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砖厂发现唐墓,翻出保留最完好的一部颜真卿楷书!

菲特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偃师市首阳山镇砖厂发现唐墓一座。墓葬为土洞墓,受到严重破坏,随葬器物无存,只在甬道内发现墓志一方,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书,是当前发现的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早作品。此墓志单字结构严密,笔划刚劲有力。它和《多宝塔碑》前后相承,风格基本一致,而现藏最早的《多宝塔碑》拓本,是北宋拓本的影印本。新出土的《郭虚己墓志》保持颜真卿楷书原始风貌。墓碑青石,高107厘米、宽104厘米、厚4.5厘米。盖顶篆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正文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有1150字。本帖为九七年刚从河南出土颜碑,保存完好,字口清晰,为目前已发现颜真卿(41岁书)最早的书法作品。它记载了墓主人郭虚己的生平事迹,郭虚己是山西太原人,他先后任中丞使、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位,在守卫唐朝边境的战役中,郭虚己亲率士卒在战场上拼杀,屡立战功,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他还对边境地区的不安定因素进行了整治,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郭虚己去世,终年五十九岁,他死后,皇帝下令为其举行国葬。这一发现,让人们对颜真卿早期的书法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对于郭虚己的敬重,以及对这位伟大书法家作品的珍视。那刚劲有力的笔划,排列整齐有序的文字,都彰显着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在那古老的洛阳砖厂,人们不经意间翻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发现了这部保留最完好的颜真卿楷书作品,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让人们得以一窥其中的奥秘。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宝典,它见证了唐朝的辉煌,也见证了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文字排列整齐有序,高超的文字技艺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每一个字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它们紧密相连,却又各自独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颜真卿书写时的专注与投入,仿佛能看到他挥毫泼墨的身影。那刚劲有力的笔划,犹如刀刻一般,深深地印刻在青石之上,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这不仅仅是一块墓碑,更是一件无价的艺术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新出土的《郭虚己墓志》保持颜真卿楷书原始风貌。墓碑青石,高107厘米、宽104厘米、厚4.5厘米。盖顶篆书:《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正文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有1150字。本帖为九七年刚从河南出土颜碑,保存完好,字口清晰,为目前已发现颜真卿(41岁书)最早的书法作品。这部作品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见证了颜真卿早期的书法风格,也为后人研究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那清晰的字口,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让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颜真卿的书法魅力。每一个字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墓碑之上,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美感。这部作品的发现,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颜真卿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让我们对古代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文字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刚劲有力的笔划,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结构严谨的文字,如同精心构建的建筑,各个部分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这种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书法技艺上,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之中。它见证了唐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也见证了颜真卿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在那古老的洛阳砖厂,这部作品的发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人们对古代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向往。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这部作品,感受它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书法家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