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惯墟渡

阳江洪氏文化研究会

<p class="ql-block">民国版的《阳江县志》载,“北惯渡,一在墟上,一在墟下。上过许范渡头,下过邓屋寨渡头村,又一达城西。”这或许是在志史里对北惯墟二渡最为详尽的记载了。</p> <p class="ql-block">墟下渡口新貌</p><p class="ql-block">一在墟上,上过许范渡头的渡口在北惯正街兴宁巷巷尾。兴宁巷位于北惯墟头,巷口有门楼,上刻“兴宁巷”三字。由于风侵雨蚀,苔藓丛生,牌匾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仅余一“巷”字依稀可辨。从门楼下穿行过去,沿兴宁巷而走,不多一会儿,一菜地及一渡口便赫然入目了。</p><p class="ql-block">渡口不大,铺着简易的石阶,石阶尽处,便是河水。河水里石阶旁泊着一只小渔船,小渔船的上方,是一棵巨大的榕树,树须繁密,有些已探到河水里。从树身看,树龄应极其老大,即使没有与渡口同生共长,也应长时间地见证了渡口曾经的繁华与辉煌。据住在兴宁巷里的村民说,以前,北惯河比现在还要阔大很多。现在他们所种的这一片菜地,还是河。以前的渡口,就在那一棵靠近门前的菠萝树下。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看去,心里充满了惊讶。村民还说,许范渡头就在河对岸的石古塘村。我听了心里又是一惊。一直以来,我都误以为许范渡头就在北惯新桥下面。当我穿过北惯新桥,来到石古塘村的时候,见到了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他颤巍巍地告诉我,从这条路往下一直走,就是旧时的渡口了。我顺着老人的指引走下去,果不其然,道路尽头,即是渡口。如今,渡口依然完好,并且在渡口的上方新建了一座范屋的龙船坛,每年端午节,范屋的龙船就泊在这渡口之上。</p> <p class="ql-block">墟下渡渔船</p><p class="ql-block">或许这熟悉的叫喊声早已听不到了。因为渡口早已失去了过渡的功用,他们也早已住进了渔民新村而不再在船上居住。自今年夏天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改建下,墟下渡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杂草丛生的烂泥地已彻底硬底化,原先用竹子简易围着的河边也建起了一排排由桡桨及缆绳组成的护栏,护栏之上则是一巨大的众民众扒龙船的雕像。傍晚,有很多日间远航的渔船归岸。晚饭后,一些渔民在岸边架起炉灶熬蚬,一些人坐在观景平台上休憩,小孩子则在水泥地上自由地玩耍。放眼望去,满眼尽是一派水边人家的天伦之乐。(摘《阳江日报》林祥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