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阿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是我关于北京万寿寺内专题展的第一篇。第二篇是《万寿寺汉传/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展》,第三篇是《万寿寺吉寿文物专题展》。第四篇是《万寿寺第五次大修纪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寿寺的天王殿始建于万历五年(1577年),清代重修。殿内正面原供奉一尊弥勒菩萨像;东西两旁原供奉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像后原供奉护法韦驮尊天像。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赐前首匾额“行住坐卧”,后首匾额“功德无边”。现在所有这些都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是举办常设展“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的第一单元主题是<b>《贮藏经典·高悬巨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隆庆皇帝(万历皇帝的父亲)执政时,北京城内的番、汉经厂破败失修。万历皇帝继位后由慈圣皇太后(或称“李太后”)主持,决定继承先帝的遗愿,修缮汉经厂,并另建新寺暂存经书。皇太后崇佛重礼,以不动用国库为标榜,带头捐资,由皇室出资建万寿寺,以此体现万历朝的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寿寺竣工之时正逢万历皇帝大婚亲政,这座皇家寺院兼具了为帝王祈福的功能。万历皇帝亲赐匾额“护国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历五年(1577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撰写了《敕建万寿寺碑文》,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寺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文记录了万寿寺创建的原因,寺院建筑的规模、各建筑名称以及万历皇帝为万寿寺赐匾等重要内容。后石碑被毁,此碑文收录于《张太岳文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建成的万寿寺,殿阁、廊庑、方丈、庖(指厨房)、湢(音bì,指浴室)规制完备;寺中藏经阁内贮藏万历皇帝御赐的佛教经典,寺院事务由宫廷内官监主持,管理僧人唪经焚修;寺后田庄果园占地九顷七十亩;与寺隔河相望的紫竹禅院为万寿寺下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永乐大钟由汉经厂迁至万寿寺。大钟曾悬于万寿寺东路的大钟楼内,成为明代万寿寺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现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永乐大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原存于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迁至万寿寺。万寿寺东路另建一座大钟楼悬挂大钟,寺内僧人每日敲击,钟声远传四方。(明)袁宏道《万寿寺观文皇旧钟》诗中描述永乐大钟“锤沙画蜡十许年,冶出洪钟二千斛。光如寒涧腻如肌,贝叶灵文满胸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雍正时期,官员请旨将大钟移至觉生寺。乾隆八年(1743年)觉生寺钟楼建成后,永乐大钟被从万寿寺移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的第二单元主题是<b>《因河而盛·祝寿皇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万寿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吉祥、福瑞的嘉名而受到清皇室的重视。历经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的重修、扩建,规模远超明代,成为自昆明湖向东,长河沿岸僧庐梵刹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北京城市水系在元代大都水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由原来从白浮泉引水改为从玉泉山引水。清代为解决西郊新建诸园的供水以及京西济漕灌溉,皇室在西山一带进行了一系列修治和调理水源的工程。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下令将颐和园内湖扩充(即昆明湖),汇集于此的西山诸泉经长河流向宫城。长河水量充沛,成为一条连结皇家园林与紫禁城之间的御用水道。由于京城地势西高东低,皇家由水路行船至广源闸处要过闸换船,广源闸旁的万寿寺便成为驻跸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明清京城水系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治二年(1645年),皇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遭受火灾。清康熙十七年至二十年(1678年至1681年),时任万寿寺住持圆亮法师募集资金将寺院东路药王殿等建筑重新修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万寿寺西路增建皇家行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内廷官员曹曰瑛来到万寿寺,与圆亮法师相谈,为其重修药王殿之事撰立碑文。这是《重修药王殿记》碑的拓片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碑文中还提到万寿寺东路原悬挂永乐大钟的钟楼,在写碑文时已毁。大钟立于殿基之上。殿后阁前有罗汉古松七八株,青荫数亩,风摇其颠,响动廊舍,令人流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庆典之时,万寿寺成为畅春园(今圆明园南面、北京大学西面)至(故宫)神武门沿途一处重要的祝寿点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件残片是2021年发现于万寿寺中路正殿的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恒亲王祭孝惠章皇后䟽(音shū,同“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文为孝惠章皇后入葬清东陵后,在万寿寺举办法事活动的祭䟽。边缘有火焚留下的痕迹,全文残存27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䟽文中的“仁宪恪顺纯淑诚惠端禧皇太后”为顺治帝第二位皇后即孝惠章皇后(1641~171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恒亲王允祺(1679—1732)为康熙第五子。用通俗的话说,这是孙子为祭奠奶奶而写的祭文。此祭䟽是研究清前期万寿寺宗教活动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为万寿寺中路正殿御题匾额“慧日长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庆皇太后(1693年至1777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太后。在她六旬、七旬、八旬寿诞之时,万寿寺都为其举办了隆重的祝寿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迎接崇庆皇太后六旬寿诞,乾隆皇帝对万寿寺进行修缮和扩建,在东路增建十方院,使万寿寺中、东、西三路建筑规制完备,功能齐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迎接崇庆皇太后七旬寿诞,乾隆皇帝在东路十方院北新建三进院落,主体建筑分别为南房、虚空同体殿与静思报恩殿。今仅存一座南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翻修与扩建,使万寿寺成为一处祝寿的定例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原悬挂于万寿寺东路虚空同体殿的“虚空同体”匾。匾为木雕髹漆,匾心楷书“虚空同体”四字,蓝底金字。边框厚重,浮雕七条姿态优美的云龙。浮雕罩以金漆,更显庄重华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块“唯信可入”石匾额于2020年8月在万寿寺的修缮过程中出土于东路方丈院外西北角,是清代万寿寺东路建筑的重要遗存。匾额是汉白玉质地。四周边框雕刻莲瓣纹。匾心从右至左雕有“唯信可入” 楷书四字。“唯信可入”为佛家箴言,意思是有信念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上款书“乾隆丙午四月”,落款“住持常济立”。匾额刊刻时间是乾隆丙午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末,慈禧太后喜欢乘船去颐和园,行船至广源闸时,也常在万寿寺礼佛,在西路行宫中休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临近六十寿辰,仿照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之旧例举办万寿庆典,并将万寿寺再次粉饰一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中玻璃柜门里面的是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的泥塑长寿佛像,原供奉于万寿寺的万佛楼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像原施金粉,现大多脱落。每尊小佛像头戴佛冠,身披璎珞,手捧宝瓶,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佛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原一层称三圣殿,二层称千佛阁。光绪时千佛阁失火,后为迎慈禧太后六旬寿诞而重修,并增加了泥塑长寿佛像的供奉。因此,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整座楼俗称为万佛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的主题是<b>《历经烽火·古寺新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之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苏州街一并遭到焚掠。万寿寺西路行宫中的珍贵文物也被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山本讚七郎在1895至1906年间来到中国,拍摄了很多关于北京风景名胜的照片,其中包含万寿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万寿寺的影像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896年至1906年间拍摄的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及西洋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万寿寺中一些佛像被士兵们扔到长河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清王朝覆灭,万寿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功能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四起,寺院房舍被占用,先后被当作战俘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至1919年,关押德、奥两战败国战俘的西苑俘虏收容所迁至万寿寺。1919年编印的影集《中华民国八年俘虏起居写真集》记录了德、奥战俘们在万寿寺生活的影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1918至1919年间拍摄的设在万寿寺的西苑俘虏收容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17年至1920年间拍摄的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17年至1920年间拍摄的慧日长辉殿佛像与僧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17年至1920年间拍摄的万佛楼原千手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17年至1920年间拍摄的原方丈院圆光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爱国流亡组织在万寿寺开办流亡学校,收留东北流亡学生继续学习。次年,北京五台山普济佛教总会在万寿寺开办育幼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北平市立第二烈性毒品戒毒所在万寿寺成立,占用中路万寿阁。次年4月27日,万寿阁二层新安装的电线起火,将万寿阁烧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36年至1940年间拍摄的无量寿佛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36年至1940年间拍摄的从万佛楼二层俯瞰光绪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36年至1940年间拍摄的光绪御碑亭和万佛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36年至1940年间拍摄的万佛楼二层原佛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1936年至1940年间拍摄的万佛楼内原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1949年间,万寿寺先为国民党陆军某军驻地,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接管。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军委幼儿园迁入万寿寺东路。洛杉矶保育院(原延安保育院)迁入西路行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对万寿寺僧人给予了关照。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由政府部门管理,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58年至1976 年间,寺院中多数佛造像被陆续拆毁。在文物管理部门的力争下,万寿寺的主体建筑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的主题是<b>《文化遗产·保护利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万寿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万寿寺作为博物馆馆址对外开放。博物馆本着“边修缮、边开放”的原则,将寺院局部对外开放,并将寺中的部分房舍改建为文物库房与展厅,举办各种展览,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参观。2006年万寿寺被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了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中路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对西路行宫建筑进行修缮规划;对东路的棚户进行腾退清理,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万寿寺东路遗址的保存状况、布局、规模和形制等基本情况,为今后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万寿寺东路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清乾隆年间的缠枝莲纹石刻。该石刻为米白色大理石质,以减地平钑(音sà)的手法雕缠枝莲纹,莲花、缠枝雕琢精美,两面纹饰相同,系石栏板残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万寿寺东路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清乾隆年间的麒麟石刻。该石刻为白色大理石质,圆雕一昂首蹲坐的麒麟。麒麟身附鳞片,颈部须发飘逸,雕刻精美(下图左侧为石刻实物,右侧为想象中的石刻整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万寿寺东路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望柱柱头。该柱头为白色大理石质,石榴头样式,雕刻莲瓣纹,系清代晚期制作,为万寿寺清代建筑遗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万寿寺完成了古建筑修缮工程,再次向公众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