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足迹72——邯郸学步、殷墟和赵州桥

通达

<p class="ql-block">2005年4月2日与同事出差去北京,第二天早晨到前门,北京的气息真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前,等待瞻仰毛主席的人们在排队,还没开始放人。我向中国历史博物馆走去。早晨在北京下车与同事分手,他去看望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这时他打来电话让我到报国寺去会和。我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坐上10路公交到广安门下车,去浏览报国寺里面的古玩市场,中午去品尝北京炸酱面填饱肚子,北京炸酱面是有些名气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过国家文物局以后,我和同事打车到北京西客站,第一次在这里乘车,我站在栈桥上拍照,多车道的车站大顶棚气魄很大。白天很疲劳,上车就睡。</p> <p class="ql-block">4月4日早晨5点半,车到邯郸,在朦胧与黑暗中到了邯郸宾馆,房间条件稍差,但价格便宜。小睡片刻吃早餐,大堂上四面的铜雕版画都是赵国的故事:陌上桑、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邯郸学步、煮豆燃萁等。邯郸在距今2500多年前是战国时代赵国的首都,许多成语产生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座城市。中国的成语之城就是邯郸,所以邯郸宾馆的装饰画都是成语典故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上午首先来到邯郸市的学步桥,这是成语邯郸学步发生的地方。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北方燕国的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态非常优美,就来到赵国都城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态十分优雅,翩翩风度。少年就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学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学着迈右脚。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走路越走越别扭,走路姿势反而不如从前了。</p><p class="ql-block">三个月过去了,他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弄得不会走路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这个成语故事说明,愿意学习的愿望是好的,但生搬硬套的结果是把自己原有的东西都丢掉了。</p> <p class="ql-block">邯郸学步的事情不一定就发生在这座现代大桥的位置,但一定是发生在邯郸。这座大桥被取名为学步桥,桥头还立着邯郸学步的雕塑,雕塑的人物是赵国的俊男美女在走路,后边一个人像小丑一样的学着前面的人走路。不过把燕国人雕塑成这个样子,有些不妥,须知北方燕人的身材一般是比较高大的,不会这样猥琐。想想看,三国演义里那个猛张飞在长坂坡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此决战?”吓退曹操大军,何等高大威猛。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赵子龙也是燕人。</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燕人的作者走在学步桥上,作者没有跟着邯郸人学步,但走路的姿态应该是不差的。</p> <p class="ql-block">从邯郸出发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途中参观赵国文化城,园内有亭榭、池水、桃花、拱桥和赵武灵王纪念塔。初春乍暖还寒,已经有了春天的生气,但还有些萧索。</p> <p class="ql-block">从河北邯郸市北行10公里,我们路过黄粱梦镇,镇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著名建筑,这可是“黄粱美梦”这句成语发生的地方——卢生祠。</p><p class="ql-block">卢生做黄粱美梦的卢生祠在当地道教宫观吕仙祠的后院。吕洞宾的庙很多,但卢生祠全国却只此一处,别无分店。</p><p class="ql-block">现有的黄粱梦建筑为明清风格,祠院内既有红墙绿树,又有碧波青烟,既有北方道观的幽静,又有南方园林的清丽。</p><p class="ql-block">邯郸黄粱梦是我国梦文化的发祥地,无论是在中华大地,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卢生祠里,四面壁画仿佛是连环画,画说着卢生的春秋大梦。</p><p class="ql-block">画说唐朝开元年间,道士吕洞宾成仙后,变化成一长者云游天下。在邯郸城郊的一家客店里,遇见了骑毛驴上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p><p class="ql-block">卢生向吕翁讲述自己屡考不中,花光家中积蓄,穷困潦倒对前途颇感失望,说话间由于心情不佳昏昏欲睡。吕翁见状,便拿出一个青瓷枕,说:“你先睡一觉吧”。此时,店主正煮黄米(小米)饭。卢生接过青瓷枕,很快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壁画是:酣然入睡、金榜题名、高官厚禄、驰骋疆场、美女妻妾、老之将至、妻儿泣别、梦醒黄粱米饭还没有蒸熟。</p> <p class="ql-block">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做了一个极其逼真的梦。</p><p class="ql-block">卢生来到了一座红墙绿瓦的庄园。几个月后,卢生娶了一位姓崔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一天,崔小姐对卢生说:“今年适逢大比,何不进京应试,求个功名?我家有几门亲戚都在朝中做官,到了长安,只需递上一张名片,事情就好办了。”卢生告别妻子来到京城,果然一举考中了状元。</p> <p class="ql-block">当了状元郎的卢生出将入相,成了大军统帅功勋卓著。后来也因为官场倾轧政治沉浮,锒铛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峰回路转,他再次被皇帝重用,位列国公,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他活到80多岁,病重将死,皇帝还派心腹慰问。</p> <p class="ql-block">在梦中,卢生经历了飞黄腾达的过程,娶妻生子,升官发财,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然而,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这一切只是个梦,现实中的客栈老板的黄粱(小米)饭还没有煮好。卢生意识到,自己梦中的富贵荣华,就像这未煮熟的黄粱一样,都是虚幻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场短暂而虚幻的好梦,比喻那些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或是幻想。它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应当脚踏实地面对现实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卢生短短的一梦中,经历了人生的得意,宦海的浮沉。梦回之后,卢生决然而去。</p> <p class="ql-block">在殿内,我见到了这个读书人仍在酣睡在他的梦里,这个睡梦中的卢生石雕是明代的作品。他头朝西脚朝东,枕着青瓷枕,侧身而眠。不知此时的卢生正梦到了人生的哪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石窟,在一座高兀荒秃少林少绿的山上,但见阶石排云而上。响堂山的名字是因为在石窟幽深的洞里,人们击掌能发出洪亮的回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山下入口处有一个宋塔,内空可登,层层有门。砖塔云角样式,这是常乐寺宋塔,明代重修,高约3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塔顶已经风蚀得苍老凋零,很有历史的沧桑感。现在已经不让登临,正在维修。</span>岁月的洗礼,让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最初开凿于北齐,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距今已经1500多年。现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p> <p class="ql-block">登上北响堂山,这是同云冈石窟风格类似的两个大洞窟,此即大佛洞。洞窟里有中心柱,柱上开凿佛龛,中心柱四面环绕回廊,在回廊上仰望直压头顶的穹顶,满目的雕像。洞窟里的采光,来自顶部凿开的天窗。</p> <p class="ql-block">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该窟进深11.8米,宽13米,高11.4米,洞窟中心是塔形柱,柱上三面开凿佛龛,正面佛龛内为一佛两菩萨,正尊坐佛连座通高5米,佛的背光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期间,生动活泼。洞窟壁上共开凿26个列龛。</p> <p class="ql-block">在北响堂山上俯瞰。</p> <p class="ql-block">  安阳殷墟正门</p> <p class="ql-block">从北响堂山下来,然后在下午3点来到安阳殷墟。殷墟就在小屯,门口为甲骨文字,院子里铺满了河卵石,迎面为甲骨文发现地石碑,正面是殷墟宫殿遗址,真迹埋在地下,上面是仿建的遗址。此外,还有在遗址上复原的商代宫殿展示,里面为殷墟博物馆。还有甲骨文碑林和甲骨文长廊。</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发现地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发掘后的遗址上复原的商代宫殿。</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商代宫殿回廊。</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碑林。</p> <p class="ql-block">发掘出土的商代的车马坑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埋葬的古车。</p> <p class="ql-block">按照原大原貌原位置复制的殷墟发掘现场,发掘现场的真迹保护性的覆盖在下边。</p> <p class="ql-block">宫殿遗址上殉埋的奠基奴隶。那个时代,奴隶主建造宫殿居所,都要杀害奴隶奠基,埋在宫室下边。太残忍。</p> <p class="ql-block">发掘现场上那些柱头都是三千多年前的建筑物的柱子。</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见了甲骨文发现地的窖藏坑,那是1928年的发掘现场,这也是真迹覆盖了以后的重现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遗址公园里新建的甲骨文长廊。</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的塑像和亭子是妇好墓的地面标志。</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是在原发掘地点呈现的,地面上立着亭子,亭子前是妇好的戎装塑像,以及妇好墓有名气的一组青铜器雕塑。妇好的戎装立像标志着其下是墓室的位置,因为妇好墓地面的入口是在立像东侧二十多米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的地面入口。</p> <p class="ql-block">地下妇好墓的围栏。</p> <p class="ql-block">地下的妇好墓发掘现场。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老婆。妇好的遗体遗骨已经没有了形迹,现场遗体的位置只是一片棕红色的朱砂。随葬的青铜器已经东倒西歪,这是当时价值连城的东西,现在更是稀世珍宝 。</p> <p class="ql-block">殷墟所在地安阳小屯村。</p> <p class="ql-block">回到邯郸市已经天黑了。</p> <p class="ql-block">4月5日,早起去丛台,因为当初是一群高台,故名丛台,现存仅此一处。当初赵国的赵武灵王在台上歌舞宴饮,有过许多建筑。现在晚近的建筑里有赵武灵王塑像,丛台周围环绕池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决策之地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丛台,又名武灵丛台,位于邯郸市市区,是邯郸市的象征。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赵雍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武灵王建筑丛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丛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鳞次栉比,故名“丛台”。</p> <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在丛台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胡服‌是西北戎狄的短袖紧身服装,而‌骑射‌则是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也就是说,骑兵起源于少数民族,比起汉家地区步兵作战具有作战的优势。</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首先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他不仅要求军队将士改穿胡服,还希望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这种服装。改革内容包括: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等。</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改革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使赵国的军事力量显著增强。改革后,赵国的军队装备和作战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也为后世的军事变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有一个著名的回车巷,就是成语负荆请罪产生的地方。负荆请罪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p><p class="ql-block">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蔺相如是赵国人,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受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和赵王的渑池之会,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凭三寸不烂之舌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而廉颇坐镇边境又使得秦王在军事上不敢轻举妄动,最后赵王安全回到了赵国。</p><p class="ql-block">回国以后,赵王表彰蔺相如,封他为上卿,这样一来,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还高了。廉颇心里就不服气了,他说: “我征战沙场有大功劳,可蔺相如只凭着能言善辩立功,职位却比我高。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侮辱,如果让我碰见蔺相如,我一定要好好地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了这件事,便刻意避免和廉颇见面,不愿和廉颇争高低。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马,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了。</p><p class="ql-block">蔺相如手下的人认为他害怕廉颇,觉得窝囊。蔺相如问: “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秦王那样威风,我都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只是觉得,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果我们两人相斗,势必有一个会受到伤害。我是因为顾及到国家的安危,才把个人的恩怨放到一边。”</p><p class="ql-block">后来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心里惭愧,觉得自己的狭隘险些误了国家大事,于是裸露上身,背上惩处罪人用的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谢罪。从此廉颇、蔺相如两个人成了的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p> <p class="ql-block">在廉颇与蔺相如狭路相逢的地方,现在立着一块记事碑,讲述了蔺相如回车躲避廉颇和廉颇负荆请罪的事情。这条回车巷是明朝知县在此立碑记事。</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到客运站乘依维柯去石家庄(买不到机票),车上多是农民,就像赶大集的,车里堆满了大包小裹,长时间的伸不开腿。到了石家庄火车站,正在施工凌乱不堪而且混乱,多方打听问路以后,在石家庄车站寄存物品,去南郊客运站,乘中巴到赵县,住赵县宾馆,房间有些陈旧,家具也是旧式样,使我感觉很舒服,有一种怀旧的味道。赵县到处都是驴肉餐馆,这是赵县的地方小吃。</p> <p class="ql-block">4月6日来到有名的赵州桥,小学的时候学过《赵州桥》的课文:</p><p class="ql-block">河北省赵县的洨(xiáo)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p><p class="ql-block">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p><p class="ql-block">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p><p class="ql-block">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为小学生们撰写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进入一个很大的院子,这是赵州桥博物馆,博物馆院子里有隋朝造桥的李春塑像,博物馆里陈列着历代从河水里捞出来的隋代桥栏板,古色斑驳的,漫漶剥落的疤痕很多,镌刻着隋代的龙。这就是小学课文里描述过的:桥栏板“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只是穿过了千年岁月,历代从掉落到河里打捞上来的桥栏板和小学课文里描写过的活龙活现的桥栏板完全不一样了,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一声叹息,1400多年的时间,坚固的桥栏板也扛不住岁月的风雨剥蚀。</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很新,现在的桥栏板都是仿隋朝的石刻,不过桥墩和基础还是隋朝的。桥头有后世的关帝庙,原建筑已毁,复建的这一个小一些。走上赵州桥看河里桥的倒影,河水清碧,使我心怡万分,孩提时代在小学课本上读到的赵州桥过了五十多年才看到,感慨唏嘘!</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2021年的2月1日,我看到一篇关于赵州桥的文章说赵州桥在60年前已经消失了。</p><p class="ql-block">但我不同意该文作者的结论。看看我拍摄的桥栏板和柱头之物,烂成了不能再利用的程度,这些风雨千年不临水的桥栏板都烂成这样了,那么临水的桥墩和迎水的桥体的外罩面石料烂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老物件能够利用,文物部门绝不会用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说赵州桥已经消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赵州桥没有彻底消失。至于所谓“一直到1952年,这次的修缮不同于以往,它彻彻底底的被换了个干净,变成了一座用钢筋混泥土修成的赵州桥”的说法,也不客观。明明桥墩桥梁的骨架还是隋朝的,怎能说“被换了个干净”呢?另外,赵州桥何处有“钢筋混凝土”呢?要知道,在文物古迹上用混凝土是文物保护的大忌!赵州桥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怎会把消失的赵州桥公布出来呢?</p> <p class="ql-block">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6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请看,这就是隋朝李春在1400年前创造的工程奇观!桥基还在,赵州桥怎么能说“彻底消失了”呢?</p><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历朝历代赵州桥已经修补了99次。历经这么多的修缮,赵州桥的外表早已和李春建桥时的1400年前有了很大改变,桥面、桥栏板、桥墩的石料石材都不是原来的了。但只要赵州桥的基础和骨架还在,赵州桥就在!</p> <p class="ql-block">对于朽烂外观的文物,最好的保存是建立防护外层,所以赵州桥外罩面很新是不得已的保护。举个眼前的例子,就像新宾县的赫图阿拉城里1999年发掘的努尔哈赤的金銮殿遗址,如果按照发掘现场进行原貌保护,几场大雨就完蛋了。后来的专家论证会,我也参加了,采取围绕宫殿基础建造女真族乱插石样式的保护墙壁,从而把金銮殿的台基包裹其中,于是宫殿台基得以生存延续。如果按照说赵州桥已经消失那个文章的叙事逻辑,赫图阿拉城的金銮殿自1999年就该消失了吧!</p> <p class="ql-block">新宾县赫图阿拉城1999年发掘的努尔哈赤的金銮殿遗址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把金銮殿遗址保护性的包裹起来的金銮殿墙基,真迹就在殿基里。</p> <p class="ql-block">赵县有个柏林寺是新建的,虽说是新建的,但动人心魄的还是那三层屋檐的万佛楼,比通常的重檐建筑等级要高。赵县街中还有一个宋代石经幢,是当时另一个寺庙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塔位于赵县县城东南角,始建于元代天历三年(1330年),已有670余年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