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河

就掌一灯

<p class="ql-block">  那是陕北黄土高原上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里的一条小河,那是故乡的小河。它发源于故乡蒲家坬村老爷庙前的石硷。细细的水流从石头缝里渗出来,汇聚成一条小河。它浇灌了干渴的土地,滋润着世世代代的故乡人。它不急不缓,温顺地在一道百十米宽的山沟里蜿蜒流淌。河道里有平滑如镜的小水泊,也有飞流直下的小瀑布。河岸边生长着高大的柳树。一条乡村小路在河边延伸,与小河水一起,一直到看不见的远方。一两公里后,小河流出村庄,带着依恋与不舍,流出蒲家坬,流出韭园沟,汇入无定河,然后又汇入母亲河黄河,进入渤海。从此蒲家坬石硷的清泉水浪迹天涯纵横四海。蒲家坬的小河水如蒲家坬人的品格一样,志存高远,心怀天下。</p><p class="ql-block"> 小河水是纯粹的泉水,清凉甘甜,没有任何污染。在八十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它养育了蒲家坬人数百年。它可以称为蒲家坬乡亲的母亲河。它目睹了蒲家坬村的前世今生,见证了蒲家坬村民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小河发源地石硷是蒲家坬村的生产生活和人文中心。围绕着石硷,当年这里开过漏粉坊酿酒坊,办过养猪场。村两委,村小学都在这里。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分牲节,春节闹秧歌,夏天唱戏,都在这里举办。庄严圣洁的老爷庙,坐落于石硷中心位置。2020年石硷大改造,建起了大戏台,扩充了大广场,水患灾害不断的石硷面貌终于彻底改观。石硷下,是十多米高的一个瓦腰形状的石崖,一滴滴的水就从岩石缝隙里流出来,汇聚成一条清澈的小河。石硷下面还有四个储水池,为蒲家坬全体村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用水。</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小河只是一条山涧小溪,但它不舍昼夜,一直流淌着。在那个贫困饥饿的年代,人们没有那种“小河亲过我的脸”的雅兴,也没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样的浪漫。但小河带给家乡人的是实实在在的快乐。春天,小河冰消雪融,鸟飞蛙鸣,孩子们在河边捉小蝌蚪,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变成小青蛙,看着柳树一天天变绿,看着蒲公英的小花朵铺满河滩。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天然游泳场洗澡池。每到中午,河水暖暖的,男孩子们就结伴去河里洗澡,游狗刨式。虽然喝水呛水是常事,但乐此不疲。游累了就在有点烫屁股的石头上躺着爬着休息,孩子们戏称“晒盖”。那个时候,偶尔会看到老鳖在河岸边晒太阳(晒盖)。秋风吹起时,沿河两边的柳树叶一片金黄,树叶随风飘落,落在地上,叶落归根,落在河里,小小的树叶如同一条条小船,在河水的导航中漂向远方,它带走了岁月流转的痕迹,也带走了山地少年的童年梦。冬天,河面结冰了,孩子们带着自制的滑冰鞋溜冰车在冰面上尽情玩耍,没有冰车冰鞋的孩子就“打擦擦”,跌倒了再爬起来,不小心弄湿了衣裤也没有什么,玩耍着的孩子耐冻。</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小河也是婆姨女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她们挎着装满衣服的沙柳筐,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一边用棒槌“啪啪”的捶衣服,一边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说这家的孩子那家的男人。女人们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只有在这个没有男人在场的时间,她们才是最无忧无虑的,才能够完全放开自己,尽情的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个时间如果有人在岸边,就能享受“听取笑声一片”。衣服捶好了,洗干净了,就铺在河边的石头上草地上晾晒。太阳偏西,有人家脑畔上已经升起炊烟,衣服也晾干了,她们收拾起干干净净的衣服,匆匆回家,给即将收工的男人和放学回家的孩子做饭。</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家乡的菜地即“园子”是非常少的。有村民在沿小河两岸修筑了小块的菜地,有些地块高出水面很多,村民就建起一种提灌设备,叫“硷岗”,利用杠杆原理把河水提上去浇灌菜园。提水浇灌那富有节奏的动作极具美感,与“硷岗”的奇特构筑造型完美结合,展现出一幅自然原始的劳动画面。</p> <p class="ql-block">  小河流量非常小,大部分河道踩着石头就可以过去,只有一座单孔石拱桥矗立在南村口,是村民为了在洪水来临时方便过河而搭建的。那是一座造型独特,就地取材修建起来的极具乡村特色极有年代感的人行桥,跨度大约在两米,高度也是两三米,宽度约一米左右,桥的拱部如窑洞呈半圆形,所用建材是河滩上的河卵石,未经任何人工打磨,完全依靠石块之间的相互挤压作用承受桥面压力。夏日,村妇在桥下洗衣,桥上有农夫肩扛农具,牵着毛驴,或有小孩子跟在后面,走过石桥。小桥流水,溪边浣纱,男耕女织,构成一幅绝美的乡村田园风情画。在石拱桥大约两三百米的南边石崖下,有一约小酒杯口粗的水流从石头缝里流出来,即使在夏天,那泉水也是冰凉刺骨。这股水就这么不舍昼夜的流淌着,无论干旱或雨涝,水量一直不大不小从未断流。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造物的无所不能创造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韭园沟公社作为全国十大水土保持样板,再一次掀起了大规模的基本农田建设热潮。蒲家坬村当然不甘落后,全村总动员,农忙小干,农闲大干。“抓革命促生产”,“过革命化春节”等标语口号激励着勤劳淳朴的村民。十多岁的孩子,七八十岁的老者,哺乳期的少妇,县城来的插队知青,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基建队”修梯田打坝。十多年时间里,先后改造了全村的全部山沟和大部分山地。一座座拦洪大坝,“燕窝泊”阻挡住了咆哮的洪水,保留住了从山上冲刷下来的大量的泥土。虽然忍饥挨饿,干活辛苦,但骨子里的幽默无处不在。“队长家秀子(老婆)犊子(屁股)大,能修梯田能打坝”,“打硪(一种夯实坝基的工具,一人掌杆,八人拉绳)的后生听精明,手里的绳子要撵紧,羊肚子手巾大档裤,拉起个石硪我奏唱不够”。说唱之间,大家哈哈一笑。疲劳也消减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前后,在蒲家坬村与林家硷村的分界点处修筑了一座拦洪大坝,原来如下山猛兽般的洪水被大坝阻拦。几场大雨以后,洪水裹挟着大量泥土淤积大坝。流淌了千百年的小河被湮灭于深深的淤泥之下,故乡的小河从此永远留在了蒲家坬人的记忆里。游狗刨式泳姿的山地少年们的夏天只能在大榆树下乘凉打盹。洗衣服的村妇也没有了午后河边的快乐时光。那座古朴原始的石拱桥也与小河一起被永远遗忘又被永远铭记。“硷岗”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古老传说。</p><p class="ql-block"> 小河被淤泥埋没的几年以后,原来的小河河床因为淤泥的沉积抬高了几十米,经过蒲家坬村民的改造,成为了平整的水浇地。当年在这里栽种过枸杞子。后来又改造成为菜园子和稳产高产的良田。现在,蒲家坬村家家户户都有自流水浇灌的菜园,一年四季吃菜不再发愁。更多的坝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那条小河,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记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蒲家坬失去了舍弃了一些东西,也得到了一些东西,而得到的比失去的一定更多,更丰盈实惠。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记忆深处,那条小河还在流淌着,九曲十八拐,永不干涸。少年们赤裸着身体游狗刨式时的“噗通”声还在耳边回响,“硷岗”上的那根高高竖起的木头杆子也永远不屈地挺立在蓝天下,那座石拱桥,将在下一级的人类文明时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