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

智行天下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智行天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5485459</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承德外八庙是指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是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共12座,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 。历经岁日沧桑,有的已经损毁,大部分还是保留下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三种,它们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些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来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它们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我们这次参观了相邻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仿西藏布达拉宫建造。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殿顶高出群楼,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 碑亭后的五塔门满壁白色,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大红台建筑在山腰上,复杂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处理成几个不等高的颊。绕大红台登踏道再上,就到达东红台,继续向上,到达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心建筑万法归一殿。这些殿亭,高低错落,与红台、白台交相辉映,在重重群山的衬托下,空间轮廓雄伟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小布达拉宫紧邻的是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为迎接六世班禅到来,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建造,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以藏式建筑为主,又明显带有汉式寺院建筑特点。在清代建筑中,算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名园,更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的一个杰出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红台位于琉璃牌坊北面。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妙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据说殿顶共用赤金1.15万多两。妙高庄严殿后面是万花仲院,由金贺堂与万法宗源殿组成,是一个藏式院落。琉璃万寿塔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点。六世班禅的居所吉祥法喜殿在大红台的西北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承德外八庙是当时清政府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来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外八庙像一颗颗星星环避暑山庄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势,山庄是皇权的象征,这些代表着不同民族的庙宇建筑,则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表现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