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连出击

路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优良传统的良好传承,是连队战斗力得到提升的关键,而每一次的战术演练,则是检验连队真实战斗力的最好平台。1980年代号为“岷江演习”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一千多公里外海拔4000米的阿坝。设想是外军派战略轰炸机通过青藏高原进犯成都,面对来自北方大国和高空的威胁,我军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的态势严阵以待,采取前出设伏打敌出其不意的战术,派出高炮小分队在敌机航路校正点阿坝设伏予以拦截。成指(空军成都指挥所)制定了演习计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卫成都的高炮部队是空军高炮15师45团,辖两个100炮营,一个57炮营。100炮本身自重大,比较笨重,不适合远程机动,而57炮自重小,拖拉方便,更适合长途奔袭。经比较,57炮作为狙击兵器被确定了下来。小分队的物色稍有斟酌。由什么样的连队出任务,大抵需要考虑下面因素,主官的个人军事素养(高)指挥能力(强)班子配合(好)历史出任务的状况(完美)连队历史背景(英雄连)全连训练水平(居上)…等等。非常骄傲,最后使命落在了八连肩上,由八连充当奇兵,实施远程奔袭高原设伏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命令通过师团营层层下达。演习受演习指挥部指挥,副师长李元庆具体督导,团机关抽员配合。为了做到知己知彼,团指派出了先遣组,沿着成都阿坝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工作组在通报考察情况时指出:本次行军,路程遥远,路况不好,途中要经过落石区、塌方区,道路一边靠山一边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汹涌湍急的冰冷河水,说不清有多深,上要防落石滑坡,下要防塌方坠崖,中间还有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要翻越,困难重重。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做好配合,确保安全。最后强调:当地有天葬传统,视飞禽走兽为吉祥物,要注意群众纪律,不要违犯,更不要和群众产生冲突,避免事态失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事行动前多有动员表决心的传统,连长袁学金指导员唐中全均是参加过79年自卫反击战的过来人,深谙指挥之道,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两位主官的动员一反平时做法,没有豪情万丈高谈阔论,全都短小精悍,毫不拖泥带水,两人出奇的相似,仿佛战争已是正式降临,无需长篇大论,废话说得再多也会出现牺牲。很快进入了表决心环节,各班班长拿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豪情万丈的纷纷表了决心,此时会场气氛出现了凝重,连带心情也有了沉重。或许抑郁的心情同样需要找到宣泄口以更好的让情绪得到转移,轮到了侦察班发言,班长卢茂儒是广东人,个子瘦小,讲话声音尖细,关键是他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广东味,相声演员脸型本身就已经带着笑点,再一说话,从念“决心书”三个字开始,全连从头笑到尾,许多人笑得前仰后合,一下把场上的凝重气氛变成了轻松愉快,指导员暗暗称奇,好兆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次日,全连拔营,偃旗息鼓出行,用指导员的话讲,既然是隐蔽接敌,那就要静悄悄的出村,打枪的不要。团部派来的运输连是汽一连,是团指亲自点的将,汽一连兵多将广,驾驶员全是老兵,技术力量雄厚,用起放心,而演习好坏又代表45团的脸面,一定要用最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连领命后昼行夜伏,一路高强度行军,克服了寒冷、塌方、高反等诸多干扰,路途秋毫无犯,鸡犬不惊,平安抵达目的地,体现了高素质的纪律严明和严格的令行禁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过头来讲讲路上的情况。路途需翻越一座素有威名的鹧鸪山,说它素有威名,除了海拔高4000多米、形似飞行的鹧鸪,更主要的是每年都会发生三四十辆车飞越云海冲进峡谷几十人生命被西天世界吞噬的人间惨剧,让人触目惊心。山上道路曲折起伏,蜿蜒盘旋,稍不留神操作失误,飞出去将是万丈深渊。站到路边往下看,云遮雾锁,一眼看不到底,真有种心惊胆颤毛管竖起的栗栗,由此可见此山的险峻和道路的凶险。然而此山还有一奇,垂直气候导致出现了一山分四季的现象,从山下到山顶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春夏秋冬,山下是盛夏,转眼到了山顶变成了皑皑白雪的寒冬,而中间的春色盎然和金风送爽又让你眼界大开,由不得你不拍手赞叹。景奇人不停,全连无暇他顾,还要奔赴远方执行特殊的使命。雷达班的雷达车从上到山顶开始,油机员钟国华(80年广西籍)就出现了明显的高反,脸白气短脚软,停车休息,脚刚着地,人就向地上摔去,旁边是悬崖峭壁深不可测,眼看就要飞越云海穿梭时空进入西天,站在旁边的79年上海籍陈立刚手疾眼快,一把抱住已陷入昏迷的钟国华并拖到了空旷处,急请卫生员紧急救治,经对症处理,情况有所缓解,继续上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阿坝,黄昏。连队在连长袁学金指导员唐中全率领下以隐蔽方式进入阵地,现场除了装备声音的传出,人员保持静默,各班开始了充分准备。8门火炮在夕阳映照下散发出蓝莹莹的光芒,炮口高昂,直指蓝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阵地位于阿坝城区外两公里远的一个山坡下,不远的地方是一处藏民的天葬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原的空气稀薄而洁净,随着夜色降临,出现在眼里的夜空透明清澈,深邃的星空上繁星点点,星光映照下,阵地上八门火炮清晰可辨,静静的在矗立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保证作战人员休息,夜晚的岗哨被安排为每人两小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夜2~4点,是新战士陆贵华第一次在野外站岗。与今年的新战友一样,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了部队,从未经过社会风吹雨打的他,此时站在阵地中央,周围一片寂静,只听见夜间活动的各种小虫发出的微弱叫声和萤火虫飞过的声音,视野所及,山坡,更远的还是山坡,寥廓的天空下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自己和火炮在一起,微风吹过,山坡上的磷火随风飘动,想起不远处就是天葬台,想起白天看到的插在天葬台周边的各种布条,那磷火是否是…?不由得内心一阵发虚,脸上一阵发麻,孤独、孤单、无助,各种感觉一时纷至沓来,说不清是心虚引起还是其他缘由,两个小时的岗好不容易在阵地中心度过。这一晚上站岗的新战士大多经历了相似的心里历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黎明,大地从梦中醒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演习开始,阵地上一片肃穆,老兵见多识广,动作沉着从容,新兵虽然初次临战,内心有所紧张,但在老兵的传帮带下动作有条不紊,不慌不乱,所有的战术动作均良好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上晴空万里,极目之下湛蓝一片,毫无杂色,看来老天甚是关照,给八连送来了好运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命令开始下达,一系列指令连续不断从远方来到连指,远程雷达开始提供目标坐标。标图员赵进明迅速跟进,在标图板上准确标定目标航路,目标方位高度距离,“敌战略轰炸机”(空八军轰6重型轰炸机扮演)高度为8000米,正沿着阿坝的航道向成都袭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袁学金连长站在指挥所旁标图桌前,高大的身影纹丝不动,刚毅的脸上写满着乐观自信、淡定从容,抑扬顿挫洪亮有力的声音适时下达着各项指令。受连长镇定自若的神情感染,阵地上人员纷纷静下心来,各自进入了全神贯注的精准操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指挥仪上,5名操作人员(班长李大华、一测手钟启良、二测手雷栓旺、三测手周广友、四测手张兴旺)早已严阵以待,随着连长对空搜捕目标命令的下达,5人沉着冷静,按远程雷达提供的诸元开始了细密的对空搜索。果然,随着一测手钟启良的一声“目标捕到”,指挥仪不负众望,早早的将目标捕获。钟启良边观测边提示二三测手进行配合,镜中的十字线牢牢压住了“入侵者”,测距转轮已打到60公里的极限处,瞄准镜中间的距离光标与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说明目标在60公里以外(还真是感谢高原万里晴空的天气),钟启良在等候,等候“入侵者”进入测定范围。此时目标距离尚远,方位高低角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目标又未到达可测距离,加上不能说话,三人仿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旁人会感到诧异,而只有当事人明白,这是进入了高度的聚精会神。班长李大华一测手出身,看仪器上的距离读数没有变化,问:“钟启良,你的距离为什么不动?”,钟启良答“目标尚未到达可测距离”。很快方位测手雷栓旺高低测手周广友也发现了目标。娴熟的军事技能和精湛的操作技术,并非来自侥幸,而是来自日久天长的勤学苦练,来自扎实基本功的日积月累,今天,几位测手终于展现出厚积薄发的巨大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5公里处,炮瞄雷达根据指挥仪传送的诸元捕捉到了目标,进入了测控。接着一米测距机手杨忠在28公里处捕获目标,指挥镜张明华也相继发现了目标。炮排长夏光荣组织各炮班按事先制定的观察方案严密进行搜索,并首先目视发现目标,在他的指示下各炮班均在15公里外捕捉到了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距离20公里连长下达进入综合诸元模式命令,指挥仪二三测手继续跟踪,一测手转为对针操作,直至目标遁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连通过采取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埋伏、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现、以多手搜捕的高能手段,提前而准确地捕获了目标,终结了假想敌。八连以周密的组织指挥赢来了整个任务的圆满完成,获得了军指的高度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天下午,假,可上县城,可在营地自由活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城距离营地不远,步行可往。指挥仪班的钟启良和罗昌凯去了县城,本想感受民族文化领略小城风光却差点出了意外。刚进第一街口,一满脸皱纹面貌黝黑衣着深色长袍的藏族大妈在摆放地摊,摆的是刀具和小物件,观看过程一个小虫飞到罗昌凯身上,罗昌凯不假思索随手一拍,小虫掉到地上,抬脚踩了过去。没承想老大妈一抬头脸一沉眼一翻:“你踩死它干什么!”语气严厉。罗昌凯心一慌,赶忙抬脚,一看,小虫没死,又飞走了。离开摊位较远时,向钟启良说了句“真担心她拿刀捅过来,幸亏小虫没死” 。这才想起了出发前考察组讲的“要注意群众纪律,当地人视虫鸟为神物”的话,一时内心惴惴,再无心情,两人草草的浏览了一下县城,早早归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晚,一支由团指派出的电影放映队来到了八连营地,给八连播放了电影,算作任务完成后的一种奖励,也可看作是政工的一种手段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次日,全连高奏凯歌,不再偃旗息鼓,而是扬长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次途经鹧鸪山,众人内心已没有了那种紧迫,慢慢欣赏起天上白云、山顶白雪、山上的植被和缭绕山中的云海,不知不觉,进入了汶川(映秀)路段。突然车队前传来了报警的信号,对空观察哨发现从山上飞滚下一块一立米左右的巨石,差点砸中炮二班的车炮,及时示警,汽车驾驶员紧急避让,避免了一起车(炮)毁人亡的特大事故。袁学金连长检查完现场,拍了拍手,说了句“无妨,就当他开枪为我们送行吧”。悠然而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整个演习从1980年7月20日离开营房,到8月3日返回营房,历时14天,圆满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演练,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仿真作战更能体现实战的形态和氛围,给心理造成的压力和带来的紧迫感更真实,战士在演习过程做出的应变更有针对性,而严酷的外部条件也能使人得到很好的锤炼,对战士的成熟,对新兵的成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