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亲的足迹,感受铁道兵情谊

玄武岩

尽管无缘与你对话,<br><br>却可同你彻夜长谈。<br><br>尽管与你阴阳两隔,<br><br>却能跟你心灵相通。<br><br>尽管不知你的荣光,<br><br>却已感受舐犊之情。<br><br>今年53岁的陈明兵,追寻去世五十年的父亲,感受铁道兵大家庭的深情厚谊。 陈明兵在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了解父亲生前的情况<br> 一、乡亲们眼中的铁道兵陈忠达<br>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八连副指导员陈忠达去世五十年后,其原籍四川省渠县文祟区共和乡兴隆第二生产队和陈明伟等乡亲们仍然记得他,并为他回家探亲时英勇救火的行为写出了如下“情况说明”: <br><font color="#167efb">1974年3月23日下午2时许,四川省渠县文祟区共和乡兴隆第二生产队(今渠县文祟镇共和社区)牲畜饲养场发生火灾。该饲养场由竹木搭建,两边紧挨着民房,风借火势,猛烈燃烧,情况十分危急。回家探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01部队副指导员陈忠达(大)同志听到群众的呼救声,迅速冲出家门,率先爬上饲养场房顶灭火,他脚踢手掀将竹草棚顶推到地面,手脚被竹木扎伤。因为周围缺乏水源,其他群众只得用粪水灭火。冲在最前面的陈忠达同志从头到脚被粪水浇透,就连头上、鼻孔、耳朵里都是粪便和脏水。大火扑灭后,人们发现陈忠达同志双手血流不止,身上污秽不堪。大家把他带到水塘边进行了简单的清洗,后来陈忠达同志若无其事地回家了。两个月多后,群众得知陈忠达同志返回部队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大家都为失去了一个见义勇为,奋力保护集体财产的好同志感到惋惜。<br> 群众签字:陈明伟、陈中福、何兴勇、陈宗宪、赵相秀 <br> 渠县文祟镇共和社区(章)<br>  2024年10月15日 </font> 四川省渠县共和居委会和群众写的情况说明 陈忠达,原名忠大,1946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渠县文崇镇共和乡人,1966年3月参军。其父陈定清是解放初期的中共党员,1960年去世。陈忠达在兄弟4人中排行老大,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参加集体劳动。16岁时,拜陈义文为师,学习石匠手艺。因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加之性格活泼开朗,会唱歌、吹笛,乡里开展“四清”运动时,干部们让他协助做一些工作。<br>1966年春季征兵,陈忠达报名参军,到铁道兵第一师一团二营六连服役。1970年6月,陈忠达第一次回家探亲,给母亲买了蚊帐和被面,自己戴了只手表,乡亲们都到他们家嘘寒问暖,好不热闹。1970年底,陈忠达与段加碧在襄渝铁路部队驻地结婚。<br>据段加碧回忆:当她步行、乘船、坐车辗转来到部队驻地,陈忠达上工地还没回来。休息的战士在连部列队欢迎,连长和指导员也出来迎接。婚礼上,部队领导和战士前来祝贺,送了被面、暖水瓶、洗面盆等。两个新人也买了很多糖果分到各排各班。<br>1974年春,陈忠达再次回家探亲。3月23日下午,生产队饲养场发生火灾。这个饲养场由竹木搭建而成,左边是社员陈雨成、潘芝碧的家,右边陈学成、王启英的家。火借风势,剧烈燃烧,情况十分危急。陈忠达听到呼救声迅速冲向火场,他率先爬上房顶,脚踢手掀,将房顶的竹木掀到地上。因缺乏水源,其他群众只得用粪水灭火。冲在最前面的陈忠达从头到脚被粪水浇透,就连头上、鼻孔、耳朵里都是粪便和脏水。大火扑灭后,陈忠达在水塘边进行了简单的清洗就回家了。<br>假期到后,陈忠达回到部队。不久即被部队医院诊断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6月22日不幸去世。乡亲们认为,陈忠达除在部队打隧道可能患有尘肺病外,在家乡救火时,粪水进入呼吸道,使他感染了细菌,破坏了供血系统。至今,大家仍为陈忠达的去世感到惋惜。<br>二、顺着铁路追寻父亲的足迹<br>陈忠达去世时,其儿子陈明兵不到三岁,女儿陈红梅尚在襁褓之中。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家里也没有保存陈忠达的照片,陈明兵兄妹很长时间不知道父亲长得是什么摸样。<br>靠着父亲微薄的抚恤金和母亲段加碧在乡下的辛勤劳作,陈明兵兄妹读完了中学。现在陈明兵自己办企业,陈红梅在一家宾馆工作。陈忠达去世后的五十年里,陈明兵兄妹时常想念自己的父亲,经常听到母亲和乡亲们谈起父亲的英勇壮举,也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铁道兵的丰功伟绩。他们决心顺着铁路追寻父亲的足迹,传承弘扬铁道兵精神。<br>兄妹俩知道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父亲所在的铁一师成立于1948年,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参建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贵昆铁路等重大工程。1964年,受紧张的国际形势影响,我国决定开展三线建设,铁一师奉命进入成昆铁路施工管区进行工程建设。<br>成昆铁路在当时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沿线地带被外国专家称作“铁路禁区”,被认为是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地方。成昆铁路全线贯穿地势险峻、地形多样、地质复杂的山川河谷,途经崎岖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及水流奔腾湍急的山岭重丘,线路所经区域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成昆铁路是一条用血肉之躯筑造的建筑工程,施工期间铁道兵牺牲人数就达2100多人。<br>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1984年,中国成昆铁路、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联合国评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1985年,成昆铁路荣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br>1969年底,铁一师各部陆续转战襄渝铁路,陈忠达所在的铁一团,先后在湖北均县和郧县管区施工。<br>襄渝铁路横穿武当山、白云山等山脉,3跨汉江,7跨将军河等河流。沿线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全线共建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高隧长,工程任务艰巨。铁道兵第一师在修建襄渝铁路的战斗中,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对革命无限忠诚,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以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的英雄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同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为人民鞠躬尽瘁,英勇献身。<br>铁一师因修建襄渝铁路共牺牲指战员196名。这些先烈被集中安葬在武当山老营革命烈士陵园,陈忠达就是其中的一个。陈忠达去世后,其骨灰一部分埋葬在老营烈士陵园,一部分由部队派罗安群班长护送回四川省渠县老家安葬。<br>五十年来,陈明兵多次顺着铁路,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凭吊先烈,感受铁道兵的艰苦卓绝。武当山老营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陈太燕,向陈明兵详细介绍了陵园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并表示可以为远在四川的陈明兵举行代替祭奠活动,以慰思念之情。铁一团“兵改工”后的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一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同志,热情接待了陈明兵这个“铁二代”,对老一辈铁道兵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回忆和梳理。<br>2024年9月,陈明兵在同为铁道兵的二叔家找到了父亲的照片。时隔五十年,儿女终于得见父亲尊容,喜莫大焉。 陈明兵的父亲陈忠达(经过上色处理) 三、父亲战友的深情厚谊<br>2024年10月2日,《寻父五十年,铁道兵陈忠达的子女终于看到了父亲的照片》一文,在微信公众号、美篇等平台发布后,一些铁道兵与陈明兵取得了联系。他们有的回忆了与陈忠达一起的战斗经历,有的介绍了陈忠达患病和去世的相关细节,有的对“铁二代”进行了慰问和勉励......<br>陈忠达的战友周先利写到:“小陈好!你对父亲如此执着的眷恋追思缅怀,说明你是一个有教养有修养有道德的男子汉,令人佩服!你爸当时是营团的名人,所以我才对他印象深刻。在我的记忆中,他当排长时获得过一次团嘉奖,没立过功,和平年代,立功并非易事。出席全军积代会时,总政给与会人员颁发了证书。这证书未发给本人,由团组织股装本人档案了。战士的档案在营部,提干后就上送团组织部门了。按程序,你爸病逝后,其档案应该是随烈士证书移交给地方武装部了。你可以到渠县人武部查一下,看能否找到。因为时间太长,五十年了,档案可能已做处理。字毕,祝全家幸福!祝母亲长寿!”<br>铁道兵邵也说:<br>“可能由于记忆力问题,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已经模糊不清。比如雷排长的名字,也是通过这次其他战友提到才知道的,我也在努力回忆你父亲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等细节,但实在想不起来太多。只是记得他领导我们组成了以雷排长为队长,由我和余达安等几名战士组成的演出队,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参加了团和师部的汇演。对我在1排3班当新兵时,班里的陈老兵带着我每天凌晨四点左右起床挑粪浇菜的事情很关心并加以宣传和表彰,使我这个上海城市兵很快成为了共青团员。同时开导我不要因为身处逆境而放弃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表现,要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进步。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坚持了下来,为我以后当连队文书、入党和提为副排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r>在当文书期间,得知他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我极力要求去医院看望他,但由于医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不允许一般人探视而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而遗憾终身!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爱心和有进取心的政治工作干部。他身为干部却不摆官架子,居功而不傲,平易近人但不失原则。无论在上级领导和连队干部以及战士们心目中他都是一个称职的,有更好发展前途的政工干部。应该说他的英年早逝对当时的部队政工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在我们的脑海里无法忘却。”<br> 铁道兵卢财柳说:“陈付指导员的死因是患败血症,他最后一位献血者是71年广东战友许统才。临终那晚我同几位亲属轮流值班,我值10至12点。我在凌晨1点,被陈付指导员家属哭闹声操醒。当我走进陈付指导员病房时,病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只有陈付指导员穿戴崭新的军衣,一具尸体临放在病房中间。我和陈付指导员的叔父和其弟在房间沉默了许久。天亮连长华板栋赶到郧县陆军医院,交待我的任务就是乘班车带他们亲属(叔父,家属,其弟)安全回连队。”<br>尹文海介绍到:<br>“明兵,我是原二营八连连部统计员。看到你的微信很激动,勾起我对你父亲的回忆。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你父亲(副指导员)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历历在目,印象特别深刻。你父亲去世前,我们朝夕相处,他说话和气,平易近人。得知我们老首长儿女兴旺,事业有成,感到特别高兴。祝你母亲和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br> 我是8连五班的新兵(73年)我清楚的记得陈付指导员关心战士,做耐心点细緻思想工作的感悟。站岗时,凌晨陈付指导员披着棉大衣在凛冽的寒风中查岗,与我亲切的聊天,他那一口四川普通话我迄今难忘。<br>平常我记得,付指导员有不舒服(生病)时几乎不去医院看,只是经常服用一种药叫“四环素”的绿色糖衣药丸,这种药在70年代用作消炎药很常见。其实现在想起来,跟他后来的病因应该有很大关系,因为抗生素用多了,会干忧人的造血功能。只是我们当时都不懂。(人类的悲哀)付指导员在全连干部中,是最关心新战士成长的,最平易近人。他的去世让我们永远的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好战友,好兄长!迄今怀念乃痛彻心扉。<br>我记得是当时因经济情况,付指导员在家是老大,况且当地也有这样的风俗,后由他弟弟继承了他的家业。<br>再次看到陈付指导员的像片,他那和谐可亲的面容浮上心头,宽厚的鼻梁,清瘦的脸庞,说话总是中音,(没见他发过脾气)。可以见,他是我遇到的军队干部中最优秀的一位!向英雄致敬!”<br>  铁道兵王万利说:“今天看到铁一团八连战友群发的咱们的英雄陈付指导员,让我们每个八连战友们永远怀念他。记得那是我七三年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分配到八连二排,就是按排我第一次晚上站岗,我害怕极了,背着抢又没支弹。走来走去,实然听见山上狼的叫声,吓死人了,这时陈指导员来查刚,问我小王你害怕吗?我说真很怕,他说你是济南参军的城市兵,没有受过苦难免,你要在部队好好锻炼。很关怀的给我整理下大衣,当时我心里很温暖,心想能遇到这样的好领导,在部队那是多高兴的事啊。下连队不久,因工作需要我就调团兰球队去了,以后陈付指导员病故事,我济南八连战友告诉我。好领导走了,让我们永远怀念。”<br>美篇网友应旺安说:<br>“您的这篇文章,讲述了陈明兵兄妹长达五十年寻找父亲照片的感人历程,令人动容。五十年的时光,因经济条件等因素,他们对父亲的模样全然不知,这份缺失成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陈明兵在偶然契机下开启寻父照片之旅,从今日头条上的线索追踪,到铁道兵微信群里的求证,过程曲折。好在最终找到了父亲的两张军装照,那一刻,他的泪水诠释了多年来对父亲形象的渴望与思念。<br>陈忠达的一生也在文中徐徐展开,他是筑路八年的模范军人,在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建设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两次进京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尽显优秀品质。然而,他的命运却因一次探亲时的救火行为而急转直下。在那个特殊年代,他的英勇事迹未被宣扬,自己却因救火受伤加上隧道施工旧伤,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离世。妻子段加碧经历了丧夫之痛,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靠着抚恤金和政府关怀艰难生活。 陈明兵兄妹虽未与父亲有太多相处时光,但在追寻父亲形象与事迹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的伟大。他们也将传承铁道兵精神,这无疑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铁道兵群体奉献与牺牲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无数军人背后家庭的默默付出与坚韧。”<br>美篇网友半介书生赞叹:“致敬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老兵!老英雄!”<div>成千上万的铁道兵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继承他们的遗志,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吧!<br></div> 美篇网友的部分留言 陈明兵与父亲生前战友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