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烟桥画柳白云溪,前后北岸居中依

简单的行摄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后北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桥画柳白云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后北岸居中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家旧馆古来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文荟萃县学西。</p> <p class="ql-block">  前后北岸,明末清初时称为顾塘尖。其南面临顾塘河,顾塘河又称市河,也叫后河。其北面临白云溪河,其西呈尖端状,是顾塘河与白云溪的连接处,其东与县学街接壤,形成三面环水一面着陆呈半岛状的尖。尖的西南端有一顶石桥叫顾塘桥,斜跨在顾塘河上,当年除了东面的县学街外,这座桥是人们出入半岛的主要通道。道光《武阳合志·坊厢》仅记载“北岸”名称,不分前后,清光绪后才称前、后北岸。</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后河由此穿城出东门入运河,此处位于后河北岸,旧称北岸街。解放后,后河填没,仍沿称旧名。后北岸东边通向县学街,因位于前北岸之后而得名。古时此间处于白云溪沿岸,风景佳丽,明清两代文人学士居此者甚多,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脉所系。</p><p class="ql-block"> 现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局部已经整修,古街呈现出了新貌。北为后北岸路,南邻繁华的延陵路,整个街区属于闹中取静的所在,尽显清、幽、静之态。</p> <p class="ql-block">  道台府(将军楼),位于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的东首,原县学街5-5(原13-1)号,是清末道台恽祖贻府第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现存道台府遗址,原系清末道台恽祖贻府第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为国民党将领蒋超雄所得,故又称为将军楼。</p><p class="ql-block"> 道台府房屋为清代晚期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主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现存正屋3进及一些附属建筑。头进门厅,面阔7间,进深9楹,南檐叠椽外超60余厘米,厅内前后均构筑有翻轩结构,翻轩部分穿枋上均浮雕各式花卉纹样,屋后为狭长天井;二进,正屋南向,面阔5间,进深9楹,正屋前为方形天井,天井东西两侧各建有面阔2间进深3楹的厢房,天井之南砌筑高墙,使二进建筑群形成一座独立形式的三合式院落,整个二进中房屋的前檐下及院墙上均构筑翻轩沿廊,迂回贯通。院墙中开洞门,与头进中天井互通,院墙内东西两侧另有小夹弄通道与院外沟通;第三进为二层楼房,面阔6间,进深6楹,楼房南向上下均构筑沿廊。楼后(北向)曾建有大花园,种植名贵花木。主屋东侧建有一长条附属房,房内构筑有南北走向的暗夹弄,弄内开设多处出入口,与各天井、小夹弄相通。整个建筑群如今尚有房屋30余间,建筑总面积逾千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前北岸11号湛贻堂,是清乾隆年间三大诗人之一赵翼故居(另两人为袁枚、蒋士铨)。赵翼(1727-1814年),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清代著名史学家、诗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举人中明通榜,用为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乾隆二十六年,殿试拟定为一甲第一名,乾隆帝以陕西未有中状元者,将他与一甲第三名、陕西人王杰对调,而以探花授予编修衔。</p><p class="ql-block"> 赵翼有经世之才,著作10年,深探史海,考据精赅,对史学作出重大贡献。驰骋诗坛70年,与洪亮吉唱和,自比“酒龙与诗虎”。他力主推陈出新,反对摹拟,博采众长,独创一格。其《论诗·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为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前北岸27-28号,是管干贞故居。</p><p class="ql-block"> 管干贞(1734-1798年),原名翰,字阳复,号松崖。乾隆三十一年(1789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道御史、内阁学士、工部侍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任漕运总督(从一品官),居官清廉。嘉庆元年(1796年),“户部议江浙白粮全运京仓,以羡米为耗,浙江运丁如议交运”。他认为江南余米较少,力排众议,执意不从,被革职。两年后在京去世。他是常州画派的著名画家,喜工诗文,擅画花鸟,尤精于着色牡丹。于经学、小学、史学著作颇多,著有《五经一隅》《明史志》《松崖诗钞》等10余种文集。</p><p class="ql-block"> 故居为抬梁式建筑,梁柱粗大,柱下加阴沉木柱础,为常州罕见。内悬镶金“福”字大匾(现藏市博物馆),此乃管氏庆五世同堂时乾隆帝特书赐“福”字以示荣宠,故称“赐福堂”。</p> <p class="ql-block">  总漕府,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是古代漕运管理的重要机构所在地,见证了常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在漕运史上的辉煌与变迁。在历史上,总漕府承担着管理漕运、调度物资的重要职责。它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经济繁荣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方志馆,前身是清朝进士、漕运总督管干贞故居的西侧辅房,原为书房,共有4进,总建筑面积548平方米,分为前厅、读书楼、后厅、柴厅及3个小院落。</p><p class="ql-block"> 常州方志馆主入口处设在西侧,整体布设“志、地、城、人、文、魁、研”7大主题节点,每个主题对应1个展示重点,可让市民5分钟了解“方志”、1小时读懂“常州”。方志馆从其建设提议、酝酿、谋划、决策、实施到最后竣工,前后共历时10年。</p> <p class="ql-block">  常州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状元,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方志馆建设后记。</p> <p class="ql-block">  前北岸64号,是清顺治官至一品的吕宫府。</p><p class="ql-block"> 吕宫(1603-1664年),字长音,号金门,常州人。明末中举,清顺治四年(1647年)殿试获一甲一名。中状元后,官授秘书院修撰。顺治十年,授秘书省学士,闰六月,又擢升吏部侍郎,十二月,又升为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居一品)。因升迁太快,遭人嫉妒,吕宫深知官场险恶,决意激流勇退。回常后,故意不住祖宅,而是在前北岸购下普通民房,且闭门不出。地方官或友人求见,概托病辞谢,以至吕宫闲居家乡十年,“里人不知有相国”。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去世,吕宫赴京奔丧,但丧事一完,又以病请假回乡。康熙三年(1664年),吕宫在家中病故。</p> <p class="ql-block">  东坡书院,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常州府志》引明洪武《毗陵续志》载“东坡书院,元至大间建立,在郡城顾塘桥北。至正庚寅(1350年)郡守也速台重修,今不存”。明成化《重修毗陵志》载“东坡先生苏文忠公祠”条及万历《武进县志》“东坡先生祠”条记载,“元至大间改建(祠为)东坡书院,至正末废为民居”。海南儋州、四川成都、眉山、江苏徐州、宜兴等地都保存有东坡书院。苏东坡与常州渊源颇深,曾十多次来常州,并两次上表朝廷乞居常州。在常州期间留下许多逸闻趣事,视常州为其第二故乡。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文脉所系的古白云尖。</p> <p class="ql-block">  前北岸61-70号,藤花旧馆,是苏东坡终老之地,此处原为“孙氏馆”。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从海南岛贬所来常,借居于此,是年七月廿八病殁,享年66岁。</p><p class="ql-block"> 东坡仙逝后,孙氏馆屡易其主。后人因东坡曾在此手植紫藤,题名“藤花旧馆”。清时,紫藤犹盛,赵瓯北(赵翼)、洪稚存(洪亮吉)均作诗记其事。原建筑毁于火,除一般木结构房屋外,尚留有楠木厅三间,保存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前北岸64号,是常州家谱馆。其匾额由当地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家谱馆前厅“白云草堂”,是以图文及家谱形式介绍常州地区管氏、吴氏、汤氏、黄氏等家族兴衰史的展室,馆内主题分为八大部分:姓氏起源、百姓图腾、家谱起源、修谱指南、常州祠堂简介、云溪名门、家谱实物、谱牒雕版,从不同方面展示与介绍谱牒文化常识。</p> <p class="ql-block">  状元馆位于管干贞楠木厅《锡福堂》内,重点介绍常州府出的状元及文人。</p> <p class="ql-block">  清静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  小巷幽深,里弄交错,斑驳的墙迹彰显着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前后北岸街区及各大故居均无需门票,开放期间可自由参观;</p><p class="ql-block">2、前后北岸街区东头为文化宫广场,西头为老城中心小营前,乘坐公共交通及地铁前往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3、前后北岸街区是龙城常州古时人文荟萃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需足够的时间慢慢品味;</p><p class="ql-block">4、前后北岸街区的修整尚未完全结束,目前街区里面的餐饮、商家等还暂未进驻;</p><p class="ql-block">5、文中图片均由华为P20pro随手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