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完了“林风眠和吴冠中的画展”已经是下午一点,在清艺博馆内的餐厅点了三份同款的“功阴汤茶泡饭”,快速解决掉午餐,马上要赶到四楼听下午二点的“非洲艺术展”讲解。</p> <p class="ql-block">“非洲艺术展”门口有一张非洲酋长的座椅供参观者拍照,我们三个人就轮流坐着摆拍。</p> <p class="ql-block">有一位现场布展的灯光师主动帮我们拍合影,要求我们抬头看向屋顶的那盏射灯,说这样拍出来光线好看,有专业老师加持,我们非常配合摆拍,于是有了这张经典的弎人行艺术照。</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品是由一位中国收藏家在西非地区收藏的当地人使用过的用品。</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艺术家开始反思长期主导西方艺术的古希腊罗马传统以及文艺复兴以来对写实主义的追求。他们渴望打破这种对形式的束缚,追求更具原始力量和直接性的艺术表达,而非洲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启发了现代艺术家摆脱传统的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野兽派是最早受到非洲艺术影响的流派,马蒂斯通过其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传统美学。毕加索等人则将非洲艺术中常见的几何化造型延伸至立体主义中。非洲艺术的独特性吸引现代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助力了现代艺术从传统向创新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人与神:信仰与仪式 </p><p class="ql-block">展示神话、宗教仪式中的面具、雕像和相关器物,力图呈现非洲艺术的信仰系统。非洲艺术中的人与神的关系贯穿于神话、宗教信仰与仪式之中。非洲的面具和雕像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以及超自然存在的具象化表达。艺术、信仰与仪式在非洲文化中紧密相连,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知自然、生命以及繁衍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祭祀顶饰,马里,班巴拉族木制,</p><p class="ql-block">21cm×21cm×99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圣皇铃 乍得🇹🇩 青铜器 十八世纪</p> <p class="ql-block">人型顶饰,几内亚,木制</p><p class="ql-block">30cm×48cm×44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祭祀面具,科特迪瓦,格勒族木制,</p><p class="ql-block">36cm×15cm×43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马里,班巴拉族,木制</p><p class="ql-block">20cm×12cm×43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皇家雕像鼓,尼日利亚,卡拉巴族木制,</p><p class="ql-block">30.4cm×47cm×70.6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 人与人:权力与情感 </p><p class="ql-block">非洲艺术通过雕像、面具等形式,成为人与权力及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部落和家庭中的权力象征和情感寄托。例如,母子雕像是常见的主题,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和谐。在此基础之上,非洲艺术在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雕像和面具常用于表现酋长、勇士等角色,通过祭祀和仪式强化他们的权威。这类艺术品不仅象征着领袖的身份和地位,还帮助巩固社会等级和部落秩序,使权力得以具象化和强化。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得以情感上与祖先和家族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母后铜头像,尼日利亚,黄铜</p><p class="ql-block">27cm×34cm×100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埃帕面具,尼日利亚,约鲁巴族木制,</p><p class="ql-block">36cm×17cm×78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屠豹勇士像,尼日利亚,黄铜</p><p class="ql-block">46cm×34cm×120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国王雕像,尼日利亚,黄铜</p><p class="ql-block">36cm×13cm×64cm,19世纪</p> <p class="ql-block">多角顶饰,尼日利亚,伊加甘族木制,</p><p class="ql-block">58cm×57cm×81cm,19世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 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非洲艺术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灵性,还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与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相比,非洲文化认为不仅灵魂独立存在,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等也充满生命力量,彼此交织成一个有灵的世界。动物雕塑和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了超自然力量和智慧,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精神纽带。打击乐器则通过节奏和韵律与自然共鸣,仿佛自然的声音在人类生活中回响。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非洲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共存和互动。</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 </p><p class="ql-block">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总结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非洲艺术常被发掘和挪用。尤其是20世纪初,在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中,非洲雕塑和面具的简洁几何造型与抽象表现手法为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帮助他们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便借鉴了非洲面具的几何造型。然而,西方艺术家仅将非洲艺术视为“原始”象征或异国情调的形式符号,削弱了其文化内涵。尽管如此,非洲艺术在形式与精神性上的表现,为西方艺术带来了持久的启发。它不仅激发了现代主义在抽象性和象征性上的探索,还促进了艺术家对超现实和精神领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瘦高人像,科特迪瓦,塞努福族木制,</p><p class="ql-block">16cm×16cm×155cm,18世纪</p> <p class="ql-block">古诺面具,科特迪瓦,木制</p><p class="ql-block">20cm×15cm×51cm,20世纪早期</p> <p class="ql-block">听着听着还勾肩搭背了,感觉我们俩要去收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一天二个展看下来,也真的是蛮累的,我和大瑛瑛在一楼大厅咖啡厅小憩一会,lei继续去看雕塑展,表钦佩!</p> <p class="ql-block">五点钟闭馆,此时天使已渐黑,一天在清艺博参观很充实,欣赏到中国画和非洲艺术品,知道了林风眠,并因此爱上了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下班喽!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