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年味中的乡愁

风雲(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过去了,春节临近。游走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人陆续多了起来。乡村开始渐渐热闹,那种淡淡的年味在岁月的痕迹中弥散开来,撩起内心深处的那份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曾是乡村的孩子,对那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那里有他们的亲人、朋友和童年的欢乐时光。有人调侃:“这或许是最后一批有乡愁,对故乡有思念之情的人了!”这种乡愁,也曾被不少人数落与嘲笑,但这一群人依然倔强,却无能为力的一言不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部分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一代人,经历改革开放潮流涌动的一代人。他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在都市中努力工作、拼搏,但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他们时常会回望乡村的故土,却已找不到那久违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身处都市的繁华之中,但那座城市似乎从未真正接纳他们。高楼大厦、霓虹灯影,虽然都有他们付出的汗水,但那些似乎更像是他们的舞台而非他们的家。他们在都市中奋斗,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梦想,每天都在忙碌,却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迷茫,春节回乡似乎是他们唯一的快乐和期待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回到家,却发现它已变了模样,已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儿时的伙伴已各奔东西,曾经那些熟悉的面孔,己被更多的新面孔所取代。曾经的土地、小溪和青梅竹马也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心好像再也融不进这片土地了,心中难免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对许多人来说春节回村的那份驱动力,更多是因为一种血缘和记忆的牵绊。或许是希望能在乡村中找到那份宁静与归属感,或许家中仍有老人家在守着那份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新云村,我成氏十三世祖尚源公,于万历三年(1575年)迁入。传闻当年尚源公拖家带口,肩挑“关圣神像”徙至此处,绳索断裂,“关圣神像”落地。十三世祖于是在此地“落地生根”,今四百多年了。后裔瓜瓞绵绵,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族人安居乐业,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春节,父亲都领着我们到宗祠祭祖、到“关圣庙”祭拜、到社庙拜社公、与土地公。最初的时候,我对“关圣庙”心存好奇,问父亲,父亲只说“关圣”曾对族人有恩。这样我就能理解祖上千里迁徙,仍携奉“关圣神像”。落地生根后建庙诚心供奉,一代代族人就这样坚守信仰、心怀感恩、践行传统。这也或许能解释这个小山村,能给到我的那种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对村里每户人家都非常熟悉。我家斜对面一户人家,从没有看见过有男丁,心里好奇,于是向村里的老人打听。老人说,此户人家曾是“地主”成分,男主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在70年代末时“偷渡”去了香港。他的这个儿子有个外号“虾公”,那年他十多岁年纪,硬是靠一个皮球,泅渡过了香江。我想,难怪他的外号叫“虾公”,原来是游泳技术了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道这个传闻是否真实,我在村中,一直没有看见“虾公”回过村里。几年后,“虾公”的母亲去世了,一直陪伴在他母亲身边的妹妹,此后也不知道嫁到哪里去了。他的那间房屋就那样一直上着锁,其间有几年有两位女孩子借住,那两位女孩是到我们镇上读高中的。几十年了,那间房子就那样一直锁着,饱受岁月风雨的侵蚀,早已抵挡不住风雨。村里人家的房子早己翻建,独剩他的房屋如风烛残年的老人蜷缩在墙角,等待着那“逃遁”的家人。那间老屋夹杂在那一排民居中其,每年的春节也没有人为其张贴春联,显得有些凄凉与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 因“虾公”的房屋靠着我大哥的家,我对大哥说,让他买下来加建房子。我大哥说问过“虾公”了,他不舍得卖,我大哥说“虾公”这些年时不时的会回到村里。他已入了英籍,家人在海外了。己不会再回村里生活的了,就算想翻建也无法审批。我理解“虾公”的这种不舍,这间旧屋是他仅存的“根”了,一旦卖了,他与这个小山村的血缘就断了,他就没了故乡,只剩下祖籍了。这个家仍在,哪怕只剩下残垣断壁,那么情感上还有归属、精神还有寄托。家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如此的“治愈”。哪怕这个家已不再居住、哪怕这个家已残破不堪,就算翻越千山万水,都会回来看一看它,这是一种根的情怀,情感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的时候,乡村都会异常热闹,交通拥堵,人头涌涌。我问过在城里过春节的朋友,他们说城里刚好相反,一年中就春节那几天,马路上难见的畅通,街道冷清,还是在村里过春节有年味与热闹。我每年都在村里过春节,其实我却感叹这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也随着变化了吧!人到中年的年味,我想是五味杂陈的,它包含了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待、对家人的责任和感激,还有对传统的践行与传承,这是一种情感的交织,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很多人家都有在城里安有家,在外工作生活,甚至很多有房产收租。很多人如果不回村里建房屋,舍弃乡村的家,在城里完全可以全款买一套房子。但他们都会在村里盖有房屋,很多也许只是在春节或者春分回乡祭祖时回来住那么几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天与一位战友闲聊,我问起他去年春节前,怎么这么早就回乡下老家啊?他说没有什么理由啊,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午夜2点多了都没有睡意,他的妻子问他是不是想老家了,是的话那就先回去喔。于是他连夜一人驱车回乡下老家,其实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呢!他在大湾区早已安了家,有自建房、有商品房。谁会料到,一个在部队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大男人,内心也会如此的柔软,也会想家,想那个童年的家,即使自己的父母已经离开了的那个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或许就是家乡与故乡的魔力,它是一个人情感上的依托,它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温馨港湾。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归属感,一个让人提起,会感觉到亲切和温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也有更多的人,面临着“留不下的都市,回不去的村庄”这种困境。在都市中,许多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情感压力。高昂的房价、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都让大部分人感到难以适应。虽然渴望在城市中立足,但现实却让许多人感到遥不可及。于是也就有了,如此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味早已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也不再只是单纯的欢聚和期待。年味中夹杂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多了一些无奈和感慨。年味中,更隐藏着一种深深的乡愁,是那份对家乡的思念。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它如同一杯陈年老酒,越久越醇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几天之后乡村又会恢复它往日的宁静。西下的夕阳,给人增添一丝离愁,倚门翘首的老人是在送别游子,还是等待游子归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尾那棵古榕,无论春夏秋冬,都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它屹立在村尾几百年了,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延续,迎送了一代又一代外出的游子,年复一年。每个从它身下经过的游子,仿佛都接收到它的寓意——吉祥繁荣。也让游子看到它象征的那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