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门的时候没带伞,办完事情出来,下雨了。我和云干脆去附近的超市闲逛,等雨过。</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酒品专柜的时候,一些似曾相识的名字和拙朴的包装引起了我的注意,饶有兴趣地停了下来,拉着云告诉他哪些是我小时候就认识的酒。云自然是见得比我多,并没有细看,只听我报一个酒名就随口说出了它的产地。</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跟随云也品了些知名的老酒,象这样简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牌的酒</span>极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今日一见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惊喜!原以为它们已经在市面上消失,或者经过品牌升级有了新的名字。比如沱牌曲酒,如今已升级为“舍得”酒。不论是原材料和酿造工艺还是品牌的文化内涵都今非昔比,却不知它仍然行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记忆中有一句广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酒,以及鸭溪窖酒、懂酒、枝江大曲、竹叶青等等都是久违的老酒了。虽说它们现如今不被大雅之堂接纳,却仍然温暖着寻常百姓的酒杯,更是我儿时生活的餐桌记忆。这个超市能为老百姓开设这样的一个酒品专柜,真好!不仅保留了时代印记,价格还非常亲民,一斤“老酒”权当一杯奶茶,有的还不及一杯奶茶贵。比如固态发酵、50度的沂蒙老酒,5L才49.9元!让人惊讶到怀疑它的真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酒虽然包装简朴,价格便宜,内涵的酒文化却一点也不简单,有的直接以地名为名,一目了然,比如“沂蒙、伊力、桂林山花、老银川”;有的蕴涵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比如“小白杨”一听就跟西北有关;“老江壶”自然跟山城脱不了关系;“仰韶小陶”典型的河南仰韶文化产物;“烧刀子、老村长、北大仓”在东北;内蒙的“闷倒驴”;……人们最熟知贵州的茅台,可记得还有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糊涂仙”?只道是醉翁之意在山水,难得糊涂有佳酿!</span></p> <p class="ql-block"> 不说名酒,单说耳熟能详的酒类,四川的好酒数不胜数,今天见到一款酒,名字特别有趣,叫做“凉露”,虽说是露酒,实实在在也有52度,却偏偏取了个清爽凉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再说 “竹叶青”,记得我上中学那会儿,有一度民间流行喝这种酒,那时候的包装是白瓷梅瓶,有绿竹图案,竹叶青三个字。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包装了。当时并没有注意它的产地,今日一看——山西杏花村。原来“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确有缘由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杏花村固然自古闻名,“银票”酒确是我第一次见。我以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应该给它的创意打A!它非常丰富的再现了晋商乔致庸当年汇通天下的创举!47.9“分”,还是低了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一琢磨就一发不可收拾,我想起了山西的汾酒、想起了女儿红,想起了那一年我跟儿子一起说走就走的“江湖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平遥古城那会儿的一个晚上,我们在一个老菜馆点了几样小吃,不沾酒的儿子突然提议“妈,来了山西,您不来点儿女儿红?”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致。本打算来一两浅尝,店家要二两起售,二两就二两!酒后微醺,我俩在古街随意溜达,被一间民谣水吧的琴音吸引,儿子说“这里的歌手没您唱得好。”于是我们进去点歌唱。等了好久没轮上,……</span></p> <p class="ql-block"> 正沉浸在女儿红的记忆里流连忘返,云拍了拍我的肩膀拉我看货架上的衡水老白干,62度,纯粮酿造,一斤居然17.9元!它怎么就这么便宜?要知道,白酒度数越高越考究!网上查了,也是这个价!这样的连锁超市该不会卖假货吧?正好晚上有一场朋友小聚,云决定下手买一瓶试试。为了避免价格歧视,他没有说酒的来处,只说是一瓶老酒,请大家品个味儿。开瓶装杯,酒香浓郁,入口醇香,烈而不辣,回味微甜,言及后劲,并无不适。虽不敢与高端酒吡美,作为人们日常消费自然无伤大雅。这次验证打破了我对物价的偏见——谁说便宜无好货?!</p><p class="ql-block"> 话说,这样的瓶装酒在我小时候已然是比较奢侈的酒。那个年代,寻常餐桌上流行的多是当地小酒坊用包谷、红苕酿制的散装酒。能喝上高粱酒就是富裕人家了。那红苕酒有一股烂红苕的味儿,回味还有些苦。我对酒本无研究,因父亲喝酒的缘故,也受了些熏染。父亲偶尔会用筷子头沾了给我尝。尝着尝着就尝出些味道来!</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间,物价翻了不知道多少番,民间小作坊的散装酒都已经涨到几十、上百元不等,市面上也早已不再用红苕酿酒。怎么也不会想到仍然有这样一个地方为老百姓保留了一个温情的角落。这个角落里不仅有人们记忆中的老酒,更有老酒里品不完的味儿!</p><p class="ql-block"> 今日得饮老白干,且以此杯敬老酒:古法老酒传千年,一滴浓情香万家;再以老酒敬生活:且听李白一曲《将进酒》 </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p><p class="ql-block">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正好,风过暗香盈袖。过瘾!</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