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煤油灯

梅虹影

<p class="ql-block">  万家灯火通明时,我想起母亲想起童年的那盏煤油灯。 </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煤油灯,五花八门,灯样因人而异,因材而做,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那些被煤油灯照亮的温暖时光,恍如梦境。</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乡下人家都用煤油灯。最普通的一种,是用陶土烧制而成。使用的时间久了,红褐色的釉面上,沾满了煤油,看起来脏兮兮的。它是一个大肚子灯葫芦,里面贮了煤油。葫芦上面有一个灯盖子,盖子中间竖着开一个小洞,洞里穿上一根灯芯(也叫灯捻子)。灯葫芦下面的灯柱,连着一个灯盏,灯盏下面就是灯座。在灯葫芦和灯盏之间,有一个耳朵一样的手柄。油灯一般都是放在墙壁上的一个方形小洞里,透过一片镶在外面的玻璃,灯光也可以照到外屋去。那洞上面常年被灯烟子熏着,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灰。</p><p class="ql-block"> 记得夜间点煤油灯照明。煤油灯,在我们老家河南周口又叫作“洋油灯”,都是自己做的,常常用墨水瓶或大点的药片瓶。瓶子准备好后,还要找到铁皮或铝皮,一般铁罐头瓶可用,有眼洞无法使用的瓷盆瓷碗可用。这些都可以因陋就简的用来做煤油灯灯管。用一把能剪薄铁皮的剪刀,没有可以去借,或家里剪布已经不锋利的剪刀可用来剪铁皮。如果用瓷盆或瓷碗做油灯管,首先要用锤锤将表面的瓷敲掉,且将瓷清理干净,此时一块铁皮呈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做煤油灯管的特皮为长方形,宽为成年人三指那么宽,长依煤油灯瓶的高矮来定。长方形的铁皮剪好后,找一根吃饭用的筷子,先将长方形铁皮长的那面边缘用钳子夹弯少许,把筷子平放在刚夹弯的地方,用钳子夹住夹弯处,值得注意的是,筷子与夹弯处必须紧密,钳子夹住不能松,用锤锤慢慢敲,让铁皮慢慢地向筷子方向内卷,从筷头看,当铁皮已沿着筷子内卷一周半左右,松开钳子,夹住已经内卷好的筷子外面,这时慢慢用锤锤敲打,直到铁皮沿筷子周边内卷完毕,此时煤油灯管已做好,但仍在筷子上套着,从筷子一头铁管处,慢慢地敲,使之筷子从铁管退出来,煤油灯管已经做好了。</p><p class="ql-block"> 然后,用草纸搓成杆状或者用棉花搓成条状,再或者用手工棉线做煤油灯芯,一般用草纸或棉花做灯芯,当然用棉花做灯芯的要多些。做灯芯用的材料做好了后,将棉花条从煤油灯管一头开始,慢慢地往灯管口往里推送,将棉条旋转着往里推,直到棉条凸出煤油灯管的另一头,这煤油灯管上下头之分,依棉条凸出管头长短来分,长许多的那头应该卷放在瓶内的瓶底,凸出一颗米长的那头为上头,点灯照明就点这头。然后在瓶盖上开孔,孔的大小以煤油灯管横截面尺寸大小为准。开工用刀尖在瓶盖中间旋转,刀尖一边旋转,一边用力向瓶盖中推压,直到被钻通,此方很费力费时。不过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一段铁丝,用钳子夹住铁丝一头,另一头夹着放进灶堂里烧红后,用钳子夹住往瓶盖中间推,很快就被凿通,钳夹着的铁丝向孔四周来回接触,以扩大孔的直径,以孔适度大的时候,这时就要停下来,用煤油灯管头贴近孔面,确定孔的大小合适,孔大了,无法固定煤油灯管,且煤油易从盖上灯管四周溢出,成为安全隐患。孔小了。煤油灯管无法通过盖孔,这时用刀尖旋转慢剐,刀尖旋削一会儿,又用煤油灯管套一下,做到灯凿入盖孔时刚好通过,且煤油灯管与盖孔缝隙很微小,这样煤油灯时才不至于煤油被溢出来。 </p><p class="ql-block"> 大人做事,小孩儿做作业或玩耍,煤油灯挂高些,以互不遮挡为宜。最后,往瓶里添加煤油。煤油灯内的煤油添加后,再等些时候,让煤油从煤油灯底部的灯管头内棉条慢慢地浸润,直到灯头,等到了一定的时间后,用火柴点燃试一下,煤油浸润到灯头时,易点燃,且亮度稳定,若煤油还没有浸润到灯头,用火柴点燃瞬间熄灭,将灯头棉条燃烧至灯头管内,即使煤油浸润上来,也无法点燃,此时,用镊子尖夹住棉条头,往灯头外扯拉,少许凸出煤油灯管头即可,若煤油灯棉条较大,照明光亮,但易耗煤油,这时用剪力剪去多于的灯头棉条,做到既能省煤油,又能适度照明。</p><p class="ql-block"> 用草纸条或棉线做灯芯,其制作流程与棉条做灯芯相同。当然,这是自做煤油灯,有些费时费力,但经济不用花钱买。煤油灯,是生活在物质最匮乏年代的那代人最美好的回忆,自做煤油灯,更是最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电灯普及之前,它是最主要的照明工具,简单、实用,比豆油灯要亮许多。</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天黑透了,点燃油灯,黄色的火苗儿不停地跳跃着。灯光填满了整个房间,只有灯下一片圆圆的黑影。灯光摇曳,下面的影子也跟着左右摇晃。一家人围桌而坐,有说有笑,共进晚餐。乡下的村子里,每一家的窗子上,都有一片昏黄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从远处看,那点点灯光,就像散落在人间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冬夜漫长,母亲要在灯下缝衣服做鞋子,她那低头干活儿的身影,就映在身后的墙壁上,显得无比高大。有时候,母亲一边在灯下做针线活儿,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那故事都是听来的,口耳相传,家喻户晓。那时候,我对《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现在这本书还经常我爱看的书。让我们在人之初,就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知道了悲欢离合、善恶美丑。</p><p class="ql-block"> 在煤油灯下,我们有时候趴在床上翻看课本,一不小心就被燎了头发。母亲一针一线地缝补我们白天玩耍刮坏的衣服,磨破的鞋子。那一声声嗤啦嗤啦的针线声,单调而枯燥,在寂静的晚上,听得格外真切。</p><p class="ql-block"> 人们到到代销店去买东西,常常要拎一个油津津的玻璃瓶子,打满四毛钱一斤的煤油。夜深人静,灯光渐渐暗下去了,灯葫芦里的灯油要耗尽了。赶紧拿出油瓶子添加灯油,油灯就又亮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点灯要用火柴,那时候很少有人把火柴称为火柴,而是称作“洋火”。二分钱一盒的火柴,是最常用的东西。点灯,抽烟,生火做饭,都离不开火柴。推开火柴盒,捏出一根火柴,在火柴盒的侧面用力一划,嗤啦一声,冒出一团火焰,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红磷燃烧的味道。就是这一根根火柴,让大家的生活里充满了烟火气,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有钱人家可以点蜡烛,对于我们这些穷人家来说,蜡烛可是奢侈品。平时是不易得到的,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可以买几只蜡烛。除夕夜里点起来,屋里会比平时用的油灯亮堂许多,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除夕夜,我们可以拿一只蜡烛放在纸糊的灯笼里,提着在村里到处跑。互相追逐着影子,驱散了前面的黑暗,那感觉别提多美了!剩下来的寸把长的蜡烛头儿,也是我们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校园里,早晨要上早自习。写字读书,都需要一盏小油灯照明。天黑了,教室里一点一点的灯光亮起来了,照亮了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下课后,每个人的鼻孔里都被熏得漆黑。后来,有个善于钻研的老师,仿制了一种无烟灯,灯盖子上插了一个铁筒儿,在铁筒儿下边锯开一个方形小窗儿,点燃里边的灯芯之后,那燃气从铁筒儿上边冒出来,再点燃一次。由于进行了二次燃烧,燃烧充分了,产生的油烟子就少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煤油灯,伴我走过了艰辛的童年,伴我读完小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上早自习和晚自习已经用上荧光棒了。</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村里通了电,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变。到了晚上,一拉墙上那根细细的绳子,开关嘎巴一声脆响,那个吊在顶棚上的灯泡,就发出明亮的光芒。灯泡里边C形的灯丝,白亮白亮的,刺人眼目。比起油灯和蜡烛,不知亮了多少倍。点灯的普及,开启了一个光明的新时代。后来就渐渐有了电视、电话、手机。</p><p class="ql-block"> 如今,煤油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一盏盏用过的油灯早已不知哪里去了!在我的记忆中,每一盏灯都给我温暖和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