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车河是今天乐清市城南街道良港社区的一个村,历史沿革为:1949年5月后为马车河村,属石湖乡;1950年5月后属城南乡;1952年3月属城郊乡;1956年2月属城东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马车河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属城南公社;1981年11月属万岙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设,改称马车河行政村,属万岙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万岙乡并入乐成镇,属乐成镇;2011年4月撤乡并镇设街道,属城南街道。2019年5月与城南街道的县浦村、水深村行政区域合并设立良港社区。</p><p class="ql-block"> 马车河这个地方,在明永乐、隆庆两本《乐清县志》上没有记载,到清道光《乐清县志》上才有其名。在道光志的“叙水·西乡之水”中记载了悬浦河:“一名马车河,在一都。自运河出,东南流出仙桥,城南支河自北来,合流而南出洞桥至兰盘陡入海。”明永乐、隆庆县志上只有“县浦”的里名,也没有记载悬浦河。可见,马车河的地名出现在官方记录上,是在明隆庆六年(1572)县志修编之后,道光志上永康乡三图的“马车河”显然是以河名村。</p> <p class="ql-block"> 道光《乐清县志》记载的马车河</p><p class="ql-block"> 其实,马车河的原名是“麻車河”,这从《尚德坊郑氏宗谱》上可以查到。</p> <p class="ql-block"> 《尚德坊郑氏宗谱》记载的麻車河</p><p class="ql-block"> 这个“車”字,并非简单的是“车”的繁体字,它有第三种读法是乐清方言的“妻”音,正如作家倪蓉棣说的,但这个“马”却不是,应该是“麻”。乐清还有北白象镇的車岙、磐石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油車</span>等地,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車”读如“风車”、“車水机”的“妻”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农耕时代的风車</p><p class="ql-block"> 《尚德坊郑氏宗谱》记载,迁入麻車河的是郑仪,字伯论,为南宋从丽水迁入乐清的尚德坊郑氏始祖郑绍吉的九世孙,曾于明成化年间赈济义举。现留<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span>碑,保存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中弘义亭,</span>上面有记载其事迹。</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十二年(1476)该村郑氏始迁祖郑仪向国家募捐粮食300石(以一石120市斤计,共36000斤),为表彰郑仪这一义举,1479年乐清县官将郑仪慷慨捐粮赈灾之义举刻在石碑上,给石碑挂上红绸缎,敲锣打鼓送到郑家,立于郑仪家的门前。石碑呈青色,高1.6米,宽0.825米,厚0.135米,碑体保存完整,上面刻着“郑氏义民立石之志”八个大字,最上端刻有龙形图案。</p><p class="ql-block"> 在《隆庆乐清县志》修编之前“麻車河”已在民间叫开了,以郑仪入住到捐粮赈灾,期间起码得有十来年。因此,马车河的历史从明成化初年开始,大约距今560年,就是以郑仪捐粮之年算起也有549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