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5元旦游上虞董家山-谢安故居-崇仁古镇

阳光沙滩海浪

<p class="ql-block">2025年元旦,闲居余姚,驱车自驾,游历了上虞董家山-谢安故居-崇仁古镇,中间打卡了石井水库,笔记以作志。</p><p class="ql-block">董家山村坐落于上虞上铺镇的东边,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相传是因董姓祖先迁居此地,子孙繁昌,人脉旺盛,世传耕读,渐成望族,遂改称“董家山”,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现村里以董姓和俞姓为主。董家山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门对曹娥江,背靠狮子岗,牵手牛头山,依傍晾网坡,整个村子依山势而建,酷似一只燕子窝,娴静安逸地酣睡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据说,明以前村子里有三个董氏祠堂、十个景点及众多深院大宅,但毁于嘉靖年间一场大火,现存的古建筑都是在清末民国初期重建,相对其他山村而言还是颇具规模,布局也较合理,雕刻精美,做工讲究,遗留并经修缮的有老台门、大厅、上八间、下八间,秀才台门、十六间头等。</p><p class="ql-block">漫步村里,有多口古井,井水清冽,村民仍在使用。村里多为留守老人,询问村庄历史,也渐渐在老人记忆中淡去,只是告知以前村里地主富户较多。看着山村的地处位置,曹娥江水源丰沛,土地肥沃,平原万亩,在农耕社会中,辈出地主大户也是必然。</p> <p class="ql-block">紧邻董家山村的是东山谢安故居和谢安墓。</p><p class="ql-block">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名士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吴兴太守。后入朝拜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晋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他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并争取到镇守荆州的桓冲的合作。太元二年(377年),举荐其侄谢玄组建“北府军”,镇守广陵,对抗前秦。</p><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当时,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晋。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临危不惧,统筹全局,冷静分析局势,利用前秦军队内部的矛盾以及苻坚的轻敌心理,制定了恰当的战略战术,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又乘胜派谢玄收复洛阳及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展现出了谢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使东晋得以存续,而且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谢安也因此战功名大盛,成为东晋时期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晋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p><p class="ql-block">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此外,他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精于儒、玄、佛、道学。 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他书法非常出色,曾向王羲之学行书,人称中国最完美的书法家。</p><p class="ql-block">谢安故居曾在东山山顶一凹地中,历经1700余年,现已无古迹,谢安墓在故居西侧,墓冢墓道新修。与当地一农民聊起,原来山上谢安故居有100来间房子,族人最初居住在此避乱,后毁损,但基建条石,基础尚在,文化大革命中当地农民搬运这些石条,建材各自家用,或修筑曹娥江河堤,遗迹彻底清理。谢安墓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挖,但是挖开的墓冢是假的,真正安装的地方没挖到,当时下葬时作了疑冢。现看谢安墓,高卧东山,头枕峰峦,左列东岗,右屏西岭,前面名堂开阔,远看曹娥江蜿蜒而绕,朝案山层层叠叠,难得一方福地。</p> <p class="ql-block">石井水库是也是个小众的网红点,尽管过了欣赏红杉林的最佳时间,但是水库边停满车辆,人们三五成群,坐在水库边,红杉林下,铺着地垫,晒着太阳,煮着茶水,吃着零食干粮,安逸惬意。</p> <p class="ql-block">崇仁古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之西,距离嵊州市区西北约11公里,是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它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虽经历千年但风貌依旧,古建筑连片成群,做工精细,特色明显,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一百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名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其中玉山公祠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标,是省级文保单位,崇仁村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仁古镇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达几十人25。</p><p class="ql-block">如此古镇,但没有一点商业化,从容得像个慈祥的老人,安然的看着时光的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