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江青前夫,天津市首任书记,英年早逝,儿子官至正国级

阳江洪氏文化研究会

<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10日,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黄敬因病在广州逝世,46岁便撒手人寰,实在叫人惋惜。此时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很是感慨,而一旁的江青早已眼眶湿润,她的思绪跳转到1933年,如果不是当年的那些境遇,或许黄敬也不会沦落到如今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一心革命信念坚定</p><p class="ql-block">黄敬是江青的第二任丈夫,然而两人的感情只维持了不到3年就草草结束了。当年的黄敬还叫俞启威,是江浙地区有名的富家三少爷。祖父俞明震是晚清知名的政治人物。同时在教育界也颇有建树,他是作家鲁迅的老师,还是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的校长。父亲俞大纯曾在柏林和日本留学,回国后任陇海铁路局局长。</p> <p class="ql-block">几代家业积攒下来,到黄敬这一代已经是名门大户,俞家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黄敬从小接触哲学饱读诗书,18岁时已经是一表人才。然而和祖辈不同,黄敬并不打算继承父亲的衣钵进入官场工作,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黄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参加文化活动。1931年他考入青岛大学物理系。在青岛,他看到了无数被欺压的工人,想到自己从小到大接触的进步思想,他决定带头发动学生反抗。这一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黄敬在抗日爱国罢课行动中,展现的杰出的领导能力被组织看中,第二年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大学里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从此他有了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还为组织提供了不少经费,他也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人生方向。</p> <p class="ql-block">认识江青步入婚姻</p><p class="ql-block">1933年假期,黄敬久违地回到老家,在姐夫赵太侔家中,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儿,这个女孩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反倒是活泼外向伶牙俐齿,这让黄敬心生好感,爱情的火苗在二人心中滋生。这个女孩正是17岁的江青。</p> <p class="ql-block">江青彼时叫做李云鹤,和黄敬同是青岛大学的学生,不过江青是借堂叔李子明的帮助进入青岛大学的,在大学中她学习戏剧,还在图书馆勤工俭学。虽然二人的家庭情况差距不小,俞家也不是很接受江青的身份,可黄敬却是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很快他就和江青结为了夫妻。受到黄敬思想的影响,江青也加入了共产党。然而好景不长,年轻气盛的两人理念渐渐出现分歧,随后便爆发争吵。1935年,这段不足三年的感情被草率地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离婚后黄敬留在青岛从事宣传部部长的工作,却因被叛徒出卖被抓进国民党监狱。在狱中经历了严刑拷打,可黄敬却始终闭口不言,本来江青在当时的处境也很危险,但黄敬表示江青并不是中共党员,对自己的行动也毫不知情,江青这才被释放,后来黄敬虽然也被营救出来,但也烙下了终身难愈的病根。此时江青已经逃往上海,黄敬也被秘密送往上海养伤,可二人早已没有感情,也不可能再擦出什么火花。后来江青去往延安,黄敬则改名前往北京,一边学习一边继续革命。</p> <p class="ql-block">1935年12月,黄敬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请愿运动,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策略,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活动影响力之大,连西安的张学良都有所耳闻。然而国民党出动大量军警进行暴力镇压,请愿运动以失败告终。可见黄敬的能力有目共睹。</p> <p class="ql-block">1937年起,他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此时的他才25岁。很快,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黄敬担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平原军区政委,带领组织与日军周旋,多次扭转战局为我军争取有利形势。可由于长期奔波积劳成疾,黄敬不得不到延安修整养病。1946年3月,黄敬被调回老部队担任政委,三个月后,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身担重任表现出色</p><p class="ql-block">1948年年底,黄敬被毛主席亲自任命为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黄敬当即动身带领7000多名干部前往天津。不得不感慨主席的胸襟宽广,任人唯贤。黄敬非常清楚这个职位的分量,而他也确实不辱使命,出色地交了答卷。</p> <p class="ql-block">黄敬知道,重建天津,恢复市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工人的努力,于是在进城之后,他首先召集工人代表开了会。会议上工人们畅所欲言,黄敬也细心聆听,积极采纳意见和建议。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很快天津恢复了用水用电。此时天津城内的百姓们很多还是喝的井水,经过污染后的井水水质很差,人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黄敬从中央请来水利专家进行调研,并且扩大自来水厂的经营,从此自来水也流进了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在与工人的交谈中黄敬得知,由于战乱不断,天津的很多工厂都倒闭了,工人失业生活困难,而工人的住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多难题摆在眼前,黄敬的压力很大,眼下政府也面临很多难题,无法为广大工人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时黄敬发挥了自己的学霸本色,聪明的他想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建设天津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而工人们又恰好没有工作,如果能将工人组织起来参与到各项市政建设工程中,那么既解决了城市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了工人们的就业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天津建设的第一个公园叫做人民公园,人民公园原来是一户地主家里荒废的花园,后来因为无人打理花园就荒废了,黄敬不顾自己身患糖尿病,坚持和工人一起上阵,在炎热的工地挖土搬砖,将这里建设成美丽的公园,直到现在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除了公园,黄敬还带头修建学校、改造河塘、修建机场。天津医科大学就是在他的敦促下建成的。</p><p class="ql-block">求助主席去除心病</p> <p class="ql-block">黄敬任职期间,上能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下能融入群众体恤民情,可以说是国家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可黄敬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黄敬去工人居住的地方视察,他发现当地的老房子都变成了危房,一到刮风下雨屋内还会漏雨,这让他很是焦急,他想给工人们兴建一批宿舍,可这不是一句话的事,天津有数十万的工人家属,即使只是盖一批简易平房也不是小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黄敬妻子提议,可以去找主席帮忙。当初江青知道黄敬去天津当市长时就叮嘱过他,有事情尽管找毛主席。话虽如此,但国家当时也有一摊子事要处理,他并不想麻烦主席。但这件事他一人根本解决不了,实在没办法了,黄敬给主席写了一封</p> <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主席收到了黄敬的信,得知天津的建设遇到了难题,他决定叫黄敬来一趟中南海具体了解情况。这天夜里,黄敬和主席以及周总理见面了,黄敬向两位领导说明了他的想法后,周总理很是欣赏地点点头说:“你的这个想法很好,建平房能给政府减轻不少负担。”但黄敬却面露难色,主席看他不好意思就说:“要是财政方面有问题,我可以帮你和总理说说情。”黄敬只好实话实说,尽管工人宿舍楼预算已经压到了最低,但61万平方用地上要盖5万间住宅,起码也需要3万的工程款,市里想尽办法凑到了1万,剩下的2万实在没有办法了。说完黄敬向主席投来无助的眼神,主席顺势将眼神传递给总理,总理看两人一唱一和,于是笑着说道:“这2万中央出了,马上拨给天津市政府,一定要给工人们盖好房子!”黄敬连忙感谢二位领导帮他解决了这块心病。</p> <p class="ql-block">有了这笔钱,天津“工人新村”项目很快开工了,一年后,所有工人都住进了新家,虽然新房不大但却让人倍感温馨。黄敬在当地市民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活。接下来,他又着手处理棘手的劳资矛盾。市政府经过讨论,制定了天津第一部有关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性文件:《关于劳资关系处理暂行办法》。自此,天津经济增长更加迅速,工业生产总值连续翻倍,社会氛围也是一片向好。私营工商业者也更加拥护政府,在抗美援朝爆发后,还踊跃为前线捐款捐物,当时天津共计捐款2000亿元,可以购买130架飞机。这笔支援对前线起到了很大帮助。</p> <p class="ql-block">黄敬在天津的成绩得到了毛主席的多次表扬,他的改造过程也被当作模板推广到全国各市,中央多次发文称赞,呼吁组织各地干部去天津学习。</p><p class="ql-block">病情发作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1952年,黄敬进入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但由于早年间身体落下的毛病,加上建国后仍旧高强度地工作,黄敬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1958年1月,此时的黄敬已经是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在一次会议中,黄敬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便隐瞒了病情。然而在会议结束返程途中,黄敬突然晕倒,众人这才意识到不妙,虽然众人将黄敬送去了广州一家医院抢救,但最终黄敬还是没能醒过来。1958年2月10日,黄敬同志逝世,年仅46岁。</p> <p class="ql-block">黄敬的去世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他的妻子范瑾(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儿子俞正声(正国级领导人)同样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正是有了这些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才有了如今泱泱华夏的兴旺安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p> <p class="ql-block">俞正声,男,汉族,父亲俞启威(黄敬),生于1945年4月,浙江绍兴人,1963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弹道式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米易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