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参观完房址复原展示区后,进入“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h1> <div><br></div><div><br></div> <h1> 进博物馆大楼后,在墙上会看到两张导览图,如果没有导游,在参观前最好认真看一下这两张图,防止走冤枉路。</h1><h1> 整个博物馆共6个展厅,1-5展厅是“新乐文化”展览,临时展厅展出的是“锁之韵”,与新乐文化无关。</h1> <div><br></div><div><br></div> <h1> 一楼共三个展厅,下面按先后顺序进入展厅。展览的展标是“沈阳历史的源头”。</h1><h1> 通过制石烧陶、耕采集、围兽渔猎等内容的展示,全面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沈阳地区先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展览共分为九个单元,包括日出而作、渔猎荒泽等,通过一楼的参观,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活场景。</h1> <div><br></div><div><br></div> <h1>第一展厅:</h1><h1>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前 言</b></h1><h1> 新乐遗址是一处原始会的聚落遗址,辽河中下流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以来,在方圆22500平方米的遗址中心区内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下层文化距今七千年,并命名为新乐文化。</h1><h1> 新乐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留下了史前先民们生活的印迹,是此区域内迄今为止的最早人类生活的遗迹。新乐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它再一次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论断。</h1><h1> 7200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地方,亲新乐人是这样繁衍生息的......</h1> <div><br></div><div><br></div> <h1> 新乐文化所在区域层位示意图:包括下层文化(7200年)、中层文化(5000年)、上层文化(3000-4000年)。</h1> <div><br></div><div><br></div> <h1> 浑河孕育了新乐文化。</h1> <div><br></div><div><br></div> <h1>新乐人的足迹。</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一部分 日出而作,农耕与采集</b><br><br></h1><h1> 距今7000年左右,北半球的气候正处于温暖宜人的黄金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富饶的水族繁盛的草木从东向西婉随流经的河流为古人生产、 生活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新乐人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主要的食物来源于采集榛子、橡子、山里红等野果。<br> 新乐人已经能熟练使用磨盘和磨棒为谷物脱壳;用石铲翻土;用石凿挖坑。<br></h1> <div><br></div><div><br></div> 石磨盘和石磨棒 <div><br></div><div><br></div> 石斧、石铲、石凿。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二部分 渔猎荒泽,捕鱼和狩猎</b></h1><h1><br> 森林、平原、水域,多样的地理环境是动植物的王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自然资源。捕鱼和狩猎成为新乐先民重要的谋取食物的手段。鱼类等水生动物遗骸虽未发现,大量渔网坠的出土证实了结网捕鱼是新乐先民获取鱼类资源的习惯方式,间或采用徒手捕鱼和弓箭射鱼。<br></h1> <div><br></div><div><br></div> 出土的石网坠。 <div><br></div><div><br></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二展厅</span></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b>第三部分 畔河而居,聚落与生活</b><h1><br> 房屋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冬暖夏凉的特性,通常是挖地为穴,在其上加盖房顶,长方形、正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最具有代表性。遗址的聚落布局沿古浑河从东南向西北顺地势排列,错落有致。<br></h1> <div><br></div><div><br></div> 砍砸器、敲砸器 <div><br></div><div><br></div> <h1><b>第四部分 凝土成器,制陶与使用</b></h1><h1><br> 新乐遗址出土的陶器,足以证明此时的制陶技术已相当成熟,出土陶器的代表器型有深腹罐、高足钵、斜口器,代表纹饰为压印"之"字纹、弦纹等,多为夹砂红褐陶。<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压印“之”字纹深腹罐</b><br> 陶质为夹砂红褐陶,器形呈深筒状,直壁、敞口、平底,器表施压印“之”字纹,为古代生活器皿,是新乐下层文化出土文物的典型代表。</h1><h1><br><b>斜口器</b><br> 新乐下层文化主要代表器形之一。扁平体、斜口、椭圆形器底,其用途可能是移植或保留火种的工具。<br> 门口的石碑就是以此陶器为原型制作的。</h1><h1><br><b>刻划纹高足钵</b><br> 新乐下层文化主要代表器形之一。出土数量少,但制作精良,属生活器皿。<br></h1>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陶器:新乐遗址陶器夹砂红褐陶,夹砂红陶,夹砂黑,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火候较低。器形主要有夹砂粗陶筒形深腹罐,斜口筒形器和敛口罐。<br>纹饰:器物成形后施上各种纹饰,即增加观赏性,又坚实陶壁。新乐陶器通体饰有纹饰,结构紧密,有压印"之"字纹、弦纹、锥刺划纹、篦点弦纹等。<br></h1> <div><br></div><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三展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b>第五部分 鸾凤歌舞,图腾与崇拜</b></h1><h1><br> 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氏族林立,几乎每一个氏族部落聚集区都有自已的图腾崇拜,通常采取某种动植物为名称,相信其为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系,所有的氏族成员都要加以崇拜。 <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太阳鸟</b>(镇馆之宝) </h1><h1> 精心雕刻而成的鸟形木雕艺术品(,推测应是新乐先民崇拜的圣物,是民族的名称和徽帜。</h1> <div><br></div> <h1><b>第六部分 远古华妆,衣着与服饰</b></h1><h1><br>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也不例外。人类意识到自己存在之日起,开始懂得装饰美化自己。精美的玉串珠、穿孔陶片、穿孔石片、骨笄类饰物,展现新乐先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br></h1><div><br></div> <div><br></div> <h1><br></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七部分 玄妙莫测 煤精与石墨</b></h1><h1><br></h1><h1> 形状奇特、精心加工制作的煤精制品,堪称原始艺术珍品,其用途尚不确定。据辽宁煤田地质勘查公司切片化验并作工业元素分析,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均源于抚顺煤田。煤精制品的出土,把人类使用煤制作工艺品的历史向前推进至7000年前,为煤炭史之最。 </h1><h1> 石墨是稀有矿物质,出土的石墨碎块均有明显的磨擦和使用痕迹,推测出土文物上的诸多纹饰,或曾使用它进行设计构图。</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八部分 文化探秘 未解的迷题</b></h1><h1><br> 新乐人的祖先是谁?新乐遗址与阜新查海遗址是同一部族留下的遗迹吗?创造新乐中层文化、上层文化的人是新乐文化创造者的子孙吗?新乐人的玉器、煤精从何而来?新乐人的墓葬究竟在哪? 新乐人的婚姻形式又是怎样的?新乐人最后到哪去了?<br></h1> <div><br></div><div><br></div> <h1>人类婚姻演变:遗址所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推测新乐人应处于对偶婚阶段。 <br>它是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阶段,妇女管理<br>氏族事物和经济生活,丈夫居住妻子方。</h1><h1><br>部族间婚姻:在原始社会中的母系氏族末期,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之后…</h1><h1><br>只随其母而不随父。<br>都是“男到女家",也就是男子婚后都成为女方氏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br>由于一男一女的对偶婚已经相对稳定,故其所生子女知其母亦知父。<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新乐先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b><br> 在辽河流域的中上游直至辽河下游的广大地区, 生长着一种以压印“之”字纹及筒形罐为主的远古文化。这是一条从西北向东南有阶段性逐步发展至消亡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新乐文化处于辽河中下游地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大胆设想新乐先民的迁徙路线:是否沿辽河上游、中游而来,走向下游的广大地区。我们将对新乐文化之渊源不断地探索。<br></h1> <div><br></div><div><br></div> <h1> 新乐先民在这居住一段时间后,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离开精心建设的家园?是氏族间的战争吗?是土地的衰退、食物的减少?还是聚落遭受洪水的破坏?至今仍是个谜,或许永远将是个无法解的迷。</h1> <div><br></div><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结 束 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七干多年前,新乐人居住在浑河古道北岸的这片高台地上,掘地穴、搭草屋、制石器、烧陶器,进行前仆后继的开发劳动,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新乐文化。 <br> 新乐遗址作为沈阳历史文化的源头,开启了沈阳人类历史的序幕,见证了辽河中下游文明的发展。新乐文化作为祖国远古文化的一支奇葩而载入史册。</h1><h1><br> 一楼的展出至此结束。<br></h1> <div><br></div><div><br></div> <h1>来到二楼继续参观。</h1><h1><br> 二楼则主要展示新乐遗址出土的偏堡子文化和新乐上层文化文物。展览设计简约而不失深意,通过黄褐色的土色为主色调,营造出一种出土感与原始感。序厅以原始文明为起点,融入新乐遗址的文化元素,突出了新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br></h1> <div><br></div><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四展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前 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新乐遗址存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活动的遗迹与遗物,除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新乐下层文化”外,较重要的还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偏堡子文化",以及同以这处遗址命名的青铜时代早期的“新乐上层文化"遗存,它们构成了完整的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记录了沈阳乃至“辽河平原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并由此确立了该区域在“东北文化区” 中史前考古学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地位, 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与见证。<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一单元 偏堡子文化<br>第一部分 文化流源</b></h1><h1><br> 偏堡子文化从何而来?可能最初源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西梁文化;公元前3000年左右,南下与小河沿文化产生接触形成南宝类型: 由于小河沿文化势力比较强大,便沿着下辽河流域进入到辽东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偏堡子文化。<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二部分 聚族迁徙(“途经”辽中)</b></h1><h1><br> 最早发的偏量子文化遗址位于辽宁新氏市水电乡偏量子村,后在新乐遗址等地不断披发现。从发现遗迹遗物毒,们保女化丰本地起源,可以认为辽中地区是偏量子居民东迁的途经之地,刻送本区域的时间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br></h1> <div><br></div><div><br></div> <h1>第三部分 聚族迁徙(“暂居”辽南)</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四部分 聚族迁徙(“根植”辽东)</b><br><br> 在辽东区域也有类似偏堡化的陶器。1987年发掘的岫岩自治县的北沟西山遗址出土遗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从陶器色、火候、纹饰、器类看,与偏文化有区别又有联系,表明北沟可能主要是由偏堡子文化发展而来。<br></h1> <div><br></div><div><br></div> <h1>北沟西山遗址</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二单元 新乐上层文化</b></h1><h1><br> 1973年,新乐遗址的发掘中发明了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因它们见于遗址的上部土层中,故命名为“新乐上层文化”。新乐上层文化、偏堡子文化、新乐下层文化类型具有叠压关系。出土有以<b>磨制石器、素面三足陶器鼎、鬲</b>等为主要代表的遗物。新乐上层文化距今约4000-3000年,是下辽河流域东部最早被识别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 <br></h1> <div><br></div> <h1> 陶甗(yǎn)为古代陶制炊器,相当于蒸锅。上部是无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来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h1>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一部分 聚落分布</b> </h1><h1><br> 在辽河平原区,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许多商周时期的遗址,并被分别命名为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新乐上层文化是其中重要一支,目前在沈阳市内北部的新乐遗址地区以及市郊的沈北、东陵和新民、法库、康平等地区陆续发现遗址40余处。<br></h1> <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二部分 聚落形态</b></h1><h1><br> 新乐上层文化的聚落址建于河流两岸的向阳台地、山坡地上,分布较为密集,最仅1~2公里,遗址多呈环态,以大型房址为中心布局,中小型房址环绕大房址分布。<br> 新乐上层文化居民居住的房屋从结构看有双室和单室两种, 从规模看有大、中、小之分,平面形状呈圆形、圆角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等,多有门道。其建筑与使用过程为:在地面先挖出半地穴式的基槽及门道,在屋壁或室内挖柱洞或柱坑,支立木柱以承屋顶,地面以上部分为木骨泥墙,屋顶结构不详。房屋建好后, 在室内铺垫一层纯净的黄土,压实后,作为活动面使用。<br></h1> <div><br></div><div><br></div> <h1><b>第三部分 墓葬习俗</b></h1><h1><br> 新乐上层文化居民墓葬一般在住址的界域之外,有土坑竖穴墓瓮棺墓两种。也有一些墓葬是埋在遗址中的,显得比较特殊。沈阳地区发现的新乐上层文化墓葬十分零散,主要集中于新乐上层墓葬群和辽宁大学新乐上层墓葬。<br></h1>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第四部分 文物(石器)荟萃</b></h1><h1><br> 新乐上层文化出土的石器主要有刀、斧、铲、杵、镐、锛、凿、盘、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从生工具分析,石斧和砍砸器作土地工具,石镐,石铲作为翻耕具,石刀为收割工具,反映耜耕农业的发展进程。<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