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退位。随后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平(北京),开始了北洋政府时期。中华民国是指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诸多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和动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开始实施新政,第一次在中国引进公元纪年法,实施礼拜天制,实施与世界接轨,过世界性纪念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阶段北洋军阀在国家政治格局中占据主要地位,经历了袁世凯统治期(1913-1916),皖系军阀统治期(1916-1920),直系奉系共统期(1920-1922),直系军阀统治期(1922-1924),奉系军阀统治期(1924-192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覆灭,退出历史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洋军阀政府被推翻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第一次南京训政期(1928-1937),重庆训政期(1937-1946)第二次南京训政期(1946-1948)宪政时期(1948-1949)。38年间先后经历了22任国家元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受到全国抵制,次年病死,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次年北伐取得一定成果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走向破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二次北伐”。同年底奉系军阀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南京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洋军阀时代结束,此后又出现了新军阀的混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拟定“亲爱精诚”为校训,在孙中山认同后予以公布。“亲爱精诚”是蒋介石的得意之作,黄埔学生是蒋的“得意门生”。彼时,黄埔校训不仅要挂在嘴皮上,也应印在黄埔官兵脑海里,不仅要在军队上广泛应用,也应在国家层面予以彰显地位。“亲爱精诚”是有丰富内涵的,这一点由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训词中可窥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次年2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这一时期,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蒋介石同意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时期开始,期间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说:“对于精神上的修养,学问上的进步,一定要像炼铁炼钢一样,总要他久炼成钢,做一个打不倒的钢汉才好!因为一个人要做顶天立地的事,就须从九死一生中磨练出来。”蒋又说:“一个人不晓得团体生活的必需,不能与社会分工合作,做社会团体的生活,是决不能生存的。我们革命党做大丈夫的人,应该光明磊落,知过必改。”他的训词是精心打磨出来的金句子,不是廉价的打鸡血,是有精神内核的。如是,才能得到党国拥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及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后,于1945年取得胜利。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方达成“双十协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经过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的战略防御后,1947年7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灭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3年,孙中山将兴中会的誓词发展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十六字,明确提出了“民国”的概念。“民国”,即是推翻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现代民主共和国家。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际,孙中山确定了将来新生共和国的名字,即“中华民国”。孙中山还谈论了“民国”和“共和国”两种国号的不同。孙中山认为“共和”的概念早在十八、十九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便提出,民国作为二十世纪的新生政权,应该有创制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3年孙中山将兴中会的誓词发展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十六字,明确提出了“民国”的概念。“民国”,即是推翻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现代民主共和国家。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际,孙中山确定了将来新生共和国的名字,即“中华民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903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青山军事学校,第一次提出新的十六字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春,孙中山到达欧洲,先后在布鲁塞尔、柏林、巴黎建立起革命团体,宣传十六字新纲领。这一时期其他革命志士也在海内外积极筹建革命团体,有黄兴创立的华兴会、龚宝铨与蔡元培等人组建的光复会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抵达日本横滨,与黄兴讨论了革命形势,决定组建全国性革命政党。7月30日,在东京举行筹备会议,将政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作为同盟会宗旨。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正式举行,大会推选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总干事。同盟会成立后,便在全国各地建立组织,扩大影响,宣传革命。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黄兴、章炳麟等,制定了《革命方略》作为革命指导性文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到1911年,同盟会先后在南方数省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06年12月发动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最终因清政府重兵镇压而失败。1907年到1908年,孙中山在华南沿海、沿边地区又直接领导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没有成功。这一时期光复会的秋瑾、徐锡麟也在安徽、浙江等地进行起义活动,也遭到清政府镇压,二人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盟会随后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军界,开始在新军中培养革命力量,并先后发动了安庆马炮营起义、广东新军起义等武装起义。1911年 4月27日黄兴发动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黄兴率敢死队130余人与清军斗争,林觉民、方声洞等人英勇牺牲,事后革命党人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的上谕,将此前由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四省人民筹集民股兴建的粤汉、川汉铁路卖给英法德美诸国,引起各地人民的严重不满,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命令地方督抚严酷镇压人民的反抗运动,并从各地调集军队镇压。9月清政府命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使得清军在湖北的防备薄弱。革命派“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span></p> <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帮助下,发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11日正午,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到12日,汉阳、汉口也被起义军占领,起义取得胜利。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成立了革命政权——中华国民军政府(后改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军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国旗为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的五色旗;废除清朝年号,改用黄帝纪年;号召各省起义,反抗清政府。军政府还电邀孙中山、黄兴等主持大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国各地在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纷纷响应,湖南、山西、江苏等16省先后成立军政府(都督府),宣布独立。一些立宪派人士也在推动地方督抚独立、建立新政权等方面进行活动,最后形成了武昌和上海两个筹建全国政权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义发生后,清政府立刻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进攻革命军,又任命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在清军进攻下,11月2日汉口失陷,11月27日汉阳陷落,形成了革命军与清军隔江对峙的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昌起义成功后,清政府派袁世凯率领北洋新军进攻革命军,双方隔江对峙。帝国主义列强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严重性,于是一方面准备派兵干涉,一方面准备“调停双方”,列强希望中国由袁世凯主政,以维护其在华利益。袁世凯也希望通过议和,保证自己的利益,于是向清政府提出要求,要求开国会,实行责任内阁,废除皇族内阁。资政院中的立宪派也向清政府请愿,请求由袁世凯主持大局。清政府迫于无奈,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织内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世凯取得清政府军政大权后,一方面进攻革命军,一方面又向革命军表达议和想法。12月11日,袁世凯派唐绍仪到武昌,在英国公使的陪同下会见黎元洪,决定在上海正式商谈议和事项。18日,和谈在上海召开。与会者有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英美法日等国领事以及上海的外商代表。和谈共五次,主要围绕停战、国体、国民会议几个问题,和谈的核心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实质则是由谁掌权。南方提出必须废除清王朝,建立共和政府,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革命党已表示过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便推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因而袁世凯一方面想落实革命党的这一承诺,另一方面又不愿背上背叛清朝的骂名,同时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势力中心北京到南京就职。于是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方表示原则上赞成共和,但可实行君主立宪,且国民会议必须在北京召开。双方争执不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南北议和陷入僵局时,孙中山回国。1911年12月29日,南方17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并改用阳历,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随后又任命政府各部官员,其中既有同盟会会员,也有立宪派人士和清朝旧官僚。1月28日,南京临时政府又组成并召开临时参议院,选举林森为正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世凯听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非常愤怒,在他的授意下,唐绍仪两次通电辞职,并通知南京临时政府停止和谈,本就陷入争执的南北和谈进一步趋于破裂。同时列强也站在袁世凯一边,不断对南京临时政府施压,声称南京方面破坏和谈,临时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妥协的声音。在内外的压力下,孙中山最终不得不妥协,公开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自己就会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和列强的支持后,加快了逼宫步伐。他首先用清帝退位后可保证待遇来说服庆亲王奕劻[kuāng],又用内阁密奏的方式恐吓隆裕太后。1912年1月17日,清廷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此事,奕劻等人认为应该退位,但摄政王载沣等人反对,双方争论无果。此时北京也出现了一些宗室王公,坚决反对清帝退位,被称为“宗社党”,北京的气氛逐渐紧张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后的优待条件,22日,孙中山又针对袁世凯想在天津另立政府的意图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袁世凯进退维谷,只得动用武力,指示北洋将领通电上奏清政府,要求清帝退位。恰好同一天宗社党的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加珍刺杀,宗社党人人自危,无人再敢反对清帝退位一事。1912年2月12日,清廷发布退位诏书,表示承认共和,由袁世凯组成共和政府,与南方交涉。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中山提出辞职后,为防止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破坏新生的共和制,于是提出制定一部“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孙中山的主持下,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了编辑委员会来起草。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3月11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以宪法形式规定中华民国的国体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实行立法(参议院)、行政(临时大总统)、司法(法院)三权分立的原则,并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还明确了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及财产方面的权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强调,袁世凯必须保证赞同共和政体,同意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袁世凯需到南京就任。袁世凯一边表面赞同南下,一边却以各种方式拖延南下日期,最终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对定都南京的主张得到众多支持。孙中山被迫再次妥协,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二天,经过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21日,唐绍仪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统一的北京政府成立,民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政府成立后,即开始了专制与民主的新一轮斗争。袁世凯试图任命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内阁,于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革命党人则要求总理必须是同盟会成员。最终经过争论,唐绍仪为国务总理,但必须加入同盟会。但唐绍仪就任后,并未如袁世凯所想对其言听计从,而是逐渐倾向民主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强行违反《临时约法》所规定的的人事任免原则,唐绍仪在6月愤而辞职。袁世凯又任命陆征祥组阁,后遭革命党人弹劾下台,最后袁世凯任命自己的亲信赵秉钧为总理组阁,赵秉钧就任后,将国务会议搬到总统府召开,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时期,各种政党也纷纷成立。1912年5月9日,以民社、统一党为基础,联合民国公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协定会等团体正式组成了共和党,黎元洪担任理事长,成了当时最大的政党,以拥袁为己任,成为同盟会的劲敌。8月25日,孙中山统合改组了同盟会,在北平成立了国民党,孙中山担任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全部党务工作实际上由宋教仁负责。同时以汤化龙、林长民等立宪党人组成了第三党,形成了朝政上三足鼎立的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10月8日,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与《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并准备召开国会。各政党届活跃起来,准备借此机会大展身手。其中国民党则在宋教仁的活动下,取得了很大优势。袁世凯对此感到恐惧,试图拉拢贿赂宋教仁,但宋不为所动。1913年初国会选举召开,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但却在3月20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遇刺使得国民党人的政党政治理想破灭,内部对于是否使用武力意见不一。而此时袁世凯却步步紧逼,试图削除南方的武力,实现彻底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种情况下,国民党人不得不武力讨袁,仓促迎战。1913年7月12日,在孙中山指示下,李烈钧在江西宣布独立,发表《讨袁檄文》,组织“讨袁军”,向北洋军发起还击,进行二次革命。7月14日,黄兴赶赴南京组织讨袁军,自任总司令,誓师讨袁。接着,安徽、上海、广东等省区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虽然讨袁声势浩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应战准备,且各自为战,军事上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指挥,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黄兴被迫逃向日本。此后,袁世凯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出生于1887年10月31日,1946年10月31日是他六十大寿的大喜。彼时,抗日战争胜利让蒋的个人威望达到顶峰,国统区内张灯结彩,庆寿活动声势浩大,人们似乎兴高采烈。除了有组织的大型庆典活动外,报纸上的祝寿广告也勃然兴起。工商界大胆地使用“万寿无疆”的祝寿语,使得这场祝寿活动透出一股“个人崇拜”的气息。下面且选登1946年10月《新闻报》一些祝寿条幅、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1月10日,国会在袁世凯的运作下又颁布了《大总统选举法》,同时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会。袁世凯让新成立的议会在5月1日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取消内阁制,将大总统的权力扩张到最大。此时的袁世凯想要更进一步称帝,于是在康有为为首的清朝遗老遗少及封建文人的支持下,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在思想文化上攻击民主共和,为复辟造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不敢得罪交战双方,表示中立。此时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事,无暇东顾,日本企图乘机独占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包括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并增加日本在山东、南满、东蒙的利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禁止他人开采矿山;中国不将沿海口岸和岛屿割让他国;中国聘请日本人为顾问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一条”的消息一出,全国兴起了反日救国运动,袁世凯既不敢担负国贼骂名轻易让步,又不敢激怒日方,最终二十一条在少部分修改的情况下还是被袁世凯接受。此消息一出,全国群情激奋,爆发了各种反日及抵制袁世凯的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取得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愈发公开化。在其授意下,一些御用文人组成“筹安会”,鼓吹君主立宪,为袁世凯复辟摇旗呐喊。同时袁世凯的另一个心腹梁士怡组成全国请愿联合会,制造“民意”。1915年11月20日,袁世凯控制下的参议院通过选举,“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经过一番“辞让”,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册封百官,并宣布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6年元旦,护国战争正式爆发。护国军分三路进军,蔡锷[è]领导第一军出兵四川,李烈钧领导第二军进军两广,唐继尧领导第三军留守云南。各路讨袁军均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了分裂,1916年3月10日,袁世凯的心腹冯国璋联合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通电劝告袁世凯废除帝制,称“五将军密电”。3月15日,广西独立,讨袁势力连成一片。在内外交困和一片反抗声中,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袁世凯的复辟一共维持了83天。5月,袁世凯的心腹陈宧、汤芗铭分别在四川和湖南宣布独立,这一事件使袁世凯深受打击,于6月6日死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至2月13日担任这一职务。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国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前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中华革命党,并担任总理。国民党内部分与他政见不合的人士如黄兴等人则组建了“欧事研究会”。袁世凯的复辟行为使得已经分崩离析资产阶级各派重新联合起来,反抗复辟,保卫民主共和。孙中山在1915年和1916年连续三次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彻底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唐继尧为护国军政府都督6月7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29日,黎元洪宣布遵守1912年《临时约法》,继续召集国会,恢复国务院,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至此,参加讨袁的各派势力认为“护国”任务已胜利完成。7月14日,唐继尧宣布撤销军务院,西南各省亦相继取消独立,护国战争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不仅宣告了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制度、提倡女子教育、改善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旨在为新生的共和国奠定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尽管孙中山的愿景宏伟,但由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革命后的内部分歧,他的领导地位并未能长期维持。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割据,中央政府的力量相对薄弱。此外,革命阵营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利益诉求,这使得统一的政策实施变得困难重重。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最终在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接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政治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袁世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清末新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手段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先后担任了临时大总统、大总统等职务,试图恢复帝制,但最终未能成功。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和波折,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黎元洪是北洋时期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在多次军阀混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大总统,黎元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北洋政府的稳定,但其实际影响力有限,无法改变当时中国政治的混乱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国璋是直系军阀首领,曾在北京政府任职,并在一段时间内以代总统的身份行使国家权力。然而,由于军阀之间的争斗和中央集权的削弱,冯国璋的实际控制权有限。徐世昌是北洋政府后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担任大总统期间正值国内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之际。尽管徐世昌试图通过一些改革措施来改善政治局势,但无奈其力量有限,未能实现真正的变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锟是直系军阀首领,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控制了北京政府一段时间。然而,他的统治方式更多地依赖于暴力镇压和贿选等不正当手段,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和动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段祺瑞是皖系军阀的首领,他在北京政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军阀间的争斗和中央权力的分散,段祺瑞的实际控制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单独决定国家的命运。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和国民党的崛起,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段祺瑞是皖系军阀的首领,他在北京政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军阀间的争斗和中央权力的分散,段祺瑞的实际控制能力受到限制,无法单独决定国家的命运。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和国民党的崛起,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谭延闿是国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加剧等,谭延闿的影响力和地位逐渐减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是国民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他在国民政府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作为主席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行使权力,蒋介石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他在1927年至1949年间,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巩固了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并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在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迅速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他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多个重要职务,通过中央政府和军队的双重控制,逐步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他的领导下,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试图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贫困和落后问题。例如,他推动了土地改革,试图减少农民的负担;加强了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蒋介石的统治也伴随着严重的争议和批评。他的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独裁统治手段,限制了言论自由和政治反对派的活动。这种高压政策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蒋介石在处理与共产党的关系上也采取了强硬的态度。1927年4月,他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镇压了共产党及其支持者,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国共内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内战期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虽然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使其逐渐失去了民心。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而共产党的力量却在不断壮大。最终,1949年,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蒋介石退守台湾,中国大陆则由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人喜欢把自由平等挂在自己的嘴边,其实中美抗战时期对中国一点也不平等,无论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国民党的上流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一个先欧后亚的策略,理由就是欧洲面对的法西斯国家太强大了,必须先援助欧洲后援助亚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所以美国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欧洲离美国要比日本离美国更近,美国担心德国会空袭美国本土所以必须抢在德国登陆之前干掉德国,美国给予欧美盟国的援助也远大于中国,除此之外美军还在中国不少沿海城市有驻军。1945年10月1日起,美军陆战队登陆青岛,陆续有2.7万左右的美军在青岛驻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美军都是肆无忌惮的,本着“法外治权”的原则欺压中国的老百姓。1947年,美军士兵奸污了一名14岁的少女,两个月之后又在酒吧轮奸了一名侍女,像强闯入民宅和调戏妇女这样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2月,四方电厂工人宋振忠在沧口被美士兵用枪打死,短短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士兵在青岛就随便杀害了46人,其中31人死于车祸。不仅是青岛还有天津北平等城市。1946年,驻扎在北平的三名美军陆战队队员以练习枪法的名义以一名铁路工人为靶子当场将其射杀。 1945年,美军军舰在黄浦江撞沉中国轮船,而且没有对落水人员进行施救,导致船上20余人死亡。这些犯下滔天罪行的美军几乎没有收到处罚,一旦发生罪行的时候,国民政府要么把美军交给美方处理要么就是美军自己处理,美军往往都是交了一笔钱就了事了,最多的时候还不过是美军一个月的工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情出来之后,国内的很多报纸顶着国民政府的压力报道了此事。北大的师生也联名致信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要求他严惩凶手。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国民政府的关注,恰恰相反当时为了不得罪美国,国民政府选择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并且将美军士兵交给了美方处理。这件事情引发了全体国民的愤怒,一国政府竟然连自己的老百姓都保不住,北平的学生组成5000人的队伍进行示威游行,这场游行得到了全国工人和商人的响应,罢工 罢商罢课席卷了全国,不得已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只好再次将这两名美军士兵重新逮捕,并且判处他们有期徒刑1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7月22日,住在武汉景明楼的美空军军官乔治和美孚公司汉口分公司主管利富打算组织一场舞会,乔治还利用厚利诱导不少国民党的军官太太,除了军官太太之后还有当时整个武汉城里的富翁太太几十人。这些太太们以为这场舞会是用来交际的,可等到晚上10点多的时候,平时客客气气的这些美军士兵就开始变得不客气了,他们纷纷上前强奸了这些太太们。当时是有人选择了报警,可汉口警察局的局长得知里面全部都是美军士兵,都不敢得罪洋人纷纷撤走这些警察,这就是著名的景明楼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4月1日,判决结果终于出来了,结果是令人大跌眼镜,参与邀请的章月明等5人均以引诱他人犯罪而判处3年有期徒刑,其他凶手则逍遥法外。判决书出来之后,《新湖北日报》发文质问:难道洋大人强奸中国女人之后却让中国男人坐牢是我们的国体么!如此维护国体究竟是维护哪一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太太们纷纷向国民政府要求严惩凶手,但他们的态度却是以影响中美关系为由逮捕了这些太太,连官员都无法保护自己的家属,你可想而知当时的老百姓遭受的是美军什么样的欺负。抗战胜利之后,平津公路是由国共双方管辖的,其中国共美三方组建的军调部在北京,美军想要从天津运输粮食到北京就必须要通过平津公路,中共允许车队通过但必须出示国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美军依旧是摆出一副洋大人的姿态就是展示美国国旗,愤怒的八路军要求美军下车接受检查,没想到美军居然开枪射击,忍无可忍的八路军立即开展反击,这是中共第一次和美军爆发冲突。 更要命的是国民政府不仅没有公平处理这件事情,反而在国内为这3名牺牲的美军士兵举行追悼会,这行为彻底暴露出了国民政府腐败卖国的行径。</span></p> <p class="ql-block">中美抗日原本是本着平等的资格签署合约的,但是国民政府却刻意淡化和隐瞒这种不公平的条约。美军在中国拥有身份鉴定权和搜查权以及逮捕和拘留的权利,如此出卖国家权利也只有国民政府才做得出来。驻华美军的暴行和国民政府的妥协简直就是一面旧中国社会的镜子,现在很多人都鼓吹说自己喜欢民国,喜欢民国的自由和开放,殊不知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洋人在中华的土地上肆无忌惮,旧中国社会因为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而烂透了。其实你去看看不少民国大师的著作,很少都有说民国好的,老舍先生的《茶馆》《骆驼祥子》等无不在讲述那个被洋人和官府欺压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初期的军阀,大体上可分为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两大集团,北洋军阀在袁世凯死后又进一步分裂成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和依附于他们的诸小派。诸军阀割据一方,相互争斗。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为大总统,国家大事则由国务总理、皖系首领段祺瑞控制,黎元洪不甘心成为傀儡,于是与段祺瑞展开争斗。1917年3-6月,双方最终在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上激化矛盾,被称为“府院之争”</span></p> <p class="ql-block">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反对。段祺瑞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希望中国对德宣战,这样就能进一步夺取德国在中国的地位和特权,段祺瑞也希望通过参战向日本借款,达到自己扩军进而征服南方、一统中国的野心。参战问题争论不休,段祺瑞试图强行推动自己的意见,却遭到舆论反对,黎元洪趁机罢免段祺瑞。段祺瑞下台后准备动用武力,黎元洪只能请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6月2日,张勋回复黎元洪,提出以解散国会为条件北上调解。7日,张勋率四千“辫子军”出发。6月13日,黎元洪解散国会。张勋入京后,并未调停双方,而是准备复辟清朝。7月1日,张勋及一批清朝的遗老遗少拥戴宣统皇帝复辟,这一举动立刻招致了全国上下的反对,段祺瑞则准备组织军队讨伐复辟。随后,段祺瑞召集军事会议,组织讨逆军总司令部,段祺瑞任总司令,决定分东西两路展开讨伐。之后,各省军阀纷纷表态反对复辟,张勋成了孤家寡人。7月12日,段祺瑞攻入北京,宣统再次退位,张勋复辟结束。段祺瑞上台后,黎元洪只得通电辞职,由副总统冯国璋出任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北洋军阀蔑视约法,践踏国会的行为,孙中山始终保持斗争。在黎元洪准备解散国会时,孙中山便致电表示反对,张勋复辟时,孙中山又在上海号召护法。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上台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8月25日孙中山在广东召开国会,又称“国会非常会议”。9 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分别为元帅。护法军政府宣布段祺瑞为叛逆,号召北伐,讨段护法,史称“护法运动”。但护法运动最终在西南军阀的干预下失败。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及国民党人继续高举护法的旗帜,领导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段祺瑞上台后,废弃《临时约法》、破坏民主政治,并以参战为借口扩充军队。加之镇压五四爱国运动、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直系则趁机发难,直系军阀吴佩孚首先通电反对段祺瑞,主张与西南军阀讲和,联合反皖。曹锟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也策划反皖。到1919年冬天,直奉结成了七省反皖联盟(后为八省)。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正式爆发。在奉系军队的加入下,直系军队大胜。7月19日段祺瑞引咎辞职,23日奉军开进北京,直皖战争以皖系失败而告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皖战争之后,直系和奉系共同执政。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英美势力支持下的直系和日本支持下的奉系之间产生新的冲突。直奉双方分别争夺地盘,直系先后抢夺了陕西和湖北的地盘,奉系则把势力深入蒙疆、热察地区。在争夺中央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斗争尤为激烈。由于在组阁的问题上矛盾重重,双方最终诉诸武力。1922年4月9日,奉军入关,吴佩孚则宣布了张作霖的十大罪状。4月29日张作霖对曹锟宣战,直奉两军发生冲突,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两军分别投入10万和12万人分三路作战。最终奉军战败,张作霖率残部出关。至此,北京政权完全被直系军阀曹锟[kūn]、吴佩孚所把持。黎元洪受吴佩孚的邀请,复出担任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系掌权后,曹锟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试图担任总统。1923年6月,黎元洪在曹锟的逼迫下离京出走。10月,曹锟以金钱收买国会议员,命其给自己投票,10月10日,曹锟当选总统。曹锟贿选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全国掀起反对直系军阀的新高潮。1924年9月3日,反对曹锟的浙江督军卢永祥与支持曹锟的江苏督军齐燮元爆发战争,第二天,张作霖借口支援卢永祥,也出兵攻打直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30日,冯玉祥倒戈,发动政变囚禁曹锟。11月5日,吴佩孚率残部撤退到长江流域,曹锟被迫发布停战令。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惨败而告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和冯玉祥共同掌权,后张作霖不断排挤冯玉祥,意图独自掌权,拥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执政”,奉系掌握北京政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的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先后失败后,经过反思,抛弃了过去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方法,决定重组国民党。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使孙中山有了新的希望,他决定学习俄国,联俄联共。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了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赴俄国考察,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3年冬,国民党先后成立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和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负责国民党改组。11月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并筹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许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建立全新的党组织构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4年1月20-30日,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章程》等文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会后国民党还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国共合作还使得广东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独立、民主的新中国,在经历了两年的发展与积蓄力量后,国共两党准备进行北伐。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后,北伐被提上了日程。经过数月的讨论,1926年6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北伐议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正式誓师北伐。此时北洋军阀有三大势力,即直系的吴佩孚,占据湖北、河南等地;出身直系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占据安徽、江苏及上海等地;奉系的张作霖,占据东北、京津、山东等地。北伐军决定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11日,北伐军占领长沙,9月初占领汉口、汉阳,10月10日占领武昌,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随后,北伐军又在江西击败孙传芳的援军,11月8日占领南昌。福建战场的北伐军也取得了胜利,12月18日,何应钦率部攻克福州。此时在北方,冯玉祥宣布加入国民党,率部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1927年1月1日至7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长江下游各省,在南京会师。随后北伐军于2月28日占领杭州,3月22日进占上海,3月23日攻克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地区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2月,在日、美帝国主义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支持下,蒋介石重新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总司令。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进行二次北伐,目标直指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北伐军节节胜利,5月30日,张作霖命部队撤出北京,6月3日,张作霖发出出关通电,离开北京返回东北,4日,张作霖在前往沈阳途中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于皇姑屯车站。8日,北伐军进入北京,15日,国民政府宣布二次北伐成功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的奉系则交到了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手中。7月初,张学良通电停止战争,并与南京国民政府和谈。1928年12月29日,奉系首领张学良、张作相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告服从三民主义与国民政府,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全国统一,进入训政时期。共同的敌人被打倒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愈发凸显。蒋介石有感于国民党内各大军事集团手握重兵,于是准备进行裁军,试图削弱其他集团的实力。1928年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召开,蒋介石向全会提出了《政治问题案》《整理军事案》等。蒋介石的裁军计划受到各军事将领的阻挠,未能取得希望的成果。见计划受阻,蒋介石决定对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动手,杀一儆百。经过数月的密谋策划,1929年3月26日,国民政府公开下达讨伐令,蒋桂战争正式爆发。由于蒋介石计划周密,实力雄厚,战争非常顺利,蒋军很快就攻占了武汉,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逃回广西,蒋军又穷追猛打,李、白只能出逃海外。蒋介石取得了蒋桂战争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的裁军政策引起了国民党内各军事集团的不满,蒋桂战争又使他们感到唇亡齿寒,纷纷走上了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对立的道路。在蒋桂战争之时,西北的冯玉祥便起草“讨蒋檄文”,与桂系联合。5月16日,冯玉祥所部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并推冯玉祥为西北军总司令。蒋介石则拉拢了冯玉祥部下的韩复榘、石友三,西北军的刘镇华、杨虎城等人也先后背叛冯玉祥投奔蒋介石。冯玉祥的势力被瓦解,只能选择通电下野保存实力。后又前往太原,与晋系集团阎锡山合作,密谋反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17日,湖北的张发奎也起兵反蒋,李宗仁、白崇禧也从国外返回广西,联合张发奎一同反蒋。蒋介石则命令广东的陈济棠进攻广西。10月10日,在阎锡山和冯玉祥的授意下,西北军宋哲元、孙良诚等27名将领通电反蒋。蒋介石一方面派兵抵抗,一方面拉拢阎锡山,任命他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阎锡山倒向蒋介石,西北军被孤立,反蒋失败。1929年底,蒋介石又在阎锡山、张学良的支持下击败了唐生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阎锡山再次选择反蒋,并联合李宗仁、冯玉祥等人组成反蒋联盟,通电反蒋。5月11日,蒋介石下达总攻击令,中原大战爆发。反蒋联盟在取得一定战果后内部出现矛盾,同时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参战,帮助蒋介石。最终经过七个月的战争,蒋介石取得最终胜利,国民党内部反蒋军事集团被严重削弱。</span></p>