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长城连记67.北水谷关---墙子岭关

忘江湖

卧狗挂弓黄门子 夜话对酌关上城<br> 长城过了北水谷关就归墙子路墙子岭管辖了,按现代的区划算是进入了北京密云区。<br> 北水谷关,在镇虏营东八千米处,是道小山口,有水门,现仅存两侧敌楼基址及北段残墙(图一)。关口、挂弓顶(图二)、卧狗岭可通单骑。关内2千米是北水谷堡,现称“关上”或“镇罗关”,存150多米堡墙基址。 图一:北水谷关北残留的隘口墙 图二:挂弓顶,即大砬子山,长城在崖下通过 北水谷堡东两山之间有一千多米的旧墙,老乡叫横城子。横城子北、东有传烽台。这不是北齐旧墙,就是堡和关之间的又一道防线(如秦皇岛板厂峪东沟口与鹿儿堡之间)。<br> 灰谷口,按《三镇边务总要》“北水谷又十里至灰谷口”,按此距离计算,灰谷口即黄门口,说明《四镇三关志》记载有误。灰谷口为明初之名,后更名为黄门口。此段没有遗存叫灰谷的任何地名。<br> 黄门口关(图三),也称黄门子(原灰谷口),洪武年建,是较大的山口,流经红门川河,沟谷平漫,口与松岭墩皆可通单骑。后方三百米有黄门口堡。边外通清水河,沿线设几座墩台预警。 图三:黄门口关及两侧崖壁上的敌楼 南谷寨,洪武年建,边口宽敞平缓,与西侧的小支线防秋墩皆通骑兵。口外不到千米是清水河边的安营寨。口已经修成公路,两侧残墙、残楼仍在(图四)。 图四:南谷寨口,地面标识10米到北京 墙子岭关,洪武年建,有关城、城桥,南高墩、窝铺顶、正关、河口俱通众骑。详情上篇已介绍(图五)。 图五:远眺墙子岭关及清水河 这段长城关口、堡寨都是明初所设,石墙体为嘉靖年筑,建敌楼、包砖墙、设关门楼是隆庆、万历年所为(图六)。 图六:黄门口南段一等边长城 北水谷至黄门口,途径挂弓定,多有山险,石墙坍塌严重。黄门口至墙子岭关,长城为一等边墙,并在大阴蔽山有一条东向支线(图六、七),支线尽头是墩楼,有步道。全线敌楼密集,但不完整。 图六:大阴蔽山南长城及东支线 图七:大阴蔽山北,像此段长城中的卧狗岭 沿线有三点之误。一是《四镇三关志》将南谷寨排在了黄门口南段;二是多设置一个灰谷口;三是文保部门将熊儿河口碑立在了黄门口。<div> 行走这段长城最好是爬上挂弓顶看风光,欣赏抵在大阴蔽山崖壁处的小铺房(图八),攀爬几处山险体验刺激。</div> 图八:紧贴崖壁的小铺房,在房顶可攀崖而上 夜宿墙子岭关上城老乡家。酒饭间与老乡畅谈长城,兴奋之际老乡拿出了锄地时刨出的石雷。当年戍边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虽然这些后裔仍住在祖辈的关城之中,但已成为令人羡慕的北京人。<br> 永乐迁都北京后,北京地域的边防力量更加雄厚,保定五卫和迁回的营州五屯卫、调至北京的南京21卫,以及五军都督府管辖的山东、河南等轮值部队,加上这些人员的家属和流动人口,足有百万之众。<br> 卫所既是军事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内部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承担着作战、屯垦、军工、放牧、仓储、教育等工作。高峰时明朝有493卫,约27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