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秘鲁</p><p class="ql-block">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面积128.5万平方公里,3149万人。1533年西班牙殖民,1821年独立为秘鲁共和国。秘鲁是印加文化发祥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第安人在高原建立印加帝国。</span>马丘比丘和库斯科古城是印加文明宝库,首都利马。</p> <p class="ql-block">笫十天:库斯科</p><p class="ql-block"> 库斯科在秘鲁南部,海拔3410米,是一个饱经沧桑颇有古都韵味的城。城中有精美石砌墙垣、太阳神庙遗址及大教堂等,秘鲁人称之为"安第斯山王冠明珠”。1983年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这里也是前往马丘比丘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古城一群学生边唱边跳,感觉回到巴西了。</p> <p class="ql-block"> 古城房子,用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砌成,一块还有十二面角,砖石之间没有黏合剂却几乎没有缝隙,贴合非常牢固。</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殿</p><p class="ql-block"> 也叫圣多明戈教堂,在太阳神殿遗址上修建的。神殿在帕恰库提统治时期建造,供奉太阳神因蒂。原殿内外有七百片两公斤金片,被称"镀金”神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贪婪的西班牙人入侵,扣押印加皇帝,索要巨额赎金,将太阳神殿洗却一空后拆毁,里面所有金银制品被熔后运走。拿了金银后却食言将皇帝处死,终结印加帝国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 外观弧形向内倾斜灰色墙,是原太阳神殿一部分,典型印加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殿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神殿下面一弧形祭台,是殖民者为摧毁印加文化,把自己信仰强加灌输给印加人,目的是让印加人成为奴隶,便于管理。</p><p class="ql-block">可以远跳库斯科山城</p> <p class="ql-block"> 原始印加巨石建筑,工艺高超又神秘,其石头切割方方正正,有类似榫卯结构相嵌在一起,无贴合剂也严丝合缝。跟旁边后人切割的石块对比,水平要要很多区别很大。</p> <p class="ql-block">一小段古印加石墙、石屋奇迹般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中间庭院原墙上巨幅画,展示印加信仰,有一印加人画的银河,他们称之为“天河”。还有金板(仿制品)上面刻有太阳、月亮、星星、动物及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银制成与实物一般大小的羊驼、豚鼠、鸟类、昆虫等,都被西班牙人洗却一空。</span></p> <p class="ql-block"> 神庙中央是露天花园,四周环绕西班牙式拱廊,正中心是太阳神殿时期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建在维拉科查宫殿基址上,西班牙殖民者于1538年开始建造教堂,1654年建成,时间长达一个世纪。大教堂是西班牙文艺复兴风格和印第安人石雕建筑结合。顶端钟楼上悬挂一重达130吨巨钟,是南美最大的钟。</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教堂,内部装饰华丽绝伦,新奇发现大教堂似一院落式,一个厅接一个厅,第一次看到这样教堂。原主教堂、两侧圣家教堂和胜利教堂,三座教堂连成一体,有点奇妙。</p><p class="ql-block">教堂不可拍照,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上:天主教圣家堂纪念耶稣、马丽亚及约瑟(养父),基督新教只有一个就是耶稣。这也是两教最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 教堂最著名的就是“最后的晚餐",此画是秘鲁著名画家萨帕塔模仿达芬奇之作,看上去和大师的名作相去甚远,人物排列方式也不同,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原因就出在桌子上的食物——烤豚鼠。画家将这道印加传统美食融入天主教题材油画中,和这座城市的故事结合得恰到好处。画面4.8×3.9米,悬挂在大教堂进门处。</p> <p class="ql-block"> 这尊黑肤色基督耶稣,当年很多黑人到南美洲陶金、种甘蔗做苦力。因1572年地震,人们把黑耶稣神抬出来,地震神奇停止,从此黑脸耶稣被人们崇拜。每年4月抬到街上游行,久而久之基督耶稣被染成“黑皮肤”。也许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耶稣,属收买人心一种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厅里奢华至极,这几乎就是用黄金做出雕刻。走出教堂,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回到现实。</p> <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有印加文化和西班牙风格喷泉,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各个城市,用一块空地屯兵且存放武器被称为“武器广场”。</p><p class="ql-block">雕塑为民族英雄:图帕克.阿马鲁</p> <p class="ql-block">拉孔帕尼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午餐的酒店在山上,视野开阔,还品尝了豚鼠。</p> <p class="ql-block"> 军事要塞景区外印加商人</p> <p class="ql-block"> 军事要塞:萨克塞瓦曼城堡 </p><p class="ql-block"> 距古城以北1.5公里处小山坡上,始建于15世纪70年代,海拔比库斯科古城高,占地4平方公里。这举世闻名的萨克塞瓦曼圆形古城堡,从第九任国王"帕查库提”开始,历经了三任印加国王,可见工程之大与艰难,也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印加帝国遗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层“退台式”城墙,围山而筑,每层之间有台阶与城门衔接,原墙高18米左右,每层高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里层石墙长360米,最底层长540米。30多万块深褐色巨石砌成锯齿形城墙,易于攻击和防守。每天动用3万名劳工,历时80多年建成的</span>巨型石址城寨,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现在遗址上残留的大理石,最大一块约300吨重。建造过程中,几十~几百吨巨石靠人力拉上去很难,每天都有人被滚落巨石砸中死亡。这里不仅储存武器,皇家仓库,还有祭祀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 经过了几次大的地震,许多建筑颓然倒塌,而这依旧傲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 此处曾经有一场惨烈的战斗,印加第十三代王与第十四代王亲哥俩,相互厮杀,最终弟弟杀死哥哥登上帝王的宝座。讽刺的是,第十四代王被不足200名的西班牙入侵者打败后绞死,印加帝国彻底灭亡了。</p> <p class="ql-block"> 几十到几百吨巨石是怎么切割、怎么运到此地?没粘合剂,缝隙连一张纸都放不进去,就是今天也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 离开城堡,去马丘比丘火车站附近酒店,路况差又晕车了,好在没有高反,晚上吃了几口快餐面,这行程真的很辛苦。</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天:马丘比丘 </p><p class="ql-block"> 译为“古老的山巅”,位于海拔2350米的乌鲁班巴安第斯山脊上,称“空中城市”,被热带丛林所包围,仿佛一孤独世界。</p><p class="ql-block">古老的印加遗址建于1400年中期,由印加帝王帕查库提-印加-尤潘基建立。西班牙人的到来,马丘比丘一夜间成为空城,销声匿迹400年未被西班牙人找到。1911 年,耶鲁大学的教授、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偶然发现,这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现为新世界7大奇迹,83年被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p> <p class="ql-block"> 整个遗址有庙宇、公园、住所及避难所。南边是平民或者奴隶的住房及生活区域,梯形的房间是王子们住宅,<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红色墙体(大理石)是祭司和贵族区</span>。没人知道印加文明怎么将20吨左右巨石,搬到马丘比丘山顶建造房子。</p> <p class="ql-block">路过岩石守护者小屋</p> <p class="ql-block"> 连续爬一段坡,就可看到遗迹了,城区由200座建筑,由巨大石块经精心切割拼接,没有任何黏合剂却严丝合缝,经几百年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入口并不是游客入口,而是印加古城最初的入口。门上曾有一根大横梁用以加强安全。步入城门,狭长而笔直的主干道作为分割,左边是城区,右边则是梯田。</p> <p class="ql-block"> 外围就是层层梯田,属于农业区域。梯田是印加文明成就之一,不可思议的是梯田地表下方依次码放的是从小到大的石块,引导雨水快速分流,避免局部坍塌。</p><p class="ql-block"> 梯田的另一边,数排已经失去茅草和木质屋顶的石屋,这一片住宅是印加王和随从们的临时住所。</p> <p class="ql-block"> 印加太阳神庙:弧型墙壁,冬至可以看到光线,窗户和太阳神庙中央,花岗岩三点连成一线,类似日历作用。建在洞穴之上,认为他们皇帝是太阳之子。</p> <p class="ql-block"> 主神庙:三面墙面经过精心磨光成规则状,门窗采用梯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房间微微内倾</span>拐角处磨圆,墙壁之间紧密相抵,稳定又美观。这里举行大型仪式,前方有一块岩石,用来辨别星象,中间巨大神龛周边小神龛,是放神像和供品。</p> <p class="ql-block">三窗庙:石墙上三个梯形窗口,推测没有屋顶,窗外一块矩形石条是观察太阳或举行宗教仪式,也是印加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p> <p class="ql-block">大祭司宫殿:看起来朴素也很普通,学者从内部石床结构推测,曾是大祭司住处,建造时间较晚,门楣高度处石墙有几块粉色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拴日石:类似日晷,石柱两米高,精心打磨过的。</p> <p class="ql-block">圣石:一个地理标志,因圣石的旁边是华纳比丘的入口,这条路同时也延伸向主广场。</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中央广场:是城内最大的一片空地,探险家将它命名为主广场,除了举办大型仪式外,也是一道分水岭,将印加帝国的高低阶层划分开来。</p> <p class="ql-block">三重门:是一片很大的矩形住宅区,等比例被分三个区,是专门给高阶级精英们居住的。内部共有16间房间,其中6间有一扇门,3间有两扇门,3间有三扇门,最后2间是两居室。</p> <p class="ql-block">水镜:简单的水面反射就可观察天象,智慧啊。</p> <p class="ql-block">神鹰庙:由天然的岩石构成,地下和后方则是印加帝国时期关押囚犯的地方,就是监狱。</p> <p class="ql-block"> 这个石洞被政府封起来禁止开控,传说印加王就埋在这里面,洞里藏着多少秘密没人知道。印加没有文字保留下来,历史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皇家墓穴:里面有阶梯式祭坛和神龛,印加石匠精心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涌泉:通过复杂的水利系统引流到马丘比丘全城各处,500年来运转至今。</p> <p class="ql-block"> 印加人崇拜自然,认为万特皆有灵性,在古城中穿梭,沉浸在岁月沧桑中。</p><p class="ql-block">再搭乘火車反回库斯科</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天:利马</p><p class="ql-block"> 秘鲁首都利马老城建于16世纪,1531年,西班牙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180人入侵秘鲁,打败印加帝国三万军队,1535年在此建西班牙式“王者之城",也是西班牙在美洲统治中心,秘鲁独立后,利马成为首都。</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的长椅,镶嵌装饰彩色鲜艳碎瓷砖(仿高迪),上面有浪漫的爱情诗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友拍的,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天:皮斯科鸟岛</p><p class="ql-block"> 位于太平洋中西部沿海,鸟岛正式名称叫钦查群岛,被称“鸟岛”,是悬崖峭壁与天空海面都是鸟,约600万只,世界三大鸟岛之一。</p><p class="ql-block"> 坐船游览,出港不远便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秘的“安第斯烛台”地画,线长180米,高20米。什么人做的,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发现,至今是个谜。</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岛4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很独特,被海浪冲刷多年形成各种岩洞和石桥。岛上有海欧、鸬鹚、信天翁等,还有北极蓝欧(我没看到)。这些海鸟主要以附近的海洋鱼虾为食,每天捕获的鱼虾总量达到千吨以上。而岛上布满鸟粪,最深处达十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鸟粪曾是秘鲁80%的经济收入来源,十九世纪中,鸟粪作为天然肥料,开挖需要大量劳工。此时秘鲁已废除黑奴制他们纷纷离开,印第安人也不愿做。当时我国正晚清末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2万来广东、福建的契约华人劳工进入秘鲁挖鸟粪,有的无法接受而跳海死亡。</p> <p class="ql-block"> 1874年清政府与秘鲁建交,华人才自由,大部分选择留下开饭店和商店,现有华裔百万人在秘鲁各个阶层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是当年劳工挖岛粪矿架</span></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大地画:位于秘鲁南部纳斯卡和帕卡拉山谷之间沙漠地带,离利马400公里,有一组巨大线条及动物画。1939年被美国学者保罗·科索克无意间发现,还有陶器制品,记录纳斯卡农耕文明。1994年大地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就预感坐小飞机会吐,结果中奖了。边吐、边看、边拍。<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了半个地球,机会只有一次啊!</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地画约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300年形成,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坐飞机在300米高空俯瞰,精准的数百根线条,各种清晰直线、曲线及大几何形,它是古纳斯卡人祈雨,兴修水利,记载天象所需。还有各种动物如蜂鸟、鲸鱼、狗、蜘蛛及猴子图案。</p> <p class="ql-block"> 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图案是将地面褐色岩层的表面刮去十余公分,从而露出下面的浅色岩层,最后刻画成了现在的图案。</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已知的纳斯卡线数量达到了358个。1994年,当纳斯卡沙漠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只发现了大约30个地画,且大部分描绘的是动物和植物。</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天:秘鲁首都利马</p><p class="ql-block"> 又回利马,圣马丁广场:雕像圣马丁被秘鲁、智利、阿根廷三国尊为"国父",1812年在此宣布秘鲁独立,结束三百年殖民统治。正面女神高举橄榄枝和刻有圣马丁名圣牌,背面是“圣马丁”与"玻利瓦尔”胜利会师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秘鲁解放100周年而建,</span>1991年广场和老城被列"世遗名录”。</p> <p class="ql-block"> 周边欧式建筑太美</p> <p class="ql-block">仁慈圣母圣殿:这个教堂历史与这座城市一样古老,建于1534年天主教堂。玫瑰色的外观,精致的雕刻,是巴洛克风格瑰宝。利马的第一场弥撒,是在这里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 中央部分壁龛精美绝伦,大理石雕刻的立面是1746年大地震后重建。天主教堂的弥撒吸引了大量信徒,近距离感受仪式,看内部精美壁龛。</p> <p class="ql-block"> 所有来过这教堂的人,都会感慨教堂设计的精致,漂亮的雕塑还有那一扇古制木门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步行前往利马老城区——武器广场,又称为利马中心广场。</p> <p class="ql-block">武器广场: 整个广场遍布警察,用栅栏围个严严实实,所有人员不得进入广场。听说我们是游客,只允许我们从总统府门前穿过,阳光下的广场空无一人……城市重要机构都是在这里,有大教堂、总统府、市政厅,1746年地震被毁后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 市政厅</p><p class="ql-block"> 秘鲁独立后,于1937年将总督府改建为新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总统府,两边市政厅黑色木雕阳台为印加风格,特殊建筑。旁边黄色建筑(没拍全)为市政厅,是一处罗马连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是天主教利马总教区主教堂,1535年只是一小土坯建筑,1541年,教皇保罗三世指定该教堂为大教堂,于1746年毁于地震。之后大教堂又建于1758年,1778年才完工。外装饰历经5个世纪,由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 教堂由一个中央教堂中殿和两个侧廊及13个小教堂组成。内有主祭坛、议事厅、圣器收藏室、历代主教墓穴等。</p> <p class="ql-block">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经故事油画,画的真好。</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木制雕刻的十二门徒塑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地下室:历代主教墓穴,身后木隔间就是忏悔室。</p> <p class="ql-block"> 圣器收藏室:也被称十二宫室,墙上十二幅画表示十二星座。</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圣器收藏室内部走,里面是议事厅,墙上掛着历代利马大主教和个人事迹。还有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两次访秘鲁时穿的服饰。</p> <p class="ql-block">这位主教像看上去如此安静</p> <p class="ql-block"> 图上:有基督、十二使徒、圣约瑟夫、圣约翰雕像。</p><p class="ql-block">图下:这个木墙其实是大衣柜</p> <p class="ql-block">福婴圣母像,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p> <p class="ql-block">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又名人骨教堂)</p><p class="ql-block"> 教堂外浅黄、白色相间,是美洲最大修道院。这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瑰宝,以其独特的殖民地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修道院分圣殿堂与修道院两部分,1988年为"世遗名录"。</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巴洛克风格装饰,包括金箔木雕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 穿过礼拜教堂大厅,路过花园长长的走廊,顶部满是马赛克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走过满墙壁画的围墙,有时还飘过淡淡的异味,有点像霉味。</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图书馆,藏有二万多本珍贵的宗教文献和古籍,是研究秘鲁历史和宗教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下台阶,在黑暗中摸索走到教堂地底下。眼前是一条狭窄的小道,灯光昏暗四周死寂。约一两分钟后,小道两边开始出现一些玻璃展台,里面陈列着一些零碎的小人骨。</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道路两边冒出许多细长的白色人骨。开始只有地上有一些,越往前走越多,逐渐密密麻麻充斥在两边。</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大坑里全是人的颅骨和腿骨,整整齐齐的码成太阳和放射状光线的图案,像是某种古老的符号,神秘充满信仰,让人无法直视的。</p> <p class="ql-block"> 16世纪时,天主教认为人死后要埋在教堂下面才能上天堂。一两百年内修道院成了死后埋葬圣地,最多时超7万人。想埋在这里的人太多,便在修道院地底下挖了几十米的大坑,便决定亡者只保留颅骨和大腿骨,这样才勉强能容纳这么多人。</p><p class="ql-block">生与死,在这里,也就是一层天花板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出口处圣女雕塑,身姿高雅嘴唇微启,传递一丝宁静与微笑,让此时恐惧心情的我渐渐平和下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秘鲁:是个有自然资源和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span>有山脉、丛林、海滩,有前西班牙文明遗迹和高耸入云的印加遗址,更有至今未解之谜的纳斯卡大地画,对爱玩的我来说,虽疲惫却满足,再见了秘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