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中医防治有妙招!

丁博士中医养生大百科

<p class="ql-block">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都是冬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引起的症状相似,多以发热、头痛、周身关节肌肉酸痛,咽干咽痛、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中以流行性感冒最为常见,属于中医的“温病”时行感冒范畴。在中医理论中,预防流感则更多依赖于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增强免疫力、避免外邪侵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结合食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帮助我们有效预防流感,保持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冬季寒邪上升,人体若正气不足则容易被外邪所侵。尤其是老人、小孩、病后初愈者、患有基础疾病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是具有易患病、加重快、治愈慢等特点。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只要我们身体正气强盛,外邪如风、湿、寒,就不容易侵入身体,就可以达到更好的预防疾病效果。</p> <p class="ql-block">中药汤剂预防方</p><p class="ql-block">儿童流感预防方:金银花6克、连翘6克、大青叶6克、紫苏叶6克、炒山楂3克、陈皮6克、芦根10克。每剂煎煮成100毫升,≤3岁儿童服用30毫升,3-6岁服用50毫升,6-14岁服用100毫升。</p><p class="ql-block">成人流感预防方:苏香饮(人参10克、芦根12克、银花12克、苏叶10克、藿香10克),代茶饮用。气虚易感冒者,可适当服用玉屏风散或玉屏风颗粒。</p> <p class="ql-block">针灸治疗</p><p class="ql-block">治则:宣肺解表,以手太阴肺经和督脉的腧穴为主。取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操作方法以1.5寸的毫针针刺,主穴用泻法。</p><p class="ql-block">加减:风寒感冒时,大椎穴用灸法;风热感冒时,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放血,足三里穴用补法,少商穴、委中穴用点刺出血,其余诸穴用泻法。</p><p class="ql-block">随证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和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和尺泽,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p> <p class="ql-block">艾灸疗法 </p><p class="ql-block">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医学入门》中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平时我们可以经常灸一灸常用的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保健穴位,培元固本,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药足浴</span></p><p class="ql-block">中草药液通过皮肤渗透、黏膜吸收,进入人体,输布全身,可起到温经散寒、透达筋骨、理气活血作用,增强人体对流感病毒抵抗力和机体免疫能力,达到防病的目的。 取艾叶、菖蒲、藿香、苍术、防风、苏叶各20g,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再煎煮30分钟,温度适宜时将双足置于药液中,以药液热气熏蒸,汗出少许为宜。</p> <p class="ql-block">防感香囊</p><p class="ql-block">中药香囊源于中医的“衣冠疗法”,香囊内药物的挥发性气味,可芳香化浊、避秽解毒,使人气血流畅、脏腑安和,增强机体免疫力,能起到一定预防流感及普通感冒的作用。 取菖蒲、苍术、藿香、艾叶、白芷各等份,碾碎后装入布袋中制成香囊,每袋15g,可随身佩带、放置在居室内或悬挂于车中。注意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p> <p class="ql-block">饮食及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高热过后,是“正虚邪恋”之时,若是此次不注意进行保护身体,就会留下“病根”,待下次感染其他疾病时,一同发作。《黄帝内经》对此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指导:</p><p class="ql-block">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休息,避免吹风,春季大风天气增多,目前仍需做好个人保暖工作。</p><p class="ql-block">2.“食饮有节,不过不失”:发热期以白米稀粥为主,退烧后循序渐进进行饮食恢复,切忌饮用冷水、冷饮、冷菜、水果,忌立刻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物,饮食仍以大米红枣粥为主。</p><p class="ql-block">3.“起居有常,行止适度”:切忌剧烈运动,不要立刻洗澡。</p><p class="ql-block">4.“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心态的平衡,切忌心情过大的起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