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一元旦

百合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节日——元旦</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元旦,源于“元”和“旦”这两个字。元是指“初”、“始”的意思,意指是首位、首次、开始等。旦是指“日子”。意指地面或水面上升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后来引申为天亮、光明、白昼之意。元旦二字组合起来指一年的首月首日,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年初岁首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绵长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元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文化节日,历代文人从元旦的意蕴出发撰写了大量诗词,留下很多精品佳作。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围绕元日二字落笔和铺展,展现出大唐王朝一统江山的明丽春色,反映诗人恬淡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尊崇。诗中所写:“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意指但愿人生永远像元日这天欢乐,年年岁岁四时风物都如此新鲜。诗人借此抒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及内心的感慨,表达一种健康乐观的积极心态,这是多么美好的向往,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啊!</p><p class="ql-block">元旦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今天的公历采用公元纪年法,是从“耶稣降生”的那年开始算起。不同国家与民族有着不同关于元旦由来的故事。元旦成为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共有的节日,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意蕴已深深植入民间的文化传统,成为世界各国祈福礼仪的重要向度。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元旦。</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元旦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才定为元旦,当时称为“新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次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1月2日,孙中山发出《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考虑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农历的一月初一称为“春节”,阳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既“元旦”。12月23日,政务院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规定新年元旦放假一日,春节放假三日。新年元旦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1950年1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新年元旦。人们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举办新年联欢会、团拜会、歌咏比赛、演讲会、体育比赛、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辞旧迎新欢庆活动。以后每年的元旦都成为了喜庆欢乐的节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人都披上节日的盛装、精神抖擞欢庆新年。</p><p class="ql-block">元旦的来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生活在世界动荡、惊涛骇浪的年代,但我们却有着强大祖国带来的护佑!感恩先辈们付出带来的这份宁静与安稳!感谢边防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国家的钢铁长城!守护着每一寸领土的完整与安全!在这凝结着智慧与汗水辞旧一年的结束,让我们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愿我们的生活鼎新革故、守正创新!我们要成为时光里程碑的重要节点!绵延着对社会责任感情的归宿,把元旦这个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节日告诫今天的人们:要尊重恪守自然规律,不忘初心,遵守天地万物的逻辑与法度,铭记“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助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