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古称常山、真定,是连接燕晋两地的咽喉之地,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正定拥有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为代表。“九楼”为四个门楼、四个角楼以及阳和楼;“四塔”指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分别为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当时寺院规模宏大,轴线分明,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直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天宁寺还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正殿五间,前承抱厦三楹,殿后浮图九级(即凌霄塔),高插云际,屹然为一郡之观,与须弥、澄灵、多宝诸塔相辉映”。民国初年,寺院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到正定解放时,寺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已荡然无存,仅剩宝塔一座、重门一座,几通古碑和两株古树。现为宋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据说天宁寺的名字源自宋徽宗赵佶。赵佶把自己的生日命名为“天宁节”,又将很多寺院改名为“天宁寺”。</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山门(景区进口)</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牌坊、石桥。牌坊南面匾额“天宁寺”,北面“古刹无尘”。</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的地面距离现在地面有两米多的落差,需沿台阶拾级而下到达天宁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的石雕花卉图案。</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重门</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重门阶梯下有一对石狮。</p><p class="ql-block">狮子是佛的护法,具有避邪镇恶的功能。此对石狮呈蹲踞状,前肢支撑,后肢弯曲,身背直挺,颌下饰须三绺,鬣毛呈现螺旋状卷曲至颈部。既无汉唐石狮的神异勇猛,也无明清程式化的敦厚驯服,再结合元代天宁寺繁盛之状分析,此对石狮应为元代之物。1934年,德国籍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用她的镜头纪录下了天宁寺石狮的可爱形象,为我们留下了多张石狮的图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重门阶梯上门两旁还有两尊石狮,属明代遗物。此对石狮分卧门枕石上,歪头对视,颈系铃铛,脚踏绣球。面东者体态丰盈,除狮口受损外保存较完整;门枕石雕饰精美。面西者体型较瘦削,局部有不同程度的风化,门枕石雕饰已漫漶不清。</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早期称“慧光塔”,始建于唐代, 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因其巍峨挺拔、直插云际,故名凌霄。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当地百姓俗称木塔。现存塔身,基本保持金代建筑风格,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佛塔建筑中少见。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凌霄塔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敕建,</span>宋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金皇统元年(1141年)大修,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凌霄塔自清早期重修后近三百年间一直未进行过维修,到我国解放时已残破不堪,尤其是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后,毁坏更甚,塔刹坠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198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予以重修,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于1982年进行了落架重修。</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拍摄的凌霄塔(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塔高40.98米,八角九级的密檐楼阁式塔,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一至三层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为木构。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为木结构。在结构形式上,塔身下三层与以上各层也迥然两样。下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结构。二至四层各层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也均为砖仿木结构。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在现存塔中极为罕见。塔身之上为刹座、覆钵、仰叶、相轮、宝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是极为珍贵的实例”。《浅说中国佛塔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一文中称:“正定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的一个样板。”</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外观好似高层楼阁,每层均设门、窗,塔内逐层设置楼梯,可以登临远眺,纵览古城壮丽景色。因其是古时正定的制高点,此处的胜景自然免不了引发文人墨客的诗兴,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p> <p class="ql-block">寺外新建有凉亭、连廊供市民游客在此休息娱乐。这里也是凌霄塔的最佳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重修天宁寺正殿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青石质,笏首。碑身高1.92米,宽0.72米,厚0.21米。该碑主要记述了天宁寺兴盛时寺院建筑布局及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地方官绅助 缘,重修正殿、重门之事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修天宁寺佛殿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青石质,笏首,碑身高2.08米。该碑主要记述了天宁寺塔前佛殿遭火灾后于乾隆二十六年地方善信重建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重修木塔天宁禅寺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碑文主要记述了明永乐初天宁寺住持澄公长老起盖正殿五间,内供佛像三尊。澄公圆寂后,地方官员出资重修木塔扩建寺院事宜。</p> <p class="ql-block">重修天宁寺木塔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碑文主要记述了木塔凌霄汉之雄姿及副都纲续凤于明正德初年重修木塔之事宜。</p> <p class="ql-block">阶条石</p><p class="ql-block">台基四周沿着台边平铺的石件, 遗物。叫做“阶条石,此阶条石为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正定县善堂公所碑记</p> <p class="ql-block">重修天宁寺凌霄塔碑记</p> <p class="ql-block">文致和主教及其同伴殉难处</p><p class="ql-block">位于凌霄塔下。一九三七年十月九日,正定城沦陷,侵华日军烧杀奸掠,逾万民众躲入天主教正定教区主教府暨主教座堂避难。遣使会会士文致和主教及其八位同伴为保护中国妇孺免遭日军污辱侵害,遭日军绑缚,宁死不屈,当晚被残杀焚尸於天宁寺凌霄塔下。二零一四年十月九日,正定人民立碑以志九位国际友人为义殉难。</p> <p class="ql-block">河北自由行</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10日——2024年9月19日</p><p class="ql-block">本景点游览时间:14日10:00点,30分钟</p><p class="ql-block">门票:15元,60岁以上免票</p><p class="ql-block">天气:阴•19——21℃</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文字: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