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中滚出的战友情

鹦鹉紅春

<p class="ql-block">近期,我偶然间翻找出一辑尘封已久的老照片,那是我在机炮二连担任指导员期间,与战友们共同铸就的宝贵瞬间。尽管时光流转半个多世纪,这些照片已染上了岁月的痕迹,部分甚至因时间的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但它们犹如一把开启往昔之门的钥匙,轻轻触碰,便唤醒了我心中深藏的记忆宝库。</p> <p class="ql-block">翻阅那一张张旧照片,我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广海疆边劈山填海的轰鸣爆破,烽火角新闸启闭时激昂的锣鼓,大隆洞水库紧急抢险中震天的号子,以及丰收季节里洋溢的欢歌笑语,这一幕幕历史画卷在我脑海中生动铺展,如同一部色彩斑斓的纪录片,让人心潮澎湃,沉醉不已。</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原陆军第215师(后为87师)移防至广东台山,全师官兵扎根在广海、斗山、田头、烽火角等地区。因指挥部设在烽火角,故简称为烽火角部队。全师指战员发扬我军扛起枪能打仗、拿起锄头能种地的光荣传统,不畏艰难险阻,以铁锹为笔、汗水作墨,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面对数万亩盐碱地,我们挥汗如雨,劈山修渠、围海造田,用双手和智慧将不毛之地变为南海之滨的一片绿洲,仿佛江南水乡般美丽富饶。这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是一场意志与勇气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赤溪半岛之铜鼓山脚下的田头小镇,其西南方向延展着一片辽阔的海滩。这片海域的盐碱地被部队改造后成为农田,取名【九围】。在【九围】里驻扎着师炮兵团和步兵第643团(后为259团)二营机炮连。机炮二连驻地,距离田头镇仅五华里之遥,肩负着500亩稻田的生产任务。</p> <p class="ql-block">(笔者组织临时来队家属学习)</p><p class="ql-block">1965年底,我调机炮二连任三排长,第二年下半年任副指导员,不久升任指导员。当时连队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喝的是涩涩带盐味的水。大忙季节,起早贪黑,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尽管如此艰苦,但我们有着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心中豪情满怀。</p> <p class="ql-block">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我们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仿佛拥有无尽的力量和不竭的动力。我们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开始劳动,夜晚伴着星光收工。晴天时,汗水浸透了衣衫,雨天则满身泥泞。尽管如此,战士们从未有过一丝抱怨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与信念。</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大家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每当夜幕降临,简陋的茅草屋内总会传来阵阵歌声和欢笑声,那是战友们用最质朴的方式缓解一天的疲惫。有时,我会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和梦想,这些简单而真挚的交流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成为了支撑我们度过难关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一年的早春,尼龙薄膜育秧正当时,急需一批木藤条。时间紧迫,我立即组织人员,亲自带队前往赤溪半岛的铜鼓山,这里不仅拥有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与茂密葱郁的森林,更蕴藏着我们所需的藤条资源。</p> <p class="ql-block">当晚恰逢满月高悬,银辉洒满山间,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照明。此时,四周静谧无声,唯有偶尔传来的砍刀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在山谷间回荡不绝。直至凌晨三点,任务达成。当我们返回营地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又开始。</p> <p class="ql-block">在插秧的日子里,我们时常组织插秧比赛活动,赛场上,每个人都怀揣着不甘人后的精神,你追我赶,气氛热烈。一位阳江籍的战友以其惊人的速度脱颖而出,他的双手仿佛拥有魔力,一株株秧苗在他手中迅速而准确地被插入泥土,动作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因此,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插秧机”,这个绰号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插秧时的矫健身姿,也体现了大家对他技艺的高度认可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雷锋式战士何勋平)</p><p class="ql-block">每年最忙的是"双抢”季节,即早季谷收完后紧接着播种晚季秧苗的繁忙时刻,其工作量达到顶峰。每天,从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到夜幕降临,都要投入超过十个小时的劳动。即便在这样紧张忙碌的日子里,仍有战士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活力与热情。何勋平,一位来自河南的战士,他的身影总是最早出现在清晨的薄雾中,最晚消失在夜色里。他不仅参加繁重的生产和训练任务,还挤出时间为战友清洗衣物、鞋袜;对于生病的战友,他总是嘘寒问暖;面对遇到困难的战友,他更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和支持。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动力,使他被师团誉为“雷锋式战士”,在后来的日子里成长为连队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副连长覃如清与爱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机炮二连,作为全团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连队,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即便正值“双抢”季节,忙碌非常,但“天天读”活动却始终如一,雷打不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影响着每一位战士,更感染了临时来队的家属们。她们积极投身于连队的学习活动之中,还热情满满地帮助炊事班洗菜劈柴,悉心为战士们洗衣晒被,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学习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哥俩好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机炮二连,流传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66年的春天,一对同胞兄弟被分到了连队,并被安排在同一个排但不同班。每当农忙时节,这对兄弟便各自为所在班级添力争气,无论是在日常训练还是劳动竞赛中,他们都全力以赴,展现出了极强的竞争意识。即便是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两兄弟也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以至于经常需要排长出面调解才能平息争端。然而,当节假日来临之时,这股“火药味”却瞬间消散无踪——只见这对亲密无间的兄弟挽着手、搭着肩,一同漫步于田头镇的街头巷尾,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p> <p class="ql-block">1967年,对于机炮二连队而言,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年。粮食产量实现了翻倍增长,副业生产硕果累累,蔬菜绿意盎然遍布田野,甘蔗排列成行蔚为壮观,猪圈里传来欢快的叫声,稻田间鸭群悠闲地游弋。这一年,连队荣获“先进连队”称号,团党委给我个人荣记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1968年春初,我有幸出席了在广州军区举行的先进单位与个人表彰大会。这份殊荣不仅彰显了我们不懈努力的成果,更是对我们团队协作精神的高度认可。每当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浮现在眼前时,心中便涌动着一股温暖而自豪的情感。那些曾与我并肩作战、共同奋斗于泥泞中的战友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以及彼此间深厚的情谊,如同璀璨星辰般永远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p> <p class="ql-block">1968年初夏,我接到了调往师政治部宣传科的通知。那一刻,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不舍与眷恋。对于在连队度过的那三年多时光,我怀有深深的依恋;那些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日子,以及战友们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的身影,都让我无法忘怀。每当回想起这些画面,我的心便被一种温暖而强烈的情感所包围。</p> <p class="ql-block">(1969年连队退伍老兵合影)</p><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们也不愿看到我离开。我们一起经历了无数风雨,共同面对过挑战和困难,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离别总是难免的,这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尽管心中充满不舍,但我们都知道,为了更大的事业和目标,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安排。于是,我们将这份深情厚谊深藏心底,让它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1999年重返烽火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段从泥泞中滚出来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成为我心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我都能感受到那份纯真而坚定的战友情,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