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 旭哥小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271528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岭南,天气虽见凉,对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度左右的广东而言,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尽管如此,由北方过来的朋友,一落地便是一身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于是,朋友到达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赶紧脱去身上厚实的冬装,换上薄薄的长袖衫裤,人立刻就显得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 接到朋友后,我们的车顺着新开通的“深中通道”,向东一路北上。谈笑声中,开启了我们自驾的粤北之旅。</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在职和退休,粤东粤北这片土地我没有少来过。这里有深深的客家文化,有独特的丹霞地貌,和西京古道,这些丰富的文旅元素、地质奇观和驿道风情,就浸润在这片多情的土地和山水之间。</p><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便是我这次自驾游首推的城市和景点。“抬头望西湖,低头读东坡”,这种独特的惠州文化元素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下午时分,我们顺利的到达了被喻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在我的提议下,大家特意环湖转了一大圈,最后在湖畔选择了一间被喻为“晨观日出,晚揽晓月”的酒店住下来。</p> <p class="ql-block"> 谈到惠州西湖,自然便联想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据史料记载“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宋朝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中描绘西湖“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p><p class="ql-block"> 杭州、颖州和惠州,都曾是苏东坡被贬谪之处。在这些地方,苏东坡都为西湖留下了胜迹,而这些胜迹又因苏东坡而倍添风采。</p><p class="ql-block"> 惠州的西湖原名为丰湖,是东坡先生在治理水患改造湖泊后更名为西湖的,这也凸显了东坡先生对西湖成痴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杭州的西湖,我也去过几次。在面积上惠州的西湖不及杭州的一半。而惠州苏堤的长度,不及杭州苏堤的10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杭州的苏堤,是杨柳依依,婀娜多姿。而惠州的苏堤,除杨柳外,还有气根悬空,千丝万缕,美若长髯的古榕。</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九亭、三座石塔等、一切与苏东坡有关的景观,在惠州西湖都能够找到许多相似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惠杭两苏堤,一花两世界。在杭州叫“苏堤春晓”,而惠州则称“苏堤玩月”。前一个展示出勃勃生机的心境,而后一个则道出了风情万种的洒脱。</p> <p class="ql-block"> 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主张关爱民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调地方官,为杭州通判。</p><p class="ql-block"> 宋元佑四年(1089年),又因为民辩护,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外调杭州做太守。</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虽两次在杭州任职遭贬谪,但仍属于朝廷的命官。他那一生正气、刚正不阿、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精神和风范,始终支撑着自己为官为民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他两次主政杭州期间,在救济灾民、创设医坊、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方面做了许多的实事,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绝句佳话。</p><p class="ql-block"> 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又因“乌台诗案”的牵连被以“讥讪先朝”定罪。</p><p class="ql-block"> 从杭州被贬至英州,在赴英州的途中,再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于惠州安置。</p><p class="ql-block"> 虽为贬谪的苏东坡,仍然受到惠州百姓“父老相携迎此翁”的热情欢迎。他及家眷被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安排在官府的接待客栈“合江楼”居住。</p><p class="ql-block"> 安身仅过十几日,苏东坡受上面严责,又被迫搬迁到条件恶劣的嘉祐寺居住。在经过数次折腾,终定居于白鹤峰。</p><p class="ql-block"> 在杭州,他是苏轼,是通判,是太守,身为执政官员修建苏堤,一声令下可动员聚集10万人清理湖淤,堆泥成堤。</p><p class="ql-block"> 有百姓抬猪前来感谢,他则令人烧制成“东坡肉”,分发百姓,与民同享,其乐融融,无不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 而在惠州,东坡先生年岁已58,正演绎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沦落为一名戴罪的看客。</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虽遭如此下场,但在疏浚河道,治理水患,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具等作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以香客的身份,与泗洲寺的希固和尚共同商议修堤治水事宜。不仅带头捐出犀牛腰带,还动员弟媳捐出朝廷所赐的银子来治理惠州的水患。</p><p class="ql-block"> 在“东坡园”,有一座铜铸的雕塑群。居中者为东坡先生。左起往右依次是骑秧马插秧的老农、手抓草药的村姑、双手举犀牛腰带的孩童、肩挑稻谷的农夫和田头的水碓。</p><p class="ql-block"> “秧马”指先生推广的一种省时又省力插秧农具,“犀牛腰带”寓意他捐款修缮西湖的事迹,“水碓”特指他从江南引进的先进灌溉农具。</p><p class="ql-block"> “草药”记载着瘟疫来临期间,他自制草药方帮助百姓治病的事迹,“稻谷”反映的是他为当地农民争取赋税钱粮两便,或按低粮价收税的政策,缓解了农民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这座铜铸的雕塑群,把“一肚子不合时宜”,一个身处江湖之远,不忧其君反忧其民的苏东坡展现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温婉的西湖,鹤峰返照,苏堤玩月、玉塔微瀾、六如禅悟、西新避暑,无不承载着东坡先生曲折甘苦的诗意人生。</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谪居惠州两年多,深受岭南朴实、友善的民风所感染,激发了他诗文创作的灵感,为后人留下近500多首诗文。</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在尝了惠州太守东堂将军树的荔枝后,觉得荔枝十分美味,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 同是写荔枝,而东坡先生在《荔支叹》中,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来鞭挞汉唐时地方官吏为争新买宠向朝廷进贡,劳民伤财的丑行。</p><p class="ql-block"> 清末惠州人丘逢辰写道“一自东坡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由此,惠州因东坡先生而扬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那一座立于湖畔九百多年的《朝云墓》,是东坡先生生命里西湖梦的唯一。</p><p class="ql-block"> 墓碑上刻着“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墓前立有六如亭,在墓的旁边有王朝云手持经书的石雕坐像。</p><p class="ql-block"> 陪伴东坡先生一生的三位女性都姓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更像是一种尘缘。原配王弗,三十岁前病逝。继室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陪伴东坡二十五年,是他的贤内助。</p> <p class="ql-block"> 王朝云,字子霞,浙江杭州人,歌女出身,聪明俊秀。12岁时被苏轼收为婢女,19岁在黄州时纳为妾。</p><p class="ql-block"> 据说王朝云的一句先生“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先生慧眼识珠,从此便与朝云结下了不解缘,最终成为了先生的红颜知己。</p><p class="ql-block"> 1096年夏季,惠州瘴疫流行,死了很多人,年仅34岁的王朝云也遭此难。尽管东坡先生想尽了办法,但由于受到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终未能挽留住朝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按照遗言,东坡先生把朝云葬于丰湖栖禅山寺旁。人们都说西湖有东坡先生与朝云生死相随的倩影,湖水波光粼粼处珍藏着东坡先生的感情牵挂。</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遭“乌台诗案”后,贬到黄州,再贬至惠州,为“侍妾”一生的朝云,一直陪伴在东坡先生的左右,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先生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东坡先生用“一生辛勤,万里随从”来称赞红颜知己王朝云。</p><p class="ql-block"> 《朝云墓》至今保存完好,即使在文革中也未遭到破坏。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已成为惠州西湖文化的组成部分,被惠州人民永远珍藏。</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的一生心系西湖……</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从物理层面上来讲,先生的贬谪之徙皆有西湖。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先生只为心中的西湖而歌,留下了名垂青史诗文。但从情感世界去探究,先生灵魂深处的“西湖”便是侍妾王朝云。</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到了晚饭的时间。我们在酒店二楼的自助餐厅选择面朝西湖的位置坐下。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西湖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傍晚,一抹宛如灯笼般的晚霞,把火红火红的光洒落在湖面上,湖中显得格外宁静,一种惬意的心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也许,这就是我多年以来,深究惠州西湖和热爱“西湖”文化的动因和情愫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配 曲:《平湖秋月》中央民族乐团</p><p class="ql-block"> 说 明:资料源于《惠州东坡纪念馆》;文中部分插图源自网络,在此鸣谢原创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