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然一笑美篇】调研侧记:《咸宁市史志专家到通山县大畈白泥<谭氏宗祠>参观调研》(2024年83期)

欢然一笑

侧记:<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咸宁市史志专家到通山县大畈白泥《谭氏宗祠》</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参观调研</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善格 摄影/盛坚</div><br> 在2024年12月30日14时,咸宁市史志专家一行13人,在市史志中心李子鹏、镇卫军、贺荣华等领导的带领下,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探索的热忱,踏上了前往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谭氏宗祠》的调研之旅。 远远地,那座《谭氏宗祠》便映入眼帘,其古朴而庄重的建筑风格,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无声地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在村民的热心指引下,专家们从侧门步入宗祠。刹那间,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时间的大门被缓缓推开,他们沿着历史的隧道,走进了一段尘封的过往。<br> 《谭氏宗祠》,它不仅仅是谭氏家族祭祀祖先、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屹立不倒的革命历史丰碑。 回溯到上世纪20年代,革命的火种如燎原之势,蔓延至这片土地。何长工等革命先辈们,曾在这座宗祠里举行集会。他们的声音,犹如声声战鼓,唤醒了沉睡的民众,将革命的思想播撒在人们心间,点燃了那熊熊燃烧的革命热情。而彭德怀率领的部队,也曾在此驻足,利用这段时光歇息调整,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为后续的战斗养精蓄锐,使这座宗祠成为了革命力量的加油站,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3月,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谭氏宗祠隆重召开,那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通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宣告成立,这里自此成为了革命的中心地带,如同一盏明灯,为通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供了坚实的领导和组织保障。1931年8月,县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再次在此召开,如同接力棒的传递,进一步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让革命的火焰燃烧得更加旺盛。 然而,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沧桑的痕迹不可避免地留在了谭氏宗祠的身上。解放后,那些象征着封建皇权的龙袍、玉带都被上交政府,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在文革的动荡时期,祠内的部分文物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幸运的是,这座宗祠的整体建筑和基本风貌依然顽强地保存了下来,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坚韧与不屈。<br> 值得欣慰的是,谭氏家族深知宗祠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怀着对先辈的崇敬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将谭氏宗祠精心打造成了一座红色纪念馆。如今,这里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都能穿越时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咸宁市史志专家们在仔细参观完谭氏宗祠后,心中感慨犹如波涛汹涌。他们深深觉得,谭氏宗祠无论是从其精湛的建筑艺术,还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来看,都宛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br> 谭氏家族将红色文化与古建筑相结合进行开发的做法,无疑是极具智慧和意义的。这一举措,不仅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窗户,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也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同一盏明灯,为其他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照亮了方向。 同时,这种融合发展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能够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每一个人都为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英雄事迹而骄傲。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而来,它也必将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让这座古老的宗祠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相信在谭氏家族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谭氏宗祠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