开。薰是一位年轻男子,因误传被认为是光源氏之子。这些情节发生在著名的宇治桥附近</p> <p class="ql-block">打敷 紺繻子地《琴高与陸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830-1868年</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江户时代(1615-1868)</p><p class="ql-block">丝绸缎地,丝线与包金线刺绣,配以玻璃装饰</p><p class="ql-block"> 这件华丽的刺绣织物可能是用来装饰佛教祭坛的,其对角的两个角上分别饰有独立的图案,两侧均描绘了中国传说中的贤德人物。</p><p class="ql-block"> 左侧描绘了隐士琴高的故事:琴高跳入濯龙湖追逐一条龙,最终骑着一条巨大的鲤鱼浮出水面。而对角的另一侧讲述了一个彰显孝道的故事:陆机六岁时拜访一位高官,他将两个橘子藏在袖中,准备带回家送给母亲。当橘子掉到地上时,陆机向高官坦言他是为了孝敬母亲。</p><p class="ql-block"> 鲤鱼部分经过填充处理,呈现出浅浮雕的效果,并加装了玻璃制成的鱼眼,使其更加生动。</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的房间摆设</p> <p class="ql-block">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介绍到此结束。前三篇分别是:1)中国部分,2)印度部分,3)西亚波斯,东南亚,尼泊尔与中国西藏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