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名:雪山飞狐</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7106112</p><p class="ql-block"> 文字:雪山飞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12月29日,时值岁末,同窗好友相约瞻仰武昌起义门。冬日的暖阳洒在古老的城墙上,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起义门位于武昌古城墙的一角,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者。这座城楼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为推翻封建统治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瞬间。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起义门原称中和门。在武汉市武昌首义路南端,为武昌城南垣三门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和门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它是武汉人熟知的武昌古城汉阳门、文昌门、平湖门、大东门、小东门等十大古城门之一。</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兴建武昌城,历时30年方成。当时武昌城共有九座城门,只有起义门(原称“中和门”)保存至今。津水路原为护城河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的夜晚。月色微明,星光灿烂。楚望山附近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驻地忽然变得嘈杂起来,工程营左队的年轻士兵满怀愤怒地走出营房,开始了他们的聚集。连日来,武昌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清廷鹰犬疯狂搜捕年轻的民主革命者,同盟会的许多领袖人物被迫逃亡,彭楚番、刘复基等多位志士被残酷杀害。在等待中灭亡还是在反抗中生存?群龙无首的新军士兵们面临了最后的选择。“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一个熊姓士兵断然打出了第一枪,击毙了那个前来阻挠的粗蛮的反动队官。于是,士兵们呼啦拉地冲出营地,向楚望山的军械库奔去。但是,他们在路上遇到了督衙的马队,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情势十分火急。眼看就要交火,这边不知谁又一声高喊:“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马队的士兵竟然掉转枪口,与工程营的士兵们合兵一处,很快就冲进了军械库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夺取军械后他们以最快速度架起大炮向督衙府轰击。还在睡梦中的督军瑞澄被几声炮响震醒,竟与一些反动军官抱头鼠窜而去。“如要革命,快与我辈同去!”一个叫熊秉坤的战士起义门前喊出的这句口号,竟然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最强音。在这个口号此起彼伏的呼喊声中,各省纷纷扯下了满清皇朝的青龙旗,宣布独立。于是,腐朽没落的大清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随同崩塌的还有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整个民族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此,社会不再需要皇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清末,湖北新军在此建立军械库,存有124门大炮、5.9万支步枪,成为当时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军械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因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武昌是辛亥首义之区,武昌起义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解放前已倾废。1981年略依旧制重修,城楼高11.3米,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楹华确,颇为壮丽。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半圆形城门高5米,城门上方新嵌长方形石额,刻“起义门”三字,为叶剑英手书。</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城楼上,这里不仅可以俯瞰整个武昌古城墙,还能远眺楚望台遗址公园的美景。 在城楼上,远眺洪山,丛林蓊蔚,禅院清幽;近览紫阳湖公园,亭台错落,柳丝飘拂,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知不觉漫步到了首义碑林和首义烽火石刻。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起长戈兮定九州,挥宝剑兮御千年”等诗词镌刻在巨大的石碑上,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不远处,一块巨石上刻有“辛亥革命百年”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字样,简洁有力的大号楷体字形让人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武昌城的高楼大厦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与这座古老的城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起了那句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义门公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英雄的壮志与豪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漫步于楚望台遗址公园中,四周绿意盎然,一片宁静祥和。这里曾是清朝湖北军政府所在地,也是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的第一批革命政权机构之一。如今,楚望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缅怀先烈、感受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楚望台位于武昌梅家山,今起义门左侧山冈。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武昌,曾驻跸梅亭山,在此闻报得第六子,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朱元璋当皇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后来称为楚昭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并在梅亭山上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同时建造“封建亭”。</p><p class="ql-block"> 朱桢为了不忘父皇之恩,常常在此遥望帝京南京,因此又建了“楚望台”,从此,梅亭山一带被称为楚望台,成为明清两代武昌较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p><p class="ql-block"> 目前,这里已经按照历史资料,原样恢复了楚望台的楚望亭和风雨长廊,成为武汉市独一无二的“忠孝文化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离开楚望台时,冬日的阳光将整座城楼染成一片金黄。回首望去,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起义门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提醒着后人铭记过去,珍惜当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冬日的起义门公园,虽然没有了春夏的繁花似锦,没有了秋天的五彩斑斓,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让我们在冬日里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与英雄的气息。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追溯历史的足迹,更可以感悟到那些英雄们的精神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次旅程不仅是一次对历史遗迹的探访,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处风景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前行,探寻更多未知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光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