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周日,朝阳透窗照进来,寝室变得亮堂堂的,那种潮闷一下就消散了,难得的大晴天,应该是出梅雨季了。</p> <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快九点了,走廊外面有女生的笑语声,昨天晚上她们就约好要去逛商场。宿舍楼里还很安静,多数人仍赖在床上,早饭肯定省了。我和宿友小赵赶紧起床洗漱,一会也相伴先去外滩,他随后去人民百货大楼,要给媳妇买身衣服寄回新疆。我则转车去往徐家汇。</p> <p class="ql-block"> 每逢周日都期盼着外出,这魔都的魅力真得很上头,有那么多历史名胜和故居,市井风情的老街弄堂,我真得乐于游逛其中,遇上晴好天可以跑得更远些。说走就走,今天可以去稍远的徐家汇,看那座百年天主教堂,它被称之为远东的梵蒂冈。</p> <p class="ql-block"> 出校门走向对面的五角场,这个不大的市场里,百货、书店、餐饮、发廊以及影院等门类齐全,它虽然显得朴素简陋,可是这一带的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靠边上有家小饭馆,曾在此吃过两回。这个时候显然过了早餐饭点,仅有两三人在用餐。那个老阿姨看见我们走过来,即起身招呼:小伙子进来坐嘛,侬要吃啥?</p><p class="ql-block"> “两碗阳春面,四两生煎馒头。“ 我随口回应道。</p><p class="ql-block"> 没有征询小赵便自作了主张,是知晓这个锡伯族小伙的口味,同宿舍相处这段时间,对他的脾性爱好也了解的大差不差。</p> <p class="ql-block"> 以北方人的认知和习惯,早餐多以稀粥或汤水类为主,不管是汤面还是捞面,那都是午饭或晚饭的主食,大清早吃下一碗阳春面,搁在以前,我是不愿接受的,这会哪还有的挑拣,出门在外不就讲个入乡随俗吗。</p> <p class="ql-block"> 上海阳春面,一碗再普通不过的大众饭,确是非常经典的面食。这碗清汤白面点缀些许香菜末和葱花,在北方人眼里可不就是清汤寡水的素面呗,其实不然。确切讲,猪油、骨头汤才是阳春面的灵魂,酱油色和胡椒粉又为其提味增色,吃起来又清清爽爽的。也有荤味的肉丝面、鸡丝面等,无非是在阳春面里多了些浇头罢了。</p><p class="ql-block"> 一碗阳春面八分钱,应该是最有性价比的早餐,再配上皮脆馅满、口感鲜甜的生煎包,自然也成了我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放下碗筷,在门口结了账。</p><p class="ql-block"> 阿姨又笑呵呵的说:浓去白相呀,蛮好,蛮好的。</p><p class="ql-block"> 哎。我们微笑的点头回应。</p> <p class="ql-block"> 我俩快步向55路公交车站走去,这是去南京路的。那边国权路边上是学校教职工住宅区,低矮的围墙里有好多连成排的日式旧楼,因此有了“村舍“的名称。路口处的9路公交车往虹口公园的,这是复旦校园通达繁华市区的两条主要路线。每逢节假日,候车的人排着长长的队,大家都翘首盼望公交车赶快冒个头。</p> <p class="ql-block"> 这趟车可以说让学生包圆了,我俩在人堆中奋力挤到车后面,一车人目的地大概相差无几,都是在南京路附近下车,只得站立四十多分钟。</p> <p class="ql-block"> 每逢星期天公交车总是趟趟爆满。听说教职工们乘车都会赶早,九点之后则是学生出行的高峰,这个错峰出行的方式,已经成了复旦人自觉默守的约定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街景从眼前依次闪过,思绪亦如过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回放:</p><p class="ql-block"> 八六年初春时节,有着百年历史的相辉堂和逸夫楼前,满树皎洁的玉兰花迎风绽放,阳光透过柔纱般的花瓣,魔幻出明暗与虚实交融的影调,宛若飘逸的水墨画,秀出空灵而雅致,这里成了复旦校园最美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研修班开学仪式放在小礼堂,有院校领导和知名教授在座,上海记协及几家媒体代表前来恭贺,还有许多同专业的学弟到场助兴,一下有了隆重的气氛。会上,主讲导师周国平教授讲话末了,他又风趣的说,今后一段时间里,复旦校园每天都有一场全国新闻联席会议。这个夸张幽默的比喻,引得全场笑声一片。</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在街上还能遇到卖玉兰花的姑娘,盛满提篮的玉兰花朵,素雅如云,上海人蛮喜欢买些放在家里,任其幽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 来沪之前,我听说经过遴选,各省区只给一个名额,加上新华社和几家中央媒体,全班应该有40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为照顾我们这些特殊学员,学校将一个小招待所的两层楼腾空,年轻人住三人间,年龄稍大在两人间,西北片区的陕西、甘肃,新疆为一个宿舍,我们三人年龄又相当,隔壁住的是宁夏的老李和西藏的强巴大哥。</p> <p class="ql-block"> 年纪稍大的是广东与贵州的两位老兄。来自开放前沿的广东老陈显然见多识广,他会以拉着洋腔的粤语讲述港澳轶闻趣事,那种绘声绘色的神态保准让你深信不疑,所以,他那个宿舍从不缺笑声。</p> <p class="ql-block"> 黝黑肤色的强巴绕旦显得老成,大家戏称他是一肩挑着青藏两地的“钦差大臣”。同屋的宁夏李哥给大家透露,这个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藏族大哥,出趟远门居然还带了一口袋青稞面糌粑,可见他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家乡的眷恋有多么执著。</p> <p class="ql-block"> 有几个南方女生好奇,嚷着要品尝糌粑的滋味。众人聚在他的宿舍里,看他如何做酥油糌粑。 依我看这和回民坊上的牛油炒面差不多,区别在于炒面用开水冲调成粥糊,多以咸味为主。而糌粑伴些酥油搓成一个面团,嚼着味淡发干,加些糖口味还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强巴还特意买了几袋牛奶冲调出一壶热奶茶,一会功夫,酥油和奶茶的香气在四周散开来,屋里充溢着青藏高原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宿舍三人,兰州的小郭是个活跃分子,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热乎劲,让人无以抵御。小赵是新疆锡伯族人,生长于伊犁民族聚集地,从小学的汉语,还又通晓维语和哈语,他好像有语言天赋,不愧是北大汉语言专业的高材生。这人思敏善谈,看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也是新疆媒体中的翘楚者。</p><p class="ql-block"> 他们两个经常会针尖对麦芒,话语喋喋不休,非得争辩个子丑寅卯不行。我这个笨嘴拙舌的关中冷娃,不但成了他俩唯一的听众,而且还是双方“争斗”的缓冲地。</p> <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我们三个西北汉子就闹出个笑话,暴露了没见过世面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那是刚到没几天,有天回宿舍已经深夜,楼里边静谧幽暗,怕惊扰了他人休息,我们脚步放缓,轻轻的打开房门,开灯一瞬间,眼前的一幕令人高声惊叫,一群黢黑油亮的大虫子地上乱窜,看得人头皮发怵,我们本能的抓起扫把与拖鞋边喊边打,那些东西却瞬间隐遁,消失于这栋老建筑的某些犄角缝隙之间。仅管连个毛都没打着,动静大的惊扰了楼上楼下。</p><p class="ql-block"> 咋得拉?人们都围过来看个究竟。</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听我们描述,嘿,什么虫子吗,蟑螂没见过,用这样大惊小怪呀!说得我们一下相形见拙,顿时无言以对,这洋相算是出大咧。</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看见过,小小的,黄褐色好像叫德国小蠊。这里的蟑螂咋像簸箕虫这么大,上海滩的小强也太吓人了。“小赵脑子转得快,这一句打圆场的话,想摆脱出难堪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关上门,赶紧查看规整各自的行囊物品,唯恐那个角落被无孔不入的小强赖着不走。说实在话,这是头回见到南方大个蟑螂,我们还是心有余悸。</p> <p class="ql-block"><b> 三 </b></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再回炉的学生,当然珍惜这个深造的机遇,除了完成相关的课程,校方尽可能多安排讲座和交流项目,以拓展了解世界的视野,提高对社会事件的认知能力。所以,后期则经常外出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参观宝钢产业园。</p><p class="ql-block"> 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最好的轿车大多集中在外事部门,当时汽车面板用的是热轧钢板,既厚又重还易生锈,成了明显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形象。而日本汽车采用冷轧钢板,其显著优点在于高强度和优异的韧性,具有造型轻盈的外观效果。</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的秋天,邓公访问日本,参观新日本钢铁公司君津钢铁厂,对日本钢铁产业的现代化程度十分震惊。为尽快缩小差距,提升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他当即表示:“就照这个样子,给中国建设一个钢厂。”</p> <p class="ql-block"> 八年之后, 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在上海宝山诞生, 基本可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优质钢材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在宝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之际,我们受邀参观了这个国内最先进的钢铁企业。</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了宝钢,我们都很惊诧!这里看不到大型钢厂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四周绿植花卉围绕,还有尚未完工的动物生态区,完全不像是重工业厂区,几个巨大的厂房分散矗立,几条蜿蜒的轨道将其串接连通,不时有无人机车穿梭运行,送料、冶炼、轧制、型材形成一条龙,完全自动化操作。在庞大的轧钢线上,仅看到了五个操作工,全然没有那种热火朝天的感觉,面对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管理,完全颠覆以往对钢铁企业高耗污染的印象,真得让我们眼界大开。</p> <p class="ql-block"><b> 四</b></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春天是恬美的,这既是感觉,也是事实。空气中都弥散着香甜的滋味,豆浆是甜的,油条是甜的,馒头也是甜的,就连皮薄馅鲜的烧麦仍然为咸中微甜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要了解一座城市精神气质和风味,最简单的方法,莫不过从一餐一食中体味,上海人流传一句俚语:春雷一声响,馋虫爬肚肠。校园饭堂菜肴中的春笋开始唱主角,煮、焖、炒花样翻新,尤其是油焖春笋和咸肉春笋鲜嫩爽滑,还有芥菜馅馄饨和饺子,有种独特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绿叶菜有鸡毛菜,矮脚青等等。爱吃的素菜是炒油菜。</p> <p class="ql-block"> 以前,西安城里蔬菜市场鲜见有买油菜花的,因为是油料作物,属于计划控购的。前些年在陕南参观油菜基地,西北农大油菜专家李教授下厨为我们炒了一盘油菜花,这才晓得油菜花既好看又好吃。南方油菜种植面积大,它以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p> <p class="ql-block"> 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一盘炒油菜花,翠绿中点缀着金黄的花蕾,恰如浓缩的春景,释放出清新的香气,口感鲜嫩略带淡淡的甜意,无疑是一种对春天美好滋味的完美诠释。</p> <p class="ql-block"> 转眼已是黄梅成熟季节,江南的初夏竟是淅淅沥沥的,就像这入梅天的细雨飘落在燕园湖中,不紧不慢,来去无声,由不得滋生平静如水,不波不惊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绿草坪上,学生三三两两的愈发多了,有时我也会坐在草坪上,仰首合目的享受暖阳,让身心放空进入朦胧状态,不羁的思绪竟萦绕在插队时夏收的麦场:身后刚割倒的一垅麦子,挥镰将其拢成一堆,,随即就四仰八叉的歪倒在麦朵上,仰脸瞅瞅头顶的日头,几滴汗珠跌入眼角咸涩辣眼,顿然一片白光刺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五</b></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飞快,春发夏长,路两旁的梧桐树也变得更加翠绿。</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节,雨天的弄堂行人甚少,屋檐下的落水管响着哗哗的流水声,墙内飘出阵阵吴侬软语,交汇成了一汪水溪,蜿蜒流淌;转头看一眼石库门里,古朴沧桑中弥漫着旧日风情。 在这里,家父十多岁就开始打理祖父置办的营生。尽管它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p><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穿梭至遥远的那个年代,一种情愫牵系于我,说不清道不明的,是在感受它的气息,或是在寻觅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魔都气温挺高,好在时常吹些小风,也就不那么炎热,毕竟濒临江海之地,空气自然湿润,还有路边的梧桐树或香樟树,为路人支撑起一片阴凉。</p> <p class="ql-block"> 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很有名气,它始建于1928年,由福建商人高永清与美国华纳公司创始人合资成立,曾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盛名。抗战胜利之后,刚走出学校门就到上海闯荡的父亲,闲暇时没少来这里看电影。</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上海有些企业开始陆续迁移内地。这样的热流感召下,父亲他开始有了个念头,在古城也复制一座大光明影院,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父亲清理了上海的家业,卷起铺盖打道回府。他与几个合作人联手开始筹办,以大光明电影院为蓝图,甚至连影院的名字都如此相似。</p> <p class="ql-block"> 古城的光明电影院,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前面是个宽敞的广场,大约有4层楼高,门厅前有10级台阶,显得十分恢宏气派,在当时为南大街上的最高建筑,并与南门城楼毗邻守望。</p> <p class="ql-block"> 世事难料,在电影院建成之际,正值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父亲被调离开文化局,然后就下放到工厂。 从此往后,古城里最豪华时尚的电影院,上演了多少故事,给多少人带来欢乐,它却与父亲没有了半点关系。</p><p class="ql-block"> 风风雨雨几十载,这个为人知之甚少的尘封往事,任由剪裁也罢,且当烟云随风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六</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滩成为最繁华的商业乐园,一直都是引领潮流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南京路大小商场汇聚,各色广告招牌一眼望不到尽头,永安百货、大新百货、老凤祥珠宝、英雄墨水、上海牌手表、大白兔奶糖、百雀羚化妆品……它见证了那时上海的商业活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成了小市场,各式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豫园九曲桥边的湖心亭茶楼,是上海最古老的茶楼,老上海人每天来这里喝茶聊天。各地游客来此游玩,还会将这里的特产带回去与家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南京路、淮海路、武德路等等,从外滩延伸至静安寺,早已是亚洲最繁华的商业街,尽显都市魅力。</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宽敞的外滩,海关大楼、海员俱乐部、汇丰银行、和平饭店,这些欧式建筑形成一道靓丽的天际线。黄浦江两岸渡轮频繁穿梭,拖着长辫子的无轨电车一辆接着一辆,于马路中央的交通岗亭前悠然駛过,人流和车流的熙熙攘攘,数不清有多少人留下了情缘和故事,成了这个大都市永恒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回望黄埔,沧海横流,百年一瞬,繁华如梦。</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倏忽间四十年悄然流逝!</p><p class="ql-block"> 我手中这幅合影竟成了珍藏版,照片中众多身影已褪去耀眼光环,各位怕都已是蹒跚步入夕阳之年,悠然感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昔日同窗好友,大家近来安好,不知道是否还能彼此想起,那年于上海的友谊情缘,着实令人由衷感怀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注明:部分照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